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番字水果
很多外國人愛上台灣,當你問他原因,有很多人會回答,台灣四季都有水果,這句話其實不誇張,中國也企圖引進台灣農業專家到中國開發,卻無法種出一樣好吃的水果,原因在於水土,但是很少人知道:原生於台灣的水果少之又少,多數水果,都是大航海時代,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引進的。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歐洲殖民帝國在全球的拓展和資源掠奪,但是,生物學家把這段數百年的殖民掠奪,也稱為物種交換時代,歐洲帝國的貿易船把美洲的植物,運送到亞洲找到新種植天地,然後也把中國茶葉移植到印度,錫蘭種植,今天,台灣水果有冠上番字的,都是外來客。
例如:番麥(玉米),番石榴(芭樂),番椒(辣椒),番豆(花生)番茘枝(釋迦),番薯(地瓜),番竽(竽頭),這些植物多數來自南美或中美,但是也有水果直接從馬來引進,從語言即可辨別,例如蓮霧和檳榔,都是使用馬來語原音,番茄(咁仔蜜)卻是來自菲律賓塔加洛語,只有芒果比較特別,台灣土芒果早在明朝嘉靖時期,就從福建引進台灣,但是,(1624年)荷蘭人來台後,又從印度引進另一種品種,稱為mala(摩蘿)。
歐洲貿易船從太平洋遠道而來,帶來美洲和熱帶地區水果種子在台灣生根,經過世代的培植,才造成今天台灣水果的盛況,說來,台灣在四百年前,就已經國際化了。
霜降吃紅柿
根據老台灣的節氣,冬至前是霜降,霜降代表東北季風要起程,吃補的時間到了,吃補是台灣人特殊文化,有句話說:(女人補月內,男人補過冬),過去,台灣人從事農業居多,體力耗損巨大,為了渡過寒冬,先要把身體補充好,所以留下一句話:(霜降吃紅柿,冬至補烏魚),紅柿的台語發音on ki,如果前面加一個西字,變成西紅柿,就是中國稱呼的番茄。
紅柿原產地在中國北方,清治時期,才移植到台灣,尤其是北部客家聚落,種植紅柿者很多,中醫記錄,紅柿可以補膝蓋,去咳止痰,對於長期腳部勞動者,尤其有用,因此霜降吃紅柿,就流傳開了。
台灣的紅柿製造地是新竹新埔,北部人知道:基隆雨多,新竹風大,這裡面也有地理因素,因為東北季風帶來的雨,幾乎下在基隆和台北,東北季風進入台灣海峽,水份已經減少,而新竹地理較平坦,風勢就更大,每年入冬寒流一到,平均氣溫最低地方,就是新竹空曠區,低於十度溫度經常出現,新竹風大雨水少,造就新竹人說話的海口音,不管閩客,說話尾音加重,例如:(吃魚)會說成(吃斧),以免尾音太輕,被風吹走,因為風太大,也意外成就了新竹兩種特產:米粉和柿餅。
蒸熟的米粉經過風吹乾,可以保持最佳彈性,新竹米粉的口感秘密就在這裡,風乾米粉大約一天完成,如果遇到夏天吹起西南季風,風中帶有水氣,就要多晒一天,柿餅的製造也一樣,新鮮柿子放在竹籃篩上,需要曝曬七天,而且剛好在柿子產季,因此,自古以來,新竹曬紅柿的場景,一眼望去,庭前廣場一片鮮紅,成為風城地方特色。
新竹曬紅柿的場景,是風城地方特色。圖/擷自維基百科,蔡宛陵攝影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