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陽明山的文化與權力空間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陽明山的文化與權力空間史

 2016-01-03 21:00
日本時代特別興建「草山御貴賓館」接待皇太子,蔣介石來臺灣的第一個住所,即是「草山御貴賓館」。(圖許陽明提供)
日本時代特別興建「草山御貴賓館」接待皇太子,蔣介石來臺灣的第一個住所,即是「草山御貴賓館」。(圖許陽明提供)

陽明山原名草山,草山也並非單指一座山,而是大屯山、磺嘴山、紗帽山、小觀音山……等一群火山地形的泛稱,雖然陽明山並非只有草原、群山林相其實蠻豐富的,但是芒草卻也佈滿群山遍野,尤其銀白色的芒草花,開花季節具有地理景觀上的強烈特色,故被泛稱為草山。火山地形原本就是溫泉的噴湧之地,但早期臺灣的漢人並不善於利用溫泉,故有關陽明山最著名的歷史記載,是清康熙35年(1695年),福州火藥庫失火,焚毀硫磺等火藥原料,郁永河在其所著的《裨海記遊》中曾敘述,他前來臺灣,到今天的陽明山採集硫磺過程中所見所聞的故事。

日人來臺開啟溫泉利用

而日本人則是一個善於利用溫泉的民族,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當年6月,大阪人平田源吾就想來臺灣淘金,因此辭去住友家的工作,他曾自述「懷抱一獲千金,希望成為天下屈指可數的大富翁的美夢以及野心」來到臺灣,結果卻在勘查礦山時意外受傷。經打聽後就到今天新北投的北投溪中,沐浴泡溫泉療傷養生,他傷癒後覺得北投溫泉極為優良,就買下北投溪畔的一處民宅,創辦了臺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從此開啟了臺灣的溫泉利用事業,成為臺灣溫泉事業的始祖。


平田源吾與平田夢子(林夢子)

1896年日本樺山總督與日本著名畫家藤田嗣治的父親,當時任臺灣軍醫監的藤田嗣章,也到北投視察,開始徵購約七萬步大小的陸軍用地,利用溫泉作為撫慰官兵的假日修養之用,1897年臺北陸軍衛戍病院北投分院(其僅存的建築,「向陽學苑」及附屬建物於1998年由筆者陳請成為臺北市定古蹟)落成。1905年日俄戰爭時,日本利用北投此地做為日軍療傷休養之地,結果傷兵來來去去,北投溫泉遂遠近馳名,聲名遠播於日本,所以平田源吾曾尊稱藤田嗣章為「北投溫泉的先登開拓者」。那時期日本礦物學家岡本要八郎也在北投溪溫泉中發現具有放射性鐳元素的「北投石」(Hokutolite),這是全世界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1913年6月17日美麗宏偉的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於1996年由筆者出面陳請成為臺北市定古蹟)落成啟用,號稱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北投溫泉事業益發興盛。


昭和八年一月二日大屯山皇太子殿下行起紀念碑。

溫泉事業促成草山的開發

北投溫泉之泉源地,原是草山火山群的火山破口,於是從北投的溫泉逐漸往上開發,最終就促成了草山的開發。草山北投本是原住民凱達格蘭人分佈之地,經日本人開發之後,逐步發展成為以溫泉聞名的觀光區與別墅區,眾多的機關團體也在草山溫泉區廣設招待所或訓練所,從日本時代開始至今不變,形成了今日陽明山現代面貌的基礎。

草山的文化景觀與權力空間,最具有關鍵指標性的發展,則是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親訪北投公共浴場與草山之前後,日本總督府所推動的接待與紀念的建設。日本領臺後,歷任臺灣總督無不希望邀請天皇或皇太子到臺灣視察政績。裕仁皇太子終於在1923年4月25日到草山、北投御清遊,當時草山曾特別興建「草山御貴賓館」(現地址為新園街一號,1998年由筆者陳請成為臺北市定古蹟)接待皇太子,之後該貴賓館即被民間通稱為「太子亭」。根據日本時代的建築資料,「草山御貴賓館」建坪一百十八坪七五七,分為洋館與日本家兩棟建築,施工者為日治時期著名的營造商池田好治。「草山御貴賓館」在迎賓接待裕仁後,變成總督府達官貴人所使用的招待所,更成為草山最尊貴的建築與招待所,該棟建築的氣質深深影響了草山地區日本式別墅的風格。


