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好文精選】台灣本土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好文精選】台灣本土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

 2017-05-07 16:11
立志成為雕塑家的少年黃土水。圖/蘇振明提供
立志成為雕塑家的少年黃土水。圖/蘇振明提供

黃土水,日治時期台灣雕塑家。他是第一個東京美術學校的台籍學生,也是台灣人第一個獲選日本帝展的雕塑家。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6年(1895-1930),卻在日治期的台灣跑出本土雕塑創作者的第一棒,他的成就可被尊稱為「台灣雕塑界的羅丹」,在台灣美術史留下一道永恆的光芒。

出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黃土水,父親是三輪車體的木匠師,他卻被住家附近的佛像雕刻師工作吸引,而在少年心中埋下成為雕塑工作者的心願。

1911年,16歲的黃土水考進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現台北市愛國西路台北市立大學),或許是幼年家庭木匠業和社區佛像街的耳聞目染,他在少年時期便展現了在雕刻方面的天份。在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那年的畢業展中,他以《觀音像》和《李鐵拐》這兩件雕刻作品名傳全校。

少年黃土水就展現雕塑天分

1915年黃土水國語學校畢業,分發到台北太平公學校擔任訓導。因具有雕塑才華被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推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跟隨木雕大師高村光雲學習。1919年,當時24歲的黃土水完成了具有台灣河蚌精靈之稱的《甘露水》,因而以優異的成績再度免試直升研究科,在研究科中他習得了各種現代雕塑的技巧。

1920年,25歲的黃土水對雕塑展現高度的創作力和挑戰意識,他以台灣排灣族的村童吹鼻笛作為創作主題,以石膏完成《山童吹笛》作品,入選第二屆帝展,成為台灣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開創者。黃土水的雕塑入選帝展,筆者認為應具有兩大意義:首先他以台灣殖民地的藝術家的身分,在帝展平台上與日本統治國的藝術家平起平坐;同時黃土水的入選帝展也激發1920-1937年台灣留日藝術學生的浪潮,這期間台灣青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有22人之多。

為藝術打拚 吃地瓜省錢買材料

黃土水自幼秉持「天才即努力」的信念,在日本求學時更是加倍用功。他常因為在學校用功到很晚,造成校工無法關校門的困擾而遭校工抱怨;他也常為了省錢買材料,而利用空罐頭煮地瓜,一邊充饑、一邊工作,是一位為藝術打拼的台灣奮鬥青年。

成了專業的雕塑家後的黃土水,經常以家鄉的風俗信仰和台灣水牛作為創作的內容,其傳世代表作有《釋迦出山》和《水牛群像》。

《釋迦出山》為艋舺地方人仕出資委託黃土水為龍山寺所作的作品,原作材質為櫻木,於二次大戰期間為盟軍飛機炸毀,現存的石膏原模,後經文建會出資翻銅鑄造,並送給三大公立美術館典藏。


1927年台北龍山寺創作的木雕《釋迦出山》毀於二戰,後經文建會出資翻銅贈於美術館。(蘇振明提供)

《釋迦出山》為傳世代表作之一

黃土水當年接受艋舺仕紳集體出資委託創作,創作前他經過考據研究,前後共費時三年才完成。為了表現釋迦的神情,黃土水研究天竺人的長相、佛祖成道的歷程、各地仙佛的遺像,花了許多時間去蒐集資料、試驗創作,終於完成了《釋迦出山》這一作品。

雕塑作品中的釋迦佛祖閉關歷經苦修頓悟之後,決然站起雙手合掌,再度步向人間,象徵著佛祖與人間共苦共難的救贖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釋迦的臉像展現凡間世俗長者冷靜平和的容顏,是雕塑家刻意將佛陀塑造成具有親民性的人間佛扮相。

抱病創作《水牛群像》 黃土水遺世絕作

《水牛群像》是黃土水臨終前最後傑作。黃土水研究水牛早在1922年東京美術學校研究科畢業後就已開始。因為水牛是台灣任勞任怨的農耕幫手,具有台灣社會力的圖騰象徵。所以27歲那一年他回台灣,特別借來一頭水牛,養了白鷺鷥,仔細觀察牠們的生態,以進行水牛的研究。

被視為表現台灣水牛最成功的藝術作品《水牛群像》,是一件大型浮雕。浮雕中呈現悠閒的五隻水牛側身像,搭配三位側身裸體牧童,兩位騎在水牛背,另一位親切地跟小牛觸摸對話,展現人與動物間的親密情誼,背景是台灣農村常見的香蕉林葉,整幅作品散發出豔陽夏日人牛相依休憩的溫馨情景。


黃土水與《水牛群像》石膏原作合影於日本。(蘇振明提供)

《水牛群像》作品別稱為《南國》,是黃土水抱病嘔心瀝血的遺世絕作。1930年12月16日,黃土水因慢性盲腸炎發作延誤診治,五天後溘然長辭。目前這幅《水牛群像》的石膏原作陳列於台北市中山堂二樓。黃土水的《水牛群像》不僅是福爾摩沙天人合一的美感象徵,同時也宛如是黃土水藝術家向統治國日本宣揚「台灣雖是日本統治的南國,但這裡絕對是一座愛好自然與和平的美麗島嶼」的祖國人文圖像。(原登載於《民報》2016.01.19)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