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看天下】說好的「故宮台灣化」呢?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看天下】說好的「故宮台灣化」呢?

 2019-01-22 18:25
民進黨政府如果有骨氣,就應該把故宮的原址改為台灣博物館,把故宮改為中國博物館。圖/民報資料照
民進黨政府如果有骨氣,就應該把故宮的原址改為台灣博物館,把故宮改為中國博物館。圖/民報資料照

內閣改組後,蘇院長匆匆上任,原任故宮博物館院長陳其南任期未滿一年,匆忙下台,留下一個「故宮台灣化」的未解之謎。

去年底,本來要維修台北故宮內部建築,暫時把文物移到南故宮展覽的構想,也因為藍營立委反對,胎死腹中,台灣的政局就是如此,南北利益拉扯,中國和台灣拉扯,政治人物上下台時間太快,政客卸妝時間太短,政策難於執行,難怪柯P感嘆,台灣的政治永遠搞不好,看看教育部就知道:為了一個台大校長,兩年換三個,一個正回鍋。

標舉中國文化象徵的文物寶貝,如何台灣化?我對這個題目一直有很高興趣。

1949年,兵敗如山倒的老蔣,來到台灣帶著三寶:第一寶、中華民國墓碑和憲法;第二寶、黃金;第三寶、故宮寶物。這三寶中的第一寶最難用,老憲法修補了七次,小島穿上大政府外套,不只是格格不入,還真是不實用,唯獨民國墓碑,已經被老共敲打多次,依然不倒,看來材質還算不錯。

二寶黃金來台後不久,已經被龐大軍費花光,只有三寶是賺大錢的寶物,卻也是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最大阻礙。當初,老蔣用盡力氣,把寶物弄到台灣,一則證明自己才是正港中國道統繼承人,二來用寶物洗腦台灣人,我們的文化很偉大,以此作為中國文化標本,但是話說回來,老蔣這一招,確實為台灣賺了錢。

根據2017年「故宮藝術發展基金會」發布的年度預算總表,從每年的預算看來,故宮的門票收費和藝品販賣所得,所謂業務收入總共八億多台幣,幾乎可以和管理開銷兩者相抵,差距並不會太大,故宮每年吸引了四百萬觀光客,算起來還算是賺錢事業。但是,台灣缺乏培養博館管理人才,當初隨著故宮遷移到台灣的老一代藝品維修和鑑定師傅,也跟隨歲月凋零,後繼無人,這個問題才是大問題。

把故宮改為「中國博物館」

民進黨上台後,前院長馮明珠也去職,卻立即擔任老共北京故宮的顧問,留下一個非法投共兼職的羅生門大問號,而民進黨始終找不到適格適任的管理人才,勉強弄了一個人類學家陳其南就位。坦白說,陳教授也不是博物館專業,去年七月老教授一上台,就拋出「故宮台灣化」課題,立即掀起「去中國化」的大論戰,「紅色中國代理媒體」抓住教授語病,猛力敲打,老教授雖然不畏戰,卻對「台灣化」,說不出所以然來。

當時我寫文章建議,民進黨政府如果有骨氣,就應該把故宮的原址改為「台灣博物館」,把故宮改為「中國博物館」,地點可以選擇在台中中興新村或其他縣市,這樣子,才算是「台灣化」,才能落實蔡總統的「壯大台灣」美意,否則就是喊口號騙人,讓台灣人民走進博物館,認識到自己生長的地方,台灣就是台灣,必須從彰顯台灣文物的偉大歷史開始,讓台灣人知道台灣文物之美,不遜於中國文物,雖然說,文物本身是中性的藝術品,卻也是具有高度國家意識的產物。

社會學者馬克思韋伯說,「政治人物的工作,不是每天向人民宣讀『登山寶訓』,而是憑著耐力,實踐理念,如同藝術家一刀一刀把堅硬的木頭雕成藝術品」,可見高喊「壯大台灣」,沒有落實,也是枉然。

畢竟,故宮來自北京,這批文物遲早要歸還,不管台灣獨立建國成功,或者被老共併吞,這批文物放在台灣的可能性並不高,既然寶物本來屬於中國,和台灣沒有半毛錢關係,回到北京,才算是正確的歸屬。

但是,現階段這些文物暫存台灣,也具有防禦指標,如果選擇幾件重要文物,把它放在總統府,想必老共用飛彈攻擊台灣時,先要考慮一番。

故宮院長不應政治任命

其實,陳其南後來接受專訪時說:「希望故宮可以擺脫政治符號,第一個應該要改造的就是政治任命制度」,這句話倒是說對了,台灣的藍綠兩黨持續博弈下去,那麼故宮院長就一直是政治任命,綠營的人馬肯定被貼上台灣派,就算他過去不插手政治,也難以倖免,藍營的人就是中國派,這種認知兩極化,已經形成台灣宿命,只有擺脫政治任命制度。

以專業考量,甚至更進一步學習大學自治,讓故宮內部人員自己選舉院長,恐怕是未來使故宮,可以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糾紛的唯一出路,對日後的文物或人事管理,也比較可以符合專業,不要老是搞出一大堆靠著「上主恩庇」空降到位的人,落下一種外行整頓內行的笑話和批評,畢竟文物研究或策展,專業度100 % ,文物鑑定和維修工作,甚至還有90%以上的學術內涵,絕非非專業者可以立刻上手的工作,如果由內部人員自己來選擇院長,更可以擺脫政治任命的酬庸之嫌,日後對藍綠政府,都是善莫大焉。

阿扁執政時代,為了平衡南北發展差距,在嘉義搞了一個南故宮,本來立意良善,可惜位置偏遠,人潮稀少,至少仍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走上不虧錢的道路。館方為了吸引人潮,行銷方式百出,還破格演出,策畫類似維也納音樂或鋼琴表演,把博物館經營變成更加更多元,就算花費不少,也值得鼓勵。

1月16日,故宮館藏20年的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被日本東京博物館商借出展,結果卻爆出「破壞文物」的譏評,這次借展,雖然沒有出現「國立」兩字的爭議,但是老共情報靈通,立即派人到現場抓毛病,「環球傳媒網」用尖酸的語氣說:「台灣不懂得珍惜文物,這種高度會遭到破壞的紙張,竟然可以任觀賞者拍照」,此文見諸報端後,故宮已經緊急出面解釋,展覽時並無拍照事件,但是,也已經被老共假新聞黑了一把,唐代距今1600年,所有名人真跡,雖然有恆溫保護,但是遇到光線,也有可能遭到損壞,日後借展出國,恐怕專業隨行人員,更需要謹慎才是。

老共關心故宮文物,不管真情假意,仍屬於情理之中,但是擅長口頭之利批判台灣,實在無助於文物的保護和展出,如果老共真的關心故宮這批文物,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建議老共每年多拿出一點錢,補貼故宮的保管費用,才能贏來台灣的善意回應,而不是天天喊著動武侵台,徒惹人厭。

淡化故宮的中國圖騰象徵,還有一個解方,使故宮逃脫政治意識束縛,我建議:可以把故官改成不完全中國獨佔的博物館,每個不同國家的文物,安排日期,可以在故宮展出,甚至在展出中國文物同時,也有其他國家文物展出,如此一來,稍稍可以擺脫全面中國化,也算是故宮台灣化的起步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