日本時代明信片草山御賓館皇太子殿下休憩室。

太子御貴賓館成日後蔣介石住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棟建築更與臺灣的命運接軌,蔣介石來臺後利用「草山御貴賓館」,這一棟接待過曾是其戰時對手裕仁的建築,作為其在臺灣政治事業的肇始之地。蔣介石來臺灣的第一個住所,即是「草山御貴賓館」。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即是蔣介石住在該處所時,恐有「落草為寇」之譏而改名。國民黨在爭奪孫中山革命正統的時代,1966年5月孫中山的兒子孫科,被爭取到臺灣任考試院長,那時「草山御貴賓館」就撥由孫科使用作為其官邸。孫科過世後,該棟建築由其子孫志強、孫治平繼續居住。總統府、國防部到省政府都曾經負責過該賓館的管理工作,省政府曾要求收回該處,但為孫治平所拒絕。該賓館從落成至今,其居住過的主角,從接待裕仁,到蔣介石、孫科、孫志強、孫治平,可說都是皇親國戚,但該屋已經人去樓空,長期門禁深深,嚴重損毀的房屋,早塌陷於荒煙蔓草之中,昔日榮華富貴皆已化為塵土。該建築修復的工作,正由管碧玲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努力中。

日人空間規劃建構今陽明山公園

臺灣總督府在裕仁訪臺回程後,立刻於1923年5月18日成立「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開始三大工作計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草山北投(含觀音山)為中心的紀念大公園。日本總督府也依上述工作計畫,1937年12月7日開始「大屯國立公園」空間計畫及「大屯山造林計畫」,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著名的櫻花花季,即是從那時開始建構的。

雖然當年紀念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曾在草山北投所豎立過的各種紀念碑石,戰後已經被破壞殆盡,筆者曾調查僅發現一個存放於北投瀧乃湯浴場的小院子內,裕仁參觀北投公共浴場時,渡涉北投溪紀念的小型「皇太子御渡涉紀念碑」;另一個尚存的小型皇太子行啟紀念石碑,則還立於陽明山苗圃進入七星山登山口的山徑旁。但日本人的那些計畫與活動,對陽明山文化景觀與空間規劃的影響至今,可說極為深刻。


始政40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草山會場。(許陽明提供)

臺灣博覽會催化草山觀光發展

而其紀念事業中的另一個計畫,對草山地區的文化景觀也極有影響,那個計畫是紀念裕仁登基為昭和天皇而建的「草山公共浴場」(今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1998年由筆者陳請成為臺北市定古蹟)。該浴場於1929年10月25日興建,一年後完成,該建築大量使用「草山」所產的「安山岩」,也首度引用了經由日本傳入,來自西洋的「蕃仔砥」或俗稱「番仔堵」的砌石法興建牆體。這種砌石法是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疊砌而成,所有的灰縫成垂直與水平相交,長短不一,構成不規則的分割。


日本時代草山公共浴場

這種砌石法在「草山公共浴場」引進後,大為流行。當時承包商聘請的砌石師父,即為本土傑出工匠「淡水忠寮燕樓」匠派的師父所施工。主匠為一代匠師李棗柴,名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就是忠寮燕樓李家後代。這棟擁有美麗外觀的巨型別墅建築,興建之後成為草山地區建築的典範,也是今日陽明山地區常見的石造建築砌法之源起。1935年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時,日本總督府曾於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此50日在臺灣各地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簡稱為臺灣博覽會,那是臺灣有史以來第1次舉辦的大型博覽會,其第三會場即位於草山溫泉地(今陽明山中山樓所在之谷地),設置了一個觀光館佔地360坪,那對草山的觀光發展與建設更具有催化作用。

