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歷史風華】兩百多年歷史的南投陶 在日治時期與大甲蓆齊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歷史風華】兩百多年歷史的南投陶 在日治時期與大甲蓆齊名

 2017-01-15 12:05
協德窯主人劉樹枝及其作品。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協德窯主人劉樹枝及其作品。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編按】南投陶(燒)跟清代嘉慶君即位同年(1796年)。但嘉慶君,早就不在了,而南投陶卻仍在歷史長流上屢現風華。畢竟,這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皿,當然也同樣是先民文化的具體表現,正如同兩百多年來所走過的一樣,只要有南投人,南投陶就會一直燒下去。

這是一篇談南投陶的故事,也記述著那一段曾經輝煌的窯金歲月。

據林文龍先生指出,竹山鎮里因當地以製陶聞名,自古以來就以磁窯作為地名,道光11年(西元1831年)成書《彰化縣志》在規制志「沙連保」條下,列有「磁窯厝」地名,所指的就是現回窯里,其里長廖國揚先生所提供的族譜序文有謂:「溯夫考之創垂,忠孝開基,以陶為業,有長者風,當林逆亂時,大兵戾止,眾弁憫考誠實,沽酒得貲,頗成家計」。文中「林逆亂時,大兵戾止」指的就是乾隆52年,林爽文之亂,由此可證明竹山地區的陶業應在乾隆52年之前即有,堪稱是南投地區開發最早的窯場。

根據日治時期官方資料《南投郡管內概況》指出,南投陶創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草創之初,是利用南投貓羅溪流域的沖積平原,一處地名為「牛運堀」這地方的粘土為原料,燒製磚瓦,供應先民解決居住的問題。道光元年(1821),因市場的需求,已有頭、中、尾三窯製造簡單的器皿。再經三十年後的咸豐年間,南投的牛運堀地區,已發展到有相當規模的窯業形態,充份供應南投及附近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陶器。

日據時期的南投燒

正因為南投的窯業在清朝時已經打下那麼深厚的基礎,所以在一百年後的日治初期(西元1897年),掌管南投的辦務署長矢野武平氏,為發揚南投的窯業,曾精心擬定了南投窯業的發展方針,到了明治34年當時的南投廳長小柳重道氏,更按照前辦務署長的既定方針開始實施,以振興南投的窯業。除了自台灣總督府申請補助金外,並向日本愛知縣的常滑市,聘請陶器技術師龜岡安太郎,及設置「技術者養成所」,一方面教導學生如何製作精緻陶器的技術,以培養優良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更改進陶器製作的品質,增加生產,擴展銷路。因為有政府的補助及輔導,不出幾年,因陶製品有相當水準的品質,陶器銷售量直線上昇,「南投燒」的名氣也遍傳各地,在全國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後來,南投的窯業經營者,有六家同業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及統一產品價格,改進品質,便設了南投陶器同業者組合(今之產業公會)並受當時的南投郡守,村田三郎指名由協德窯(專門燒製有南投燒印款的陶器窯)負責人劉樹枝先生擔任組合長(理事長),並以補助金聘請當時在北投經營窯廠的日本陶藝技術師賀本庄三郎氏及富浦氏擔任講師,開辦技術員講習會,講解模具的製作,且改進燒窯煉土的設備,和購置電動馬達旋轉台等,使生產機器化,產品精緻化。


南投陶器同業組合門口樣品舊照片。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南投燒與大甲蓆齊名

南投郡的六間陶器工場,經營最上軌道,並在全國打出「南投燒」的知名度的則是由劉樹枝先生所經營的協德窯。協德窯的產品都是走精緻小品又帶有藝術觀賞的風格,其源流來自於劉樹枝先生的老師龜岡安太郎氏。劉先生為了對產品負責,會在器底蓋上「南投燒」或「台灣南投」的印款。因為品質受到肯定,所以先是在南投郡物產陳列館「聚芳館」展示。等到產品因製作精巧雅緻,頗受消費者激賞時,更代表台中州名產在台中州物產陳列館「行啟紀念館」陳列展售。南投陶在當時已經不僅是南投郡內的名產,它甚至是大台中州的特產,與大甲蓆齊名。

展望未來南投陶的發展空間,仍然充滿一片光明遠景。從事陶藝工作者只要專心努力的創作,公私立展覽館則扮演著宣傳及展覽的溝通橋樑。陶藝品除了是收藏家的寵兒之外,如何使陶藝走入家庭、走入社會,溶入生活,是陶藝工作者今後更應朝向的目標。期望現代陶藝也能如早期先民使用陶器般的普遍,使陶藝生活化,生活陶藝化,讓南投陶二百多年薪火常溫,讓南投陶風華再起。(本文經梁志忠先生授權使用)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6期(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