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苗面」是俚語「貓面(nīau-bīn)」(麻臉)的語源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苗面」是俚語「貓面(nīau-bīn)」(麻臉)的語源

 2017-05-07 16:35
心愛台灣及珍惜母語,文化及語源與愛國情操不衝突。圖/sasint, CC0
心愛台灣及珍惜母語,文化及語源與愛國情操不衝突。圖/sasint, CC0

心愛台灣及珍惜我們的母語,沒有必要否認台語的詞彙極大部分源自福建話。台灣國民的共識與認同完全與祖裔及語源無關,瑞士國民的獨立自主是一個見證。日本人使用的漢字及其文書詞彙,甚至是用假名標音的口語不少是源自漢語,後者可能除了極少數學者外,日本人無法理解,也不必承認。再如「螢光窗雪」,「明月松間照」等漢詩的意境都引入聞名的日本歌詞。自從德川幕府流行「蘭學」(與荷蘭人通商而開端的西洋文化與學術),少數歐洲語言也融入日本生活用語。很多傳自歐美的歌曲,明治維新政府制定為小學音樂教材,致使日本人可能誤認為是他們固有的歌謠,文化及語源與愛國情操不衝突。

* 言歸正題,我將討論台灣人說 /nīau-bīn/ - 因感染天花病毒而幸存者,臉孔痘㿀傷痕遺留的滿面瘡疤-中國普通話叫「麻臉」,台灣俚語「貓面」。這個台語名稱,我們可以猜測是來自中國福建話,筆者疑是語源古早的「苗面(臉)刺青」相貌,一個旁證是漢人蔑稱苗人為「貓人」。

漢字學者劉建仁探索的台語漢字詞彙,論述精博,大部分我是贊同的(但是也有例外我認為:台語 /sông/ 表村俗,是「村」字;心內惴惴的 /tsùa/ 是「惴」字等)。劉氏解釋「貓面」的「貓」,推測是習俗上訓用野生動物的 /bâ/(狸猫) ,此音巧合普通話的同義詞「麻臉」音同台語「痲」,因此關連「貓」音「麻」,這個「語源」論述似乎說服力薄弱。

首先,操用福建話或是漳泉系台語的庶民在百年前,或是宋元明淸歴代以來的閩語系庶民,應該不用「麻臉」一詞,更何況要間接連繋對照野生動物的名稱發音。不同語言但語音相近,又詞義類似的例子雖然不少,完全是巧合情況者居多。

在劉氏提供「貓面」以前,我不知道台語 /nīau-bīn/ 有何適當的漢字,我疑心地將「貓面」放置在腦袋中的一角,留意思考。我對動物的知識很有興趣,有好奇心但不鍾愛「貓」。雖然早知道日本家庭喜歡養貓,晩年也注意到歐美社會也喜愛「貓」為寵物。獲知劉氏「貓面」語源論述的同時,台灣網絡資訊也湧上「貓,貓⋯猫,猫⋯」,又悉地名「苗栗」曾經寫作「貓里」,地名「貓空」的語源爭議,「貓」「猫」兩獸有別的怪論等等⋯

「苗面/貓面」語源苗族之刺青面貌 

一日我在圖書館翻閱法文地理雜誌“GEO”2016年12月號,緬甸(Myanmar)專輯,介紹甫始民主化開放後的緬甸,定為2016年度特選的國土,文圖並茂不在話下。其中有兩大頁全面圖示很多少數民族(原住民)的相片容貌,有三、四個土著民族臉孔刺青,一個年輕英俊的男人則全面刺青,密密麻麻。幾行文字介紹說明緬甸有135族原住民,現在的主要族群是來自中國雲南,沿Irrawaddy 河流域的入侵者,類似中國閩粵的所謂漢族(當然包括被同化的百越原住民)的南遷。看到此圖,又想到台灣泰雅族原住民的剌青,我就連想到「貓面」應該是語源「苗面剌青」,又想起台灣人的俚語 /hūe-pā-nì-niau/,發揮我從小就「受感染 」或是天生「固有的」想像力,可以寫作漢字「花巴染苗」,即剌綉花紋的巴人,刺青染色的苗族。「染苗」的發音,前字是白話音[ni],後字[biau/miau ]被前字同化 b /m >n ,這是普遍的語言學法則,漢語文法即稱為「雙聲連綿」。

至此我上網查詢中國網路資訊,「巴國」在今日長江上游重慶一帶,現在的巴人「祭」(日語matsuri )可見歌舞者臉上「花巴」,又悉「苗人」在中土又被叫為「貓人」,故是有刺青的「染苗/貓」的面貌**。同時引起我的連想力,「緬」字是形旁「糹」,聲旁「面」應該也是兼為義符,我們可以臆測(?):緬甸的原始意義也許是「綉面的甸人」。

總結報告筆者繼續劉先生的硏究:「苗面/貓面」語源苗族(或是少數民族的泛稱)之刺青面貌,滿面「花巴染苗」,相似天花痘㿀的瘡疤面貌,「貓面」是「苗面」形象化的派生詞,如同在台灣「惡霸」的行為叫 「鴨霸」!


*筆者曾驚聞一位來自日本的加拿大化學博士,竟然誤認為一首改篇自歐洲的名曲是日本固有的童謠。至於在發源地都已經被遺忘的,但是台灣日本兩國仍然受大家喜愛的驪歌「青靑校樹」(日名“仰げば尊し”),經過長年的研究,至2011始發現作曲家是美國人!

**歷史上傣(Dai/Tai)、佤、獨龍(Derung)、布朗、德昂(Deang)等族人,現在分佈於中國雲南、緬甸等地的少數民族,甚至是爲數可觀,又遍佈於華南及中南半島北部的的大族「苗人」或「黎族」(Hlai又稱駱越)均有綉面紋身的記錄,尤其是遍居於雲南及緬甸的原住民歷史上被蔑視為「綉面蠻」,甚至到近代仍然保持這個風俗。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