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IS恐攻:廢死的新挑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IS恐攻:廢死的新挑戰

 2016-04-01 21:18
IS恐攻,正挑戰西歐國家的廢死主張。圖為比利時人在布魯塞爾街頭為恐攻的罹難者獻花追悼。(Wiki, Miguel Discart, 20160401)
IS恐攻,正挑戰西歐國家的廢死主張。圖為比利時人在布魯塞爾街頭為恐攻的罹難者獻花追悼。(Wiki, Miguel Discart, 20160401)

3月22日,歐洲比利時發生伊斯蘭國(IS)主導的恐攻事件,造成35人死亡(至本文截稿為止),超過200人受傷;6天後,3月28日,台北內湖發生一名4歲女童「小燈泡」被人割喉斷頸的慘案。這兩地相隔上萬公里,兩案也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因為一個重要議題,而產生微妙的辯證關係。這個議題就是死刑。

在台灣,女童慘死案再度掀起「廢死」與「反廢死」的激烈爭辯;但是在歐洲,無論是今年3月恐攻導致35人死亡的比利時,或是去年11月恐攻導致130人死亡的法國,都是廢除死刑的國家。兩國分別於1996年、1981年廢死,兩國更在本世紀初將廢死入憲。換句話說,即使恐攻案的凶手被繩之以法,都不會被判死刑,那怕他們殺害數十條甚至上百條人命。

這是法、比兩國的廢死情形,所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這兩國的廢死歷程,基本上是從本國的經驗、內政的角度來思考(即使把廢死提升到高度的哲學層次),而且在推動廢死過程中,沒有發生如此殘暴的單一犯罪事件。然而,這兩起恐攻案,卻是由境外策動(都是IS),而且凶手主要是外國人。這些凶手沒有精神異常,沒有被冤枉的可能,應該也不打算接受教化。他們的動機很單純,就是要報復、要作亂,以及要殺人。

這就對法、比兩國產生矛盾衝擊。若執行死刑,則必然違法違憲。但若不執行死刑,相信很難平息民怨。目前兩國的恐攻案都還在偵辦階段,即使較早發生的法國,也尚未進入審判程序。但法國在恐攻案發生後,支持恢復死刑的呼聲高漲。事實上,即使在廢死入憲後,法國廢死與反廢死的支持率都維持很有限的差距。不執行死刑的結果,就是像挪威2011年「烏托亞島大屠殺」事件那樣,殺害77條人命的凶手布雷維克,只需在獄中服刑。布雷維克雖然被判21年,但根據挪威法律,他服刑14年後即可假釋。

但挪威的屠殺事件又和法、比的恐攻事件不一樣。前者,至少在常識判斷上,比較像偶發事件,不太會形成「趨勢」,所以挪威負擔得起對這個凶手如此「優惠」的社會成本。但法、比在四個月內接連發生重大恐攻,而且根據密切追蹤IS的SITE Intelligence Group昨日發出的警告,IS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德國,也是另一個廢死的國家。IS在歐盟的恐攻會形成「趨勢」嗎?如果會,歐盟對這些恐攻負擔得起廢死的社會成本嗎?都有待觀察。

事實上,廢除死刑原本是「西歐價值」,西歐國家主導的「歐盟」將廢死列入加盟條件,才使其成為「歐洲價值」;歐洲國家再以其影響力,透過聯合國的推動,企圖將廢死成為「普世價值」。然而,正是在廢死發源地的西歐,成為IS肆意屠殺人命的戰場。這不僅考驗歐洲人的廢死法令,更挑戰歐洲人的廢死哲學。因為廢死如果是普世真理,殺一個人和殺一百個人都不應該被判死刑,否則它的「真理」基礎、哲學基礎就動搖了。何況廢死主張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零和遊戲」:零死刑。真正將廢死入法後,確實在理論和實務上,殺一百個人也不會判死刑。

目前很難看出,IS要找西歐國家下手,是否跟西歐無死刑(好欺負?)有關。不過,不論法國或比利時恐攻,引爆炸彈者(直接凶手)都死了,無形中為兩國解決一部份司法難題。但層次更高的主謀者(間接凶手)有的在逃,有的就逮。就逮者當然幸運多了,雖然他們滿手血腥,但歐洲將以高度的人權標準,讓他們在完全不符「比例原則」的廢死優惠下,只須為其罪行付出小小的代價。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