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詩寫台灣】半屏山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詩寫台灣】半屏山詩

 2017-06-15 12:46
1988年的半屏山。圖/呂自揚提供
1988年的半屏山。圖/呂自揚提供

有山半屏美天然,傳說呂仙賣湯圓;
商人不識山無價,鑿山挖石去賣錢。
---〈半屏山〉
           

古時候高雄叫打狗。打狗北邊有一座山,台語叫半爿山,在高雄左營蓮池潭的北邊。爿的台語與「平」同音,半爿就是半片、半邊。

1623年康熙22年的杜臻,所寫清代第一本台灣文獻《澎湖台灣紀略》,即把半爿山寫作 「半平山」。 1686年康熙25年,蔣毓英修第一本《台灣府志》,記載半爿山叫「半崩山」,說:「其山面頗平,遙望之如崩一半,故名半崩山。或云山形如半屏,一名曰半屏山。」

半爿山和半崩山,都是說山頂的形狀只有半爿、半邊,是天然美麗景觀。把半爿山又叫作「半屏山」,那是當時文人另取的雅名,卻成為文獻上相傳記載的山名。事實上,民間迄今仍是以台語稱半屏山叫半爿山,成為打狗高雄的名山和地標。

呂洞賓的賣湯圓傳說

鄉老傳說,古時候的半屏山,是一座完好的山。有一天,天上神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下凡來到半屏山地方,想找看有無心地善良,不計較願吃虧的人,來收他為徒弟。就化身為老翁在半屏山下賣湯圓。

每天晚上,呂洞賓拿寶劍從山上,挖下一大塊山石把他變成白米,搓成每粒都很大粒的湯圓。另把三粒仙丹,也做成三粒,只有山石變的米做的湯圓一半大的小湯圓。然後每天早上叫賣說:「三顆湯圓一文錢,湯圓大小任君選。」

呂洞賓賣的湯圓又大粒又好吃,生意非常好。同樣的一文錢,自己選三粒,大家當然都舀吃大粒,誰也不願買吃那三粒小湯圓。很多人已把小粒湯圓舀進碗裡了,又把它放回鍋裡,換舀大粒的。呂洞賓每天賣到最後收攤,那三粒仙丹做的小粒湯圓,都仍舊剩在鍋裡,沒人願意買來吃。

呂洞賓每天賣,賣了很久,眼看從天上下凡的期限已到,仍找不到一個不計較,願吃虧來買吃那三粒小湯圓的人。只好搖頭長長感嘆一聲:「世間太難找到肯吃虧不計較的人了!」就收回仙丹,收起攤子,飛回天上去了。

第二天早上,很多吃湯圓的人都來了,卻都找不到老翁。大家東瞧西看,這時才發現,後面那座本來好好的山的山頂,不知什麼時候,只剩下了半爿山壁。

不久地方開始傳說,原來那老翁是天上神仙呂洞賓變的,那山是被呂洞賓挖去賣湯圓的。人們從此把這座只剩半爿的山,叫作半爿山。呂洞賓賣湯圓的故事,作者根據鄉老傳說,於1965年記寫發表於《國語日報》。

半屏山屬珊瑚礁石灰岩,可用來燒石灰水泥。日治時代的1917年,就有日本商人為了賺錢,採山上石頭去製造水泥。戰後的1956年,政府開放三家水泥廠,任其挖鑿山上石礦去製造水泥,直到1997年才停止開採。那些貪婪的商人,挖了四十多年,竟把半屏山上的半爿、半邊山壁,全挖鑿去製造水泥。

半屏山原高233公尺,如今只剩下約180公尺。那山頂上美麗的半爿山,已完全不見,整座半屏山山頂,已面目全非,變成沒有那半爿、半邊山壁的小山。對照未被鑿挖前的半爿美麗山影,真是不堪入目。

從此,打狗高雄,永遠再看不到那傳說著呂洞賓賣湯圓,把山挖成只剩半爿的半屏山了。


現在已沒有半爿的半屏山。

台灣有很多美麗的青山綠水,都是遭庸俗貪婪、沒有文化的官商聯手破壞掉的。半屏山的故事,以詩記之:


半屏山詩手稿。

有山半屏美天然,傳說呂仙賣湯圓;
商人不識山無價,鑿山挖石去賣錢。

後記:
看到齊柏林生前所嘆 那遭亞泥挖更深,活像隻巨大鯨魚的太魯閣山,
請大家多想想,台灣已有多少被撕食落腹的美麗半屏山?

-------原文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2期2014.9,新加後記兩句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