蔣介石落腳草山改名陽明山

國民政府來臺灣後,草山地區仍然擁有尊貴的角色與地位。因為蔣介石落腳於草山,1949年8月北投鎮與士林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其層級等同當時的「縣政府」。1950年3月31日,經臺灣省政府委員會第一四三次會議通過草山改名為陽明山。1950年9月8日該局也隨草山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陽明山管理局可說是只直接聽命於蔣介石本人的禁衛機構,是當時有名的特權機關,該局的局長被民間形容成是蔣介石的另一位侍衛長,也被通稱成「士林北投王」。縱使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士林北投併入臺北市,但陽明山管理局還是一個怪胎,局長的實質政治地位,高於身為其長官的臺北市長。蔣介石在位於「草山公共浴場」的「陽明山管理局」二樓中也設有一個辦公室,其擺設至今仍保存著蔣介石時代的原貌。只不過管理人員都說,他的辦公桌椅八字不夠硬的人不能去坐。

陽明山管理局儼如蔣的特權機構


陽明山管理局(陽明山教師會館)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政府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改稱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和士林區始由臺北市政府直接管轄。1977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級為「陽明山管理處」,只負責風景區的維護與管理。1981年9月28日臺北市政府於該址成立「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臺北市政府在成立說明中特別指出:「教師研習中心用地原非臺北市所有,舊籍不清,建界不明。幾經交涉後改變都市計畫成為機關用地,才取得土地使用權同意書。」蔣介石時代陽明山管理局之特權機構的本質,從此一婉轉曲折的說明中可以窺見一二。

中山樓有個「雙龍抱珠」的老蔣休息室

蔣介石除了位於陽明山公園停車場邊的「草山行館」之外,蔣介石其實在隱密、易守、易疏散脫逃的陽明山區設有多處神秘別館與辦公處所。蔣介石在陽明山中山樓內還有一個辦公休息室,蔣介石過世後,國民大會開會時,就將該辦公室改為國民大會主席團會議室。該辦公室往窗外遠看,正是兩邊山勢往中間伸手,環抱位於正中央圓滾滾的紗帽山。這個地形被形容成是「雙龍抱珠」,據傳說那種「雙龍抱珠」的地理,正是被中選為蔣介石辦公室的原因,而過去其周邊密道小徑密佈,正是蔣介石在西安事件後,其辦公居住處所周邊的共同特色。中山樓前之廣大溫泉谷地,過去長期被國民黨佔用作為革命實踐研究院的院區所在,辦公會議廳舍、宿舍與庭院一應俱全,當時所有黨政軍特人員,要升官晉級,都必須在此地受訓、聽訓結業後才能實授。該地成為無上威權的象徵,到「陽明山受訓」一詞,也成為黨政軍特升官晉級的前兆與象徵。


國民大會主席團會議廳原為蔣介石辦公休息室。(許陽明提供)

老蔣中興賓館實質為軍事堡壘

蔣介石在陽明山的最後一個行宮現稱「陽明書屋」,該建物是原稱為「中興賓館」的一軍堡型建築。該地原為日治時期礦業大亨山本義信的資產,後來臺灣礦業鉅子李建和承購了該地,為了輸誠敬表忠心,將大批土地獻給政府,陽明書屋所在土地即為其中之一。蔣介石於民國58至59年間,將該地改建名為中興賓館,該行館實質上是一堅固的軍事堡壘。筆者在調查北投陽明山之文化資產時,曾攀登過該建築的屋頂,其屋頂可俯瞰北投,遠眺觀音山、林口臺地,被稱為具有龍盤虎踞的地勢,蔣介石將該建築當成夏日避暑的行宮。蔣介石逝世後, 1979年7月,大溪檔案轉移至此,中興賓館變身為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並改名為「陽明書屋」。後來國民黨史資料搬遷,1998年陽明書屋始對外開放參觀。

日人及國府權貴都愛草山

從日本時代開始,草山從一個芒草箭竹滿山遍野,荒煙瘴氣瀰漫之地,經日本時代皇親貴族的加持,從接待與紀念事業的擴展,再經過國民政府來臺,蔣介石對此地的情有獨鍾,長久以來,不論是日本時代的草山,還是國民政府時代的陽明山,臺灣的達官貴人,或較有錢、有勢的政商名流,往往選擇在陽明山地區居住,並興建草山公共浴場石砌類型之別墅,使得草山地區演變成為臺北統治中心之外,在臺北城外的另一個權力中樞。時至今日,雖然政界人士已大多不敢招搖,但「住陽明山別墅」一詞,應該還是民間很多人評斷財富的一種特殊指標。

(轉載《民報文化雜誌》第10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