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造石年譜與石藝風華
花蓮位居臺灣之東,依山傍海,山海景觀綺麗壯闊,氣候宜人並擁有豐富的天然礦脈,其中尤以大理石、蛇紋石、玫瑰石、白雲石、滑石、水晶和玉石品質最優。所處的地形岩層多樣特殊,讓花蓮成為「石頭的故鄉」的美稱聞名遐邇。
初見花蓮玫瑰石者,若不先誤認它為手繪人工石,則往往會驚嘆它的艷麗多彩與千姿百態。由於它是由多種礦物聚集成形,並且又有如石英、雲母、紅石、水石和大理石等的同生共構,讓花蓮的玫瑰石能夠得天獨厚,同時包含七至八種的多彩色系,並在矽酸錳的氧化催引,出現奇特的墨韻暈染塗佈,讓礦石本身顯露複合式的層次變化和戲劇效果,因此如中國畫的奇景殊勝,無論其為工筆、線描或寫意,那些紙本上的秀絕景緻都會因觀賞者主觀的「移情作用」而投射在各個光彩奪目,絢麗繽紛的玫瑰石上。
花蓮的石材與石藝產業初探
花蓮縣蘊藏豐富的石礦,擁有全台九成的石材資源與加工廠,其原料與加工進出口總額曾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義大利,石材加工蓬勃發展盛況一時。依當時政府統計,縣內的石材加工廠共有六百多家,目前花蓮地區仍有約400家繼續從事石材與藝品加工。
早期的雕刻師傅,如知名石雕家林忠石,莊丁坤,卓文章等,大都曾在石藝工廠習藝工作過,雖少有刻意在藝術上的追求專研,但在工作的同時恰好磨練出一手好技藝。早期日本觀光客是花蓮石製品的主要買主,觀光人潮也帶動了石藝產業,但好景不長,1972年台日斷交,後又遭逢隨之而來的能源危機,外銷訂單瞬時大幅衰減,工廠營運狀況一落千丈,石藝業的不景氣,促使這些雕刻師傅亟思工藝雕刻的未來並努力轉形成為藝術創作者。
六十年代初期,資深石雕家林聰惠,當時任教於花崗國中,以石雕作品參加教職員美展獲得首獎,因而燃起了一股創作的激情與信心,繼之,畢業於藝專雕塑科的廖清雲與許禮憲也相繼投入了石雕創作的道途。許禮憲在他的「花蓮石雕半世紀」文章中回憶道: 「五十年代橫貫公路開闢後,輔導會榮民工程處所屬的榮民大理石工程,於石材業初期,擔負開發的角色,一貫作業的方式,從礦石開採到石材、工藝品、雕刻品的製作,在當時僅僅將石材當作材料。榮民大理石廠也在五十年代末期,有藝術家藉由工廠的設備,從事石雕作品製作,最早為郭清治先生,受美國花旗銀行委託製作一件大理石石雕。之後楊英風教授也在花蓮一段時間,以石材加工後之邊材,運用切割或挖鑿的手法將石片裝飾於壁面,使石材的出路,增加新的方向。」
圖/林聰惠雕刻的灰綠岩石雕『人之旅』仍然立於花蓮火車站入口廣場。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的到來
多年來,花蓮在地石雕創作者歷經了學徒、工匠、師傅、石雕家的轉型和蛻變,已經蓄積了足夠的創作能量,準備跨步向前,雖然初期作品及命名都以『豐年』、『跪乳』、『鄉野之趣』、『生之頌』等指涉鄉土寫實情懷的創作,間或以『波紋』、『山水』或『魚樂』等抽象造形和語彙的小品創作,就在如此特殊時空的情境激盪下,1993年,在維納斯畫廊林滿津的籌畫以及「新花蓮聯誼會」的協助,舉辦「第一屆洄瀾石雕公開邀請賽」,以「評論獎」和「推薦獎」的鼓勵型式,間接使花蓮石雕家有嶄新的創作視野和有別以往的全自由、新觀念、新型態的創作風潮。
1995年,「國際藝術村協進會」在林滿津與王國憲的合力策畫,結合官方和民間的經費與力量,廣邀十八位各國石雕家在鹽寮國小舉辦「花蓮國際石雕戶外公開創作賽」,這次粲然成功的大型國際藝術交流活動不僅在花蓮首見,也開啟了民間社團辦理大型國際石雕活動的先河,它為花蓮注入一股創作新意與現代藝術思潮。後來花蓮文化局接續了國際石雕藝術季的辦理,每屆藝術季皆設定主題,如「花蓮的石頭在唱歌 」、「雕塑春天」、「磊舞山海」、「石雕雙城會」、「點石成金」、「踏石築夢」、「雕塑印象」、「自然石尚」與「藝術向東」等。這種邀集國內外頂尖的石雕高手齊聚於花蓮,透過現場創作互相觀摩競技,以國外藝術家的創作美感經驗,激勵在地石雕創作者潛能與才氣的成功效益,直至今日已經總共延續了十屆,對花蓮石雕藝術的發展立下無與倫比的深厚根基及影響。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創作現場。圖/花蓮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正式成立
