是按怎欲揀這篇:
早期台語流行歌「月夜愁」描寫著三線路,tsit條路到tann原在,tshui到伊ê源頭,總是徛踮清國台北府城牆ê地基。Tann「城」無tī--leh--ah,城內ê遺蹟suah iáu「有影有跡」,lán來tuè本文作者ê跤步,tī現代ê台北市心適走揣舊城。
來佇三線路(sam-suànn-lōo)南線遮ê學校教台語已經到第二學期,雖然逐禮拜才來教下早仔(e-tsái-á)ê三節課,毋過,課教煞、食晝以後,行去台北車頭ê過程當中,tsua̋nn變成家己一个人遊賞(iû-siúnn)、走揣、認捌台北城歷史ê趣味時刻。
「三線路」是1909年日本時代拆台北府城牆,照原基地起造四條四十米闊ê環城道路,是參考十九世紀歐洲都市規劃辦法,佇車路中用兩大tsuā ê綠地做分離島,共路面分做「三塊」,按呢來號名--ê。按城牆ê東、北、西、南來共看,就是現此時ê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一段,佮愛國西路;也就是講,予這四條大路箍--起-來ê所在,就是清國時代尾期因為軍事、行政ê需要,才起造ê台北府城。
比艋舺(Báng-kah)、大稻埕較慢才有ê台北府,城牆佇1884年才完工。因為相信風水(hong-suí)ê關係,城牆ê位置角度佇起造ê時有向東調整十外度,佮城內街路ê方向無啥一致。四面ê城樓門有東「景福門」堅固,通錫口(Sik-kháu,松山舊名)、雞籠(基隆);北「承恩門」是主城門,來往大稻埕、大龍泵(Tuā-lông-pōng,大同區舊名)、滬尾(Hōo-bué,淡水舊名);西「寶成門」豪華有範,直接出入艋舺;南「麗正門」上大座,通往鼓亭(古亭舊名)、梘尾(Kíng-bé,景美舊名);尾--仔才起ê小南門「重熙門(Tiông-hi-mn̂g)」較秀氣,利便枋橋(Pang-kiô,板橋舊名)來去。
日本人1900年執行「市街改正」開始拆城牆,西門是頭一座hông拆ê城門;佇有志陳情(tîn-tsîng)、民間反彈之下,賰ê四座到1935年透過《史蹟保存法》(註一)保留--落-來。毋過,1966年台北市政府用『整頓市容』ê理由,除了北門維持原本紅瓦(hiā)防衛式城樓掠外,其他三座ê簾簷(nî-tsînn),攏hông翻做仿綠琉璃瓦ê中國北方樓閣型態。
清國起造ê台北城,有真濟街路是這tsūn台北市中正區ê街路前身,親像東門街是坦直向總統府這條『凱達格蘭大道』;北門街是博愛路;西門街接石坊街(Tsio̍h-hng-ke)是衡陽路;南門街是公園路南段;府前街佮文武廟街是這tsūn ê重慶南路一段;府後街是館前路;撫台街(Bú-tâi-ke)接小南門街是延平南路;啊書院街是長沙街(Tiông-sa-ke),番薯市街是貴陽街ê前世名。
當時,台北知府衙門(Tâi-pak-ti-hú gê-mn̂g)是佇這馬重慶南路頭佮館前路這tah;布政司(pòo-tsìng-si)和巡撫(sûn-bú)衙門佇中山堂附近;登瀛書院、番學堂、西學堂佇長沙街、桃源街ê kap路;文廟、武廟是北一女佮司法院遐;天后宮(Thian-hiō-kiong)是二二八紀念公園、台灣博物館遮。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Gua̍t-tin,鹽水舊名)(註二)」ê時代,「台北城」無影無跡;毋過,因為歷史一時(it-sî)ê選擇,經過執政治理ê規劃建設,佮首都必然ê落肥發展,二十一世紀這tsūn ê台北,徛佇過去台北城起造ê地基頂,已經變成世界有名ê都市!阮真好玄(hònn-hiân),閣百外年後ê台北,會是啥款規模勢面﹖時到,in遐ê人,閣會按怎看待這tsūn ê台北--leh?
日治時代的三線路。圖/維基共享資源
讀予你聽:
(作者是台灣母語聯盟理事;本文由台灣母語聯盟提供。)
註一:全名是《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是日本政府tī 1919年制定ê法律,hit-tsūn受日本管轄ê台灣uì 1930年開始適用,到1945年日本戰敗tsiah煞。
註二:形容清國時代台灣港口(府城、鹿港、艋舺)鬧熱ê情形,第四名以後有無仝講法。
註三:本文使用教育部推薦漢字kap台羅,一寡字詞ê語音kap語意thang上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查詢;『 』內底用華語發音。
延伸閱讀:
・來認bat「台北城」(維基百科中文版)
・【台語世界/錄音】Lán ê古蹟就是lán ê歷史
・【台語世界/錄音】Gâu早,南港!
若欲投稿,請寄:binpotgb@gmail.com,文章字數 600-800;文章若採用,有淡薄仔稿費。
請上【台語世界】閱讀閣較濟相關文章。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