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這兩位憨人醫師 讓我們在台灣的角落,看見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這兩位憨人醫師 讓我們在台灣的角落,看見愛

 2017-02-06 11:21
王金河醫師和同窗謝緯醫師的合照,左為王金河醫師,右為謝緯醫師。
王金河醫師和同窗謝緯醫師的合照,左為王金河醫師,右為謝緯醫師。

即塊苦難的土地 

主啊,汝若來台灣
汝一定愛來佳里、學甲、北門
即塊苦難兮土地

汝一定有聽著
土地咧喘大喟
汝一定有聽著
土地兮頂面
一叢一叢兮苦楝
鋒鋸斷去   伊兮枝葉
佇風裡喝叫
伊兮叫聲悲哀

汝一定有聽著
汝兮子民、汝上蓋卑微兮子民
烏腳病膿兮怨嘆
佇咱兮土地因兮目屎點點滴滴

因兮悲哀是
無底兮深坑
底咱兮土地
那像人間兮地獄

主啊,汝一定看著
即款兮生不如勿生
即款兮活不如勿活
鋸斷去兮跤卜安怎咯來行踏,走跳
親近咱兮土地

性命最大兮諷刺是身體髮膚兮分離
永遠是無法度痊癒兮傷口    裂開兮傷口
是永遠兮傷口    時間
無法度治癒伊永遠兮傷悲
疼疼疼    疼佇心
疼甲困勿去兮
暗冥看出去是一片兮烏暗
烏腳病膿
無法度看著伊兮將來

——詩人 黃勁連

2016年底,使徒出版社出了一本兒童故事繪本——「憨人醫師王金河」,內容是介紹「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的故事。其實早在五六年前,當時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的盧俊義牧師,就已經將王金河醫師的故事,改寫成暑期兒童營的教材,講給小朋友聽。那時高齡九十多歲的王醫師還親自現身說法,跟小朋友講故事。而身為家長的我,很慚愧自己居然從來不曾聽聞這樣一位醫界長者的事蹟。但慚愧歸慚愧,畢竟烏腳病已經在台灣絕跡,自己又因工作忙碌,實在也難以用心去了解烏腳病的前因後果,當然對王金河醫師的故事,也只是放在心中的默默敬仰而已。今年盧牧師推薦我買了這本繪本給小朋友,重讀之後,有很不同的感動,決定趁著年假,帶全家到台南北門走一趟,親自去體驗當年王金河醫師和多位夥伴們如何在烏腳病患者的苦難中,帶領他們重新看到希望。

烏腳病是1950年代盛行於南台灣沿海地區的一種怪病,患者常因末梢血管病變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逐漸出現麻痺、刺痛,最後肢體末梢壞死發黑,而必須接受截肢的命運。原來當時的自來水並不普及,臺灣西南沿海地區,包括嘉義的布袋、義竹,台南的學甲、北門等鄉鎮居民必須鑿井取得飲用水。又由於沿海地區鹽分過高,淺水井的井水太鹹,無法飲用,必須鑿100-200公尺的深井。然而深井水雖然甘甜,卻含有過量的砷,長期飲用下來,最後常導致烏腳病的發生。患者在寒冷冬季時,末梢血管收縮,周邊肢體循環差,經常痛徹心扉。再加上當時民風保守,常以為這是邪神作祟,或是做惡受到上天懲罰,因而相當諱疾忌醫。一直到肢體末梢發黑壞死時,就只剩下截肢一途。西南沿海地區的居民原本就貧窮,截肢後失去工作能力,生活更是艱難。許多患者因為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壓力,因此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而選擇了以自我了斷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鹽地詩人黃勁連先生,就以台語寫下「即塊苦難的土地」這首詩,描繪當年烏腳病患者的苦境,數十年後讀來,依舊讓人難過不已。

一個燒借據的醫師 還有一個煮魚湯給患者喝的醫師娘 

王金河醫師就是出生在台南北門嶼,幼時家境不錯,中學時考進台南長榮中學,三年級時接受基督教信仰並受洗。1941年在日本東京醫大學醫有成,原本一度在日本行醫,後因二次大戰烽火波及,再加上母親病危,最後讓王醫師決定回到本鄉,開設金河診所,將自己所學奉獻給自己的鄉親。當時王醫師就已經注意到他的患者中,有一群人罹患這種以前從未聽聞的怪病。1960年代,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師母(美國人)也注意到台灣西南沿海有這麼一群怪病的烏腳病患者,承受極大的生命苦難,於是邀集了王金河醫師和謝緯醫師,由芥菜種會出資設立「憐憫之門」診所,專門來免費照顧烏腳病患者。當時謝緯醫師每週由南投包車前來此,為烏腳病患者進行截肢手術,王醫師則負責患者的內科醫療和術後的傷口照護。這三位就成為烏腳病患者照護的鐵三角。

