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福島畸形蝶研究(著名教科書引用)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福島畸形蝶研究(著名教科書引用)

 2017-11-14 14:45
德國公視ARD節目截圖,大瀧丈二研究室成員野原千代受訪,「希望福島人全員避難。」(圖/作者提供)
德國公視ARD節目截圖,大瀧丈二研究室成員野原千代受訪,「希望福島人全員避難。」(圖/作者提供)

讀者問:「前回介紹了千葉畸形魚爭議,以及福島畸形蚜蟲的研究之外,請問還有其他的畸形動物研究嗎?」有的,琉球大學生物系大瀧丈二准教授(研究室)的畸形蝶研究很有名,不但在論文發表當年吸引國外媒體採訪,去年還被著名的大學生物教科書所引用。

2013年,大瀧研究室發表福島藍灰蝶畸形研究後,廣受媒體注意。他在福島核災剛發生時,從福島帶回藍灰蝶幼蟲,發現體內被曝達1.9貝克時,半數會死亡,超過0.76貝克時,異常發生率超過五成。

 
左邊是正常的藍灰蝶翅膀,中間是因為低溫刺激導致的異常翅膀,右邊是在福島縣發現異常翅膀,形態不同。(圖/作者提供,電視節目截圖)

這個量看起來很小,所以有媒體說明,因為蝶的幼蟲極輕,換算成公斤的話,大約是5萬4,000貝克到2萬2,000貝克之間,假設是嬰兒3,000克,大概要16萬~6萬貝克才能達到相近的濃度;「可以說是距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的數值,但是,比過去想像還要少的數值,便導致明顯異常,這點也是事實。」「不能不注意嬰幼兒時期的放射性銫(核災釋出的放射性核種之一)攝取與蓄積。」

 
日本媽媽下澤陽子參加的核災研究演講,在烏克蘭非核污染地區,有許多學童出現頭痛,而當地的核食污染程度為1貝克/公斤左右。(圖/作者提供)

那麼,在這樣的(放射性銫)輻射線量之下,藍灰蝶發生了什麼事呢?從福島捕回的部份,有各種異常,像是足部發育不全、觸角一分為二,或者下一代的異常率還更高等等,其中異常率跟輻射線量的高低,大致上呈正比(見下圖)。至於這是因為來自空氣土壤中的外部輻射被曝呢?還是因為飲食呼吸所導致的內部被曝呢?並不清楚。於是又進行了另一項實驗。

 
(圖/作者提供)

大瀧研究室把取自核災污染區的酢漿草,拿去餵沖繩(非核污染區)的藍灰蝶幼蟲。發現來自福島市、福島縣飯館村、福島縣廣野町等高污染區的酢漿草,所餵養的藍灰蝶幼蟲,長大之後,異常率明顯比非核污染區(西日本山口縣)飼料(酢漿草)所餵養的來得高上許多。

順便一提。在前白俄羅斯醫大學校長《Yury Bandazhevsky》書裡提到,「在R・I・葛加羅與N・I・略波柯尼的研究裡,用核汙染地帶的作物餵雄鼠。於是雄鼠體內放射性銫濃度達853貝克/公斤與1,103貝克/公斤時,雄鼠的生殖細胞和骨髓細胞,其染色體與基因突變增加。」

對於藍灰蝶會有這樣的現象,大瀧丈二認為,綜合來看,還是核輻射的影響最能解釋。至於對人類或其他昆蟲是否也是如此,還需要繼續研究,若要進一步驗證,未來需要查明DNA等級的受損狀態。


媒體報導,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發現福島極低體重出生兒比災前增加2~3倍。(圖/作者提供)

對於安全與否的判斷,大瀧丈二在受訪時說:「安全與未知,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福島核災後,有各式各樣的狀況缺乏情報,也有沒附上數據就斷言安全的案例。但是,這不能說是科學態度。我認為我們的研究,可以做為理性思考的材料之一。」研究主持人野原千代,則對德國「ARD公視表示:「希望福島人全員避難,不能輕視風險,不希望留下來的媽媽們後悔。這就是我繼續研究的動機。」

大瀧研究室的畸形蝶研究,發表在多個期刊或出版成書,還被引用到著名的大學生物教科書,自2014年中發表後,更深入地持續研究中,未來應能提供更完整的觀察與解釋。

(本文的日文翻譯、改寫,經上安舞子女士審稿)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