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尋找老台灣】老地名的歷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尋找老台灣】老地名的歷史

 2022-02-04 11:00
2021.11月台南仁德成功里的牛稠仔車站開幕。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2021.11月台南仁德成功里的牛稠仔車站開幕。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尋找老台灣的故事,應該從台灣的地名開始,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地名已經被歷史淹沒。

2021年11月中,台南仁德成功里的牛稠仔車站開幕,這個車站打造成車站外觀,也有鐵路站牌,只是不行駛火車,這裡其實是探索失去歷史的一個公園,開幕當天,一隻老黃牛變成旅客攝影打卡的焦點,這隻老黃牛的主人,用13萬買下老黃牛,讓老黃牛免除了成為牛肉的命運,故事被鄉里傳為美談,所以,把這隻牛放養在公園,也極富歷史和教育價值。

1624年,荷蘭人從印度引進耕牛,成為台灣農業社會的雛型,當時,耕牛就是從台南海岸上岸,所以,台南仁德的牛稠仔地名,很顯然來自這段歷史,後來耕地擴大到全台灣,牛稠仔的地名也就越來越多,例如牛稠埔,牛稠坑,南投也有一個牛稠坑公園,很可能也與養牛故事相關。

台灣本來沒有馬,荷蘭人也引進馬匹,這些馬匹的最大牧養地,就是在台南左鎮玉井附近,所以,至今還把留一個農場地名稱為「走馬瀨」。

清治時代的台南府城,還有另外的名稱是「莿桐城」,這個名稱來源是泉州,泉州與台南兩地貿易鼎盛,泉州又稱莿桐城,因為泉州到處種植刺桐樹,這種樹木在春天會開紅花,根據考據。刺桐花的原生地是台灣南部,台灣的平埔族稱之為母親花,很可能因為貿易關係,所以莿桐花才會進入泉州。

台灣的平埔族留下一句話;刺桐花開的時候,春天就到了,是出海捕抓旗魚的時候了,所以,母親花也是平埔族的報春花,台灣雲林以及嘉義,目前還留著很多莿桐的地名。


仁德成功里里長鄭晴而用13萬買下老黃牛,取名13爺,讓老黃牛免除了成為牛肉的命運。圖/擷自公視新聞

土牛和隘寮

我經常在台灣這片土地行走,因為這片土地,有很多等待挖掘的故事,以地名來說,就充滿故事性。

小時候,我第一次看見一位滿臉刺青的老婦來到家中,與母親交換物品,那種臉上刺青充滿神秘,讓我印象深刻,過去,台灣政府汙名化這位老婦為番婦,經過很長時間才糾正過來,改稱為原住民,母親和這位原住民總是用日語交談,相談甚歡,因為戰後,國府壓制日語,母親很難得有機會和人以日語交談,這位老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家中,她身上背著一袋山上的物品,有山竽,木頭雕刻品,母親總是把家裡不用的衣物,以及一般家用品與她交換,後來才知道,這位刺青的原住民來自屏東山地門。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稱呼山區的原住民是高砂族,住在平地的為平埔族,高砂族因為拒絕漢化,所以躲到深山中,日治時代延續清朝官府的管制辦法,在高砂族與漢人之間的通路,設置隘寮,派兵守護,只有固定時間,高砂族才會被准許通過隘寮,來到漢人居住區進行貿易交易,我所見的老婦人就是布農族婦女,隘寮就是管制山地高砂族的崗哨,後來就沿襲變成地名,只要看到隘寮的地名,就知道這裡是通往原住民領地的交通要道。

除了隘寮,還有一個地名叫土牛溝,台南後壁有一個村子就叫土牛溝村,不要以為牛身上有土,所以稱土牛,並非如此,土牛也是原漢的界線,清朝以後,雖然中國海禁嚴厲,為了生活,走私偷渡到台灣者還是抓不完,也因為漢人來台灣太多,與本來的原地主平埔族爆發土地糾紛事件,也越來越多,為了讓漢人土地不要與平埔族土地搞在一起,所以有了楚河漢界,早期的楚河漢界就是最簡單的土壟,這些土壟高達一丈二,如同土城牆,上面還可以行走,下面挖深溝,讓平埔土地和漢人土地分割開來,避免雙方越界糾紛,嘉南平原還保留這種土牛溝,後來,豐原的神岡也發現十幾座土牛溝,因為客家人移墾所致,平埔人土地被偷走,最後由當地縣府規畫,建築土牛溝做為農地界線,所以,當你看到土牛溝地名,你不要說是牛身上帶著泥土了。


台南後壁的土溝村營造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農村。示意圖/擷自土溝臉書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