王金河醫師不只在醫學專業上照顧患者,他更為了活出上帝「愛人如己」的教訓,將自己的身段放低,親身去關照烏腳病患者的困難處境。當時許多烏腳病患者怕被人知道病情,不願就醫,寧可躲在家中讓自己壞死的肢體腐爛生蛆。王醫師就主動到患者家中關心患者,鼓勵患者接受治療。許多患者家境困難,過世後,王醫師會到木材行買木板來為患者製做棺木,並為患者舉行簡單莊嚴的告別式,並在禱告中,讓周遭人因此得到安慰。有些患者交不出醫療費,王醫師怕患者會因此不好意思不敢再來就醫,就請診所護士將積欠兩年以上的費用單據銷毀,當作沒這回事。截肢後的患者心情鬱悶,王醫師會鼓勵患者參加聚會,藉由詩歌和分享來激勵他們。為此,王醫師甚至親自將患者從二樓病房揹到一樓的教堂。他凡事親力親為的憨行也激勵了毛碧梅醫師娘,一起擔負起患者照護的責任,每當患者開完刀,還會煮魚湯給患者補身。為了營造病房有居家般的溫馨,每當假日,王醫師的九個小孩組成王氏清潔大隊,將診所內外清理打掃得窗明几淨,也使患者減輕了住院的憂悶和壓力。王醫師不只重視患者身體和心靈的需求,他也體認到患者生活上的困難,怕他們出院後淪為乞丐,於是和醫師娘成立了一間手工藝工廠,讓患者編織草蓆來賣,自己賺錢來養活自己,並因此重新得到生命的尊嚴。這種種的作為,已經超越了一般醫師醫療工作的責任,而是涵蓋病人身心靈和社會支持的全人醫療,他也因此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在一般人眼中,醫師是高收入高尊嚴的行業,王醫師這樣做,實在愚不可及。然而王醫師自己說:「我喜歡做憨人,不但越做越有興趣,還越做越高興。」這就是王醫師對自己一生的註腳。

謝緯醫師:我擔心的是,自己有錢了,卻忘了貧窮人在身邊

烏腳病醫療鐵三角,還有一位同樣是憨人的謝緯醫師,是王醫師在東京醫大的同窗同學,也是一位牧師。曾有人問謝緯醫師,當醫師可以賺很多錢,為什麼要跑這麼遠,來台南北門免費醫治這群烏腳病人?謝緯醫師用信仰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醫師確實是可以賺很多錢,沒錯。賺錢並不是罪惡,也不是甚麼不好的事,我認為基督徒應該好好認真賺錢!」隨後話鋒一轉,又說:「但基督徒不要忘記,賺了錢,是為了甚麼?賺錢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怎樣用所賺的錢來幫助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一點才重要。不要讓錢箝制了你原本寬闊的胸襟,也不要讓錢纏絆住一個人往理想境界前進的勇氣、毅力。記住,千萬不要因為想要賺更多錢,害你墮落了,結果成為賺錢的機器!我比較擔心的是,當人在過富裕的物質生活時,忘記了有貧窮人在身邊,這樣,就會使人忘記了上帝賜福的意義。我來這裡,其實,是向這些病人學習;他們在這樣的苦難中,尚且還認真活著,想盡辦法要工作賺錢養家,使家人可以生活下去,這點才是生命最可貴的地方。我比他們幸運,條件都更好,我就應該更認真工作和生活。我當醫生,確實比一般人收入要好,但來這裡當義工,等於是『付學費』學習怎樣實踐聖經的教導。」這段對話發生在1968年,被當時在場的年輕準傳道人盧俊義牧師記在心中,不僅激勵了盧牧師,一直到今天,仍不斷激勵許許多多的人。

走在舊院的廊道中,讀著牆上一張張照片和說明,看到斑駁鏽蝕的手術檯,消毒鍋,X光機等,讓我彷彿回到六七十年前的過去,感受到當年烏腳病患者的苦難和傷痛,也深深體驗到王金河醫師,謝緯醫師和孫理蓮師母無私的美好典範。如今隨著自來水的普及,烏腳病已經消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王醫師也在奉獻50年後,從醫療工作上退休,並在2014年以98歲高齡安息主懷。金河診所和憐憫之門診所,已經轉變成紀念烏腳病醫療的紀念館,對面有王醫師的故居,旁邊還有一間傳揚上帝之愛的北門嶼教會。北門嶼的今天,從一個貧窮沒落的鹽鄉,轉變成遊客如織的文化園區,不再有烏腳病人在寒冬暗夜裡的哭號,不再有傷口腐敗的臭味。

聖經上說:「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馬太福音4:16)」這光就是主耶穌基督,透過願意捨身跟隨他的基督徒,照在台灣西南沿海的烏腳病人身上。他們的故事,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揚下去。2017年春天,我在台灣的西南沿海角落,看見上帝的大愛,也謹以此文,紀念所有曾為烏腳病醫療付出的人們。


左為基督教芥菜種會憐憫之門免費診所,右為北門嶼教會

當時為烏腳病患者施行截肢手術的手術檯和手術燈

王金河醫師和同窗謝緯醫師的合照,左為王金河醫師,右為謝緯醫師

截肢的標本

北門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