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聯考派人士邀請李家同校長演講,李校長對 108 課綱素養教育、對教育改革多所批判。一直以來我很尊敬李校長在偏鄉為弱勢孩童的無私付出,但對於李校長所言,請容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台灣的教育,是否真如李校長與其他主張聯考派的人士所言一樣,教育都不要改、都跟以前一樣就好?答案是:「否!」台灣的教育,還真的不改不行。從幾個面向來觀察。一是世界趨勢,二是台灣過去以考試為主所造成的嚴重問題,三是資源不均。
一. 從世界趨勢來看:
李校長與許多人都批判 108 課綱將程式列為中學生必修,說中學生哪能寫出什麼像樣的程式。這觀點並不正確。由 MIT Media Lab 所發展出來的 Scratch 圖形化程式語言,讓許多孩子很容易就能上手寫出很厲害的程式,連超級瑪莉這樣很複雜的遊戲都有人用 Scratch 可以做得出來。這樣的程式語言讓全球許多孩子從小就開始有了設計系統的思維,以及將設計的概念實作出來的動手經驗。這些靠自己設計與實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正是全世界先進國家在培育未來人才的最重要關鍵。當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在往這方向改革教育的時候,你台灣跟不跟?
28國把程式語言列為中小學必修課
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28 國家把程式語言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英國的課綱甚至還要求十一歲的英國孩子,必須要有雙語能力。注意!這邊講的雙語能力,是兩種「程式語言」。當英國的小學五年級學生被要求要學會兩種程式語言的時候,你台灣跟不跟?
當然,大家可以說我們不要讓國中生那麼累,我們不要加程式語言進去,我們不要跟。但問題是,台灣有誰敢賭這個事情?
當其他先進國家都把程式當中小學生必修課的時候,我們台灣的孩子「就是不要學!」。結果十年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年輕人都有程式設計的基本能力,而台灣年輕人許多對程式都完全不懂;然後台灣在全球產業的主流:軟體科技業,完全沒有競爭力。這個後果誰敢承擔?誰敢賭?
世界經濟論壇 WEF 每隔幾年就會根據產業的趨勢、變化,公布未來工作最需要時的十大能力。數據來自於針對全世界各產業的龍頭企業的人資長的訪查,這十個能力隨著時間而不斷地變動消長。
之前我常被邀請去國外,跟一流大學主管或教育官員同台演講,我總是聽到人家在談如何因應這十大能力的改變而調整教育的方向。OECD 許多已開發國家這十年更是大幅的改革自己的教育,主軸跟台灣 108 課綱一樣都是談素養、都是在談如何幫他們的學生養成「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態度」。
台灣的教育,能不改嗎?
二. 從台灣本身考試為主的教育問題來看:
台灣過去是聯考,後來有推甄、指考。即便是推甄,也是幾乎由學測分數高低所主宰。換言之,台灣的教育即便過去稱「多元入學」,但根本上還是以考試為主。高中三年,在高三寒假學測前的兩年半,全台的高中生都為了準備學測辛苦準備考試。根本沒有人有時間在高一、高二花時間探索出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特質、自己的方向。更別提有什麼時間去了解大學成千上百個科系到底都在唸什麼、以後做什麼。
就這樣為了考試汲汲營營兩年半,考完學測後,在短短一個多月就被趕鴨子上架決定要申請哪些科系。許多學生到後來都是憑著對科系的虛幻想像、或是排名高低,填了親朋好友「以為」有前途、有面子的科系去唸。等進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對科系的想像都是虛幻的,自己的性向根本不適合。唸得很痛苦、又成績差轉不出去。每年都有台大的大一學生跟我哭訴:「葉老師,我就算重考,我還是不知道我要選什麼科系啊!」
這話,我聽了也為他鼻酸。這根本是造孽。聯考派爸媽,這真的是你要的?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台灣已經連續兩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九萬人。休退學人數如此多,剩下沒勇氣休退學的又有很多因為讀得很痛苦,最後變成上課睡覺、考試作弊、每天像一灘爛泥活著、混五六年才能畢業的「無動力世代」。真的唸到畢業的,近年的人力銀行調查報告都一致地指出,有六成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後來找的工作與所學科系無關。
讓大學生念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東西
台灣已經少子化了,每個年輕人都是台灣非常可貴的人力資源,結果這些愛考試的家長還要繼續把自己的孩子推向只在意考試分數高低、不在乎興趣性向、最後變成一灘爛泥的路?
108 課綱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把必修學分減低,讓孩子在高一、高二有更多學分去修多元選修課程,探索出自己真正的興趣跟特長在哪個方向。之後唸大學的時候,不管念排名高低如何的大學科系,我們都能確保有更多的大學生是在念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東西。這樣子才能幫台灣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力。
108 課綱的成功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而不是讓你家孩子考上排名高的校系。在 108 課綱下,台灣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跟方向的人,會更多。台灣「無動力世代」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所以以考試為主的教育,絕對有其改革的必要,絕不是台灣的教育不需要改革!
三. 從資源不均的角度來看:
台灣過去的多元入學,推甄需要備審資料。但由於高中必修學分數很高、塞得滿滿的,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做什麼課外成果供審查,只能靠課外、放假的時候。但清寒孩子課外、放假的時候,根本沒錢去報名什麼課外的營隊去探索做出什麼成果。批評者也常以此說備審資料對清寒孩子不利。
正因為如此,108 課綱的學習歷程才會更有其必要。當必修學分降了下來,有了更多選修課。學習歷程的設計就是要學生以「在校的成果」作為審查的主要標的。任何有心的孩子,即使家裡沒錢,只要在學校的選修課用心地學、用心地做,就可以做出好的成果可以放在學習歷程升大學用。
而且 108 課綱制度規定,要放到學習歷程的成果,必須是由任課老師「認證過」是這學生「真的在課程裡做出來的成果」才能上傳。那些每每以「補習班可以幫忙做成果」的說法,其實根本是假議題。在我跟私立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我看到私立學校主管對老師們耳提面命著「一定要嚴格認證」,因為一旦被認定老師造假放水的話,學校會承受減班等非常嚴厲的處分。在少子化的今日,減班處分根本是要了學校的命。
也因此絕對不會有補習班業者所稱可以幫學生作成果云云,最好是補習班能夠知道所有高中的選修課開什麼、然後可以幫每個不同學生在每個不同的選修課做出每個人都不同的成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清寒孩子真正有利
所以如果真的是為清寒孩子著想,才更要支持新課綱下的學習歷程制度。在這制度下,不管有錢沒錢的孩子,都能在學校的選修課用心做出好成果。不用再靠放假的時候家裡出大錢給他參加各種課外課程跟營隊去堆砌出成果來。這個制度,對清寒孩子才是真正有利的!
因此,基於以上這三大理由,台灣的教育不能停止進步。
108 課綱的規劃開始是在馬政府時代,這是經過藍綠兩朝執政最後終於落實的教育大工程。
過去這五年來,台灣許多基層熱血的老師,為了這個共同的教育理想,組成許許多多的共備社群。週末假日南北到處跑、一起研習、一起設計課程,就是為了實現台灣教育的理想!
最後選舉快到了,我也勸告檯面上的政治人物:
如果有任何人想趁選舉期間,想利用藍綠矛盾,來黑這個台灣許多教育工作者為孩子們所努力實踐的教育理想,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在教育政策這一塊,我們絕對會堅定捍衛為台灣孩子努力實踐的理想!
教育不分藍綠,選舉期間,休把政治帶進來!
(本文轉載自葉丙成教授臉書9月8日貼文)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