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BBC:小燈泡走了,台灣天光蒙上些許黯然與迷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BBC:小燈泡走了,台灣天光蒙上些許黯然與迷濛

 2016-03-30 11:02
悼念4歲女童小燈泡,表達哀戚不捨的台灣民眾(圖片:網路翻攝)
悼念4歲女童小燈泡,表達哀戚不捨的台灣民眾(圖片:網路翻攝)

媽媽眼中,因其天真活潑得名的4歲劉姓女童「小燈泡」,週一走了;她的沈重告別身影,讓台灣社會,跌進一片哀戚惶恐的氣氛,因為大家擔心,未知的下一刻,誰都可能淪為「隨機殺人者」,揮舞刀俎下的另一位無辜冤魂。

英國《BBC》3月29日一篇專文,名為「4歲女童遭斷頭後,尋覓靈魂的台灣」(Soul-searching in Taiwan after four-year-old girl beheaded), 內容指出,4歲女童被抓離學步車,並在光天化日之下,當場被切肉刀斬首的事件,讓台灣社會頓時陷入驚恐,短期間內恐怕難以得到平撫。

一位育有3位子女的王姓媽媽(Lindy Wang)告訴BBC記者說:這位母親距離騎著學步車的劉姓女童相當近(約1公尺),卻無法保護孩子免於遭到殺害;那麼,我們如何安心,這是一個能夠保障孩子安全的社會?

台北市劉姓女童週一(28日上午)遇害,是近幾年來系列隨機殺人事件的其中1起;也是近4年來,殺害兒童事件的第3件。更加令人心生恐懼的是,就在事發後的隔一天(週二),捷運新北投站,還爆發1名無業的28歲青年,因討厭警察前來盤查,而持刀攻擊員警的重大傷害案件。

社會安全網漏洞

《BBC》專文也進一步指出,台灣社會的隨機殺人事件,過去並未經常發生。這個國家,過去曾因低犯罪率,而被評比為全球「安全國度」的第2名。

警政署副署長黃宗仁接受BBC訪問時指出,近來的隨機殺人案,並非犯罪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所引發。他說,女童案的殺人嫌犯,33歲的王景玉,有多次吸毒前科,無業,並曾前往醫院精神科就診。

黃宗仁坦承,台灣的「社會安全網」的確出現漏洞。針對此一問題,這個社會應捫心自問,是否提供充足資源,給精神疾病者(或反社會人格,違常者),以及失業者。

《BBC》報導指出,副署長黃宗仁希望,台灣社會不要因為劉姓女童事件而心生驚恐,他並說台灣的犯罪預防體系,很健全,而且犯罪率在去年違到新低點。不過,這類安撫人心說詞,很難奏效。

孩子的生命養成教育空洞化危機

小燈泡走了,一些立法委員提出呼籲,要求訂定相關法令,讓隨機殺害兒童者,遭到立即處決。不過,台灣的死刑法令,一直以來都遭到國際特赦組織,以及歐盟議會的抨擊,僅管如此,台灣多數民意卻支持死刑;週一4歲女童案件,甚至讓輿論更加支持死刑(支持比率高達85%),而且更要鬆綁執刑限制,以利速審速決。

一位王小姐表示,台灣過去的死刑很具威懾力,不必經歷一系列的冗長的法院程序,而且執刑時還會公開播出;相較而言,現在的重大刑事犯,知道監獄外面有人為他們(的人權)抗議著,國家也透過監獄餵養他們,種種保護加害者的制度設計,讓受害者家屬倍感二度受傷。

包括小燈泡案在內,近幾年來的隨機殺人案,全部都是年輕人犯案,例如小學女童命案,公廁男童命案,以及捷運站持刀殺害4人命案(兇手鄭捷)。此一青年犯案警訊,讓社會質疑提出,究竟我們的年輕人,是怎麼被扶養長大的?

一些人認為,孩子的道德養成被父母忽略掉,而且孩子身上被賦予過高的成功壓力。另一方面,許多孩子已不再跟祖父母,或旁系血親延伸家庭一起生活,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沒有模範學習的參考角色。

迎面而來,洶湧拍打的「安全憂慮」,讓政治人物提出嚴厲執法的主張;不過,台灣社會結構已經起了大變化,沒有人能夠得到保證,下一位最無辜的受害者,不會降臨在自己親人身上。台灣終究是要迎向天光的!不過,民眾要問的是,掃除人民內心的安全陰霾,會不會又是一段段漫長的空等待?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