為了多年來徵件比賽所累積的各國石雕家可觀數量的藝術作品,2001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開館,這是國內首座以石雕為主題的博物館,充滿現代建築精神的兩層樓建築,外牆以清水模施工並配以小石裝飾砌造而成,面東的大片景觀落地玻璃窗,總是迎接午前的每道陽光,觀眾可以經由落地窗邊的側門步出,直達戶外的水舞台,十多件精選的石雕作品點綴在如鏡無波的水面上,倚欄而望,目光的盡處便是浩瀚的太平洋!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以「石雕之都」的盛名,典藏到國際最優秀石雕家的作品,而館內的小型作品則只是大花蓮全境石雕之城的縮影。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除了成為花蓮重要的藝文活動外,同時也累積117件大型作品和近三百件小型作品,成為花蓮的重要文化資產。
花蓮石雕藝術發展現況
花蓮人以石維生者固多,但生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景氣的興衰,一群石藝文創者於是共同創立「花蓮縣手工藝協會」,並於鐵路醫院舊址成立「石藝大街」,意在提倡石藝工作者的創意及民眾的藝術鑑賞。「石藝大街」由三、四十家店主精心打造獨特別緻的店面,店內展示空間則有琳瑯滿目的礦石和石刻藝品,這些結合寶石、礦物、漂流木和金屬等素材創作而成的藝品瑰寶,為花蓮的觀光產業注入嶄新的藝文氣息與商業能量。
相較於手工藝協會的努力,石雕協會的成員則利用現行的公共藝術法規(公共建築必須提撥百分之一經費採購藝術品)的機會參與公共藝術徵件,因此由會員創作的許多優質大型石雕作品先後被設置在花蓮本地及全國各地的公共空間。如黃清輝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書海徜徉>,向光華在台南科技園區的<川流不息>,甘丹在花師附小的<臥虎藏龍>,黃河在審計部嘉義縣市審計室的<對話>以及蔡文慶在陸軍專科學校的<紀律與榮耀>等。經歷二十幾年十屆國際石雕藝術節的盛會,花蓮在地石雕家大開了藝術創作的視窗,並與國外藝術家和團體培養深厚的交流根基與情誼,如今許多青壯輩的雕刻家都已經能攜帶自己的雕刻工具,被邀請遠赴南北半球,各大洲,多個國家去創作雕刻,在世界很多角落留下珍貴的石雕巨作,為國增光,做足了美好的國民外交,也為藝術家自己增添了一面無形卻是榮耀的勳章;他們有蔡文慶,甘丹,鄧善琪,李紫晴,吳明聲,王藍標,還有林立仁等。
圖/花蓮國安郵局前石雕座椅
結語
花蓮,美麗的城市大隱於台灣的後山,花蓮縣全境數百件質優精緻的石雕作品,或以寫實的情懷、造形的變異、哲學的思辨、美學的演繹,或歌詠生命、描摹自然、隱喻情思、沉浸造形,這些靜默的作品始終誠摯地邀請您共同來感受大山大海所淬煉出的永恆藝術。
你或落地花蓮而居,你或隨雨季來遊,你或驚鴻路過,花蓮,這美麗的石雕藝術之城就在眼前,請你也和我一同尋覓探幽,窺究那沉默不語,無窮無盡的石雕美麗風華和藝術傳奇。
圖/花東海岸線鹽寮石雕公園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4期(九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