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竹區依山傍海,只需短短路程就能接近綠地,到附近的河濱公園走走,或遠一點的淺山步道,登高欣賞城市的天際線,也可以躲進彷彿世外桃源的休閒農場,暫時遠離都市繁囂。
光明河濱公園 富士櫻滿開
坐落於南崁溪右岸的光明河濱公園,擁有大片綠草如茵,清透的溪水潺潺,粉嫩的富士櫻沿著河岸綻放,映著一望無際的藍天,讓人彷彿置身於日本京都鴨川。春日陽光正好,騎著YouBike微風輕拂,公園裡男孩們揮汗打著籃球、女孩聽著音樂慢跑、老夫婦牽著手散步,毛小孩也開心地在草地奔跑。揀一處櫻花樹下,布一鋪、從藤籃裡拿出準備好的三明治與水果,或坐或躺,看本書、啜口咖啡,就是個美好的午後。
五酒桶山步道 呼吸自然氣息
五酒桶山位於桃園市東北方,海拔高度僅155公尺,峰谷間的丘陵地共有5條難易不一的路線,循著稜線平緩上升的主步道最易行走,適合全家在假日來趟輕旅行。隨著蓊鬱的樹林上行,沿途各色野花相伴,走起來讓人心曠神怡,走著走著,不時會發現步道旁有著可愛的酒甕造景,與五酒桶山的名字相互輝映。若想挑戰自我,可以選擇具有坡度起伏的六福步道,走起來更需要體力,泥土小徑樸實原始富有野趣,沿途可以欣賞闊葉林、野生蕨類等不同林相。
一望無際的瞭望台,能看到飛機起降,將整個蘆竹區的天際線盡收眼底。
林間的酒甕是五酒桶山經典獨有的造景。
五酒桶山上的觀景台,是看飛機的私房景點!步行約20分鐘就能抵達,觀景台的視野遼闊、風景絶佳,放眼望去是一片都市景致,還能看見桃園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無論是白天、黃昏或是夜景都別有一番風味。
TEN PAST TEN 沖一杯屬於自己的咖啡
一罐罐咖啡豆擺滿牆面,走進TEN PAST TEN,立刻嗅到店裡盈滿的咖啡香氣,TEN PAST TEN是一間「咖啡豆專賣店」,店家會自行烘焙咖啡豆,依照不同莊園、產地、烘焙程度裝罐保存。來到TEN PAST TEN,除了能坐下來品嚐咖啡,也能體驗手沖咖啡,喝一杯自己沖的咖啡。從挑選合適的器具到咖啡豆的沖煮技巧,店主林若蓁會細心講解與示範每個步驟,解釋悶蒸的技巧、水溫、沖注的強弱、方向與時間,就算是初學者也能輕易上手,店裡也常聚集著咖啡同好,一起品味咖啡。
TEN PAST TEN 的吧檯由實木打造,簡單明亮的空間給人沈靜安穩的感覺。
希望把咖啡帶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TEN PAST TEN讓到訪的顧客可以認識、品味咖啡,挑一款美味的咖啡豆,在家裡就能依自己的喜好,沖煮出專屬於自己的咖啡。如果不知道怎麼挑選,店家會依口感偏好推薦適合的咖啡豆,喜歡清爽酸香,可以試試帶有檸檬與柑橘香調的水洗耶加雪菲;若偏好平衡口感,可選擇中深焙的咖啡豆。細心的店主還會記下顧客的喜好,選購了哪支豆子、喜愛什麼樣的風味,讓人彷彿擁有一位專屬的咖啡師!
手沖咖佔講究手法和經驗,因此每次沖煮出的咖啡都是獨一無二的。
千郁莊園景觀餐廳 花卉香草隨風搖曳
千郁莊園景觀餐廳是一座複合式的休閒農場,種植桂花、茉莉、梔子、野薑花等各種花卉香草,大片的萬壽菊花海映入眼伩,帶有百香果的特殊香氣,用來泡香草茶再適合不過。豔黃色的花瓣灑落滿地,是盛開的黃花風鈴木,一叢叢白色波斯菊隨風姿態搖曳,點點野花或紅或橘或粉,呈現百花齊放的春日氣息。
千郁莊園景觀餐廳有廣大的腹地,菜圃裡種著當令蔬菜。
農作的栽種講究「對時」,隨著時序進入春末夏初,農場內原本種植的高麗菜與芥菜等冬令蔬菜也跟著換季,灑種後就等著夏令蔬果的收成。農場內,由藍帶主廚掌勺的中菜西吃料理,巧妙運用農場裡的蔬果和香草植物入菜。農場內也設置農業教育解說、手作教室、農產品展示販售,在都市城郊來趟一日大自然生態體驗與深度食農之旅。
3、4 月進入花期,豔黃盛開的黃花風鈴木,成為農場裡最美的一片風景。
竹圃茶園小木屋休閒農場 循著節氣過活
竹圃茶園小木屋休閒農場就像是一座世外桃源,自成一片完整的生態區,邱振淵身為茶農子弟,回家接管種茶事業後,開始往自然農法、無毒農業發展。農場的小木屋是棟蓋在水中央的綠建築,場內隨著四季變化栽種時令蔬果,水稻休耕後的農閒時節,也會有美麗花海。在這裡,可以從周遭植物和大自然的顏色,感受到四季的更迭,冬末初春賞櫻花、3月波斯菊、4月鳶尾花,12月賞落羽松,都是季節限定的景致。
蓋在池中央的小木屋,品茶的同時可以冬觀落羽松、春賞鳶尾花。
邱振淵說,早晨坐在小木屋品茶,霧氣透著落羽松像是一幅水墨畫,最是愜意。他細心地沖泡著自家種的紅玉紅茶,茶湯明亮豔紅,帶有一抹天然薄荷與肉桂味,是野生山茶獨有的特殊香氣,品茗時刻讓心靈沉靜下來。
愛茶如癡的邱振淵分享紅玉紅茶沖泡的祕訣,沖入熱水悶泡一分半鐘就可享用。
農場內料理的食材,大多是自家耕種的無毒蔬果,循著節氣土地孕育出的成果就以入菜,冬天有白蘿蔔、高麗菜,春天有紅蘿蔔、水芹菜,夏季有各類水分飽滿的瓜果可以品嚐,實現「吃當季、吃在地」的理想。農場內的窯烤Pizza,使用相思木柴燒,搭配當季食材與手工桿製的餅皮,提早預約還能親子一起體驗DIY自製自食的樂趣。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