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訂一個台灣感恩節,讓像我們這種移民的後代,能對台灣原住民表示感恩。」醫師作家陳耀昌在以原住民觀點,重新爬梳300多年前的台灣歷史,用小說的方式生動有趣的回述過往,完成了三本長篇小說之後,語重心長的呼籲,台灣應該有個感恩節,補償原住民早期受到的迫害,也讓後人對原住民表達感恩、敬意,促成原漢關係更和諧。
當了一輩子醫生,從醫過程豐功偉業多不勝數,陳耀昌在30多歲就帶領團隊,完成台灣第一例的骨髓移植,推動建立國內骨髓捐贈制度,首創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培養法醫人才,創立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研究中心;現任台灣細胞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的他,從台大醫院退休後,投入台灣史小說創作。
出生台南醫師世家的陳耀昌,有次回故鄉掃墓,叔叔說到家族的第一代查某祖,好像是個荷蘭嬤,「我就是做基因研究的,怎麼不研究看看,能不能證明我有混血的血統」。這個念頭存在心上,陳耀昌也開始研究史料、展開田野調查,直到2009年,終於動筆。
陳耀昌在接受公視《頂真人物》採訪時說「小說最難的是破題,當時我在韓國出差,剛好靈感來了,第一句就出現在腦海,就寫在飯店的便條紙,短短兩個小時,就寫完小說的第一章」。
陳耀昌表示,在探尋台灣史的路途上,寫作的過程,總似有如神助,有股無形的力量,帶著他一直向前。
有感於目前的台灣史欠缺原住民觀點,顯得偏頗,所以陳耀昌試著以原住民的觀點來看當時的台灣史,在《福爾摩沙三族記》中,他描寫平埔族、漢人、荷蘭人三個族群的互動,也重新建構荷蘭時代台灣史,陳耀昌覺得目前的史記對鄭成功的描寫,不是很公平「台灣不是把他褒得很高,就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我希望給鄭成功一個公平合理的定位」。
成為歷史小說家後,陳耀昌西裝筆挺下,加上了件太魯閣族長老送他的傳統服飾。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陳耀昌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陳寅恪所說「讀史要具同情之瞭解」,要求自己要設身處地、尊重事實、忠實呈現。陳耀昌也深知,要增加歷史小說的可看性、戲劇性,壯烈的戰爭場面,淒美的愛情故事,絕對是必備元素。因此陳耀昌的每一本小說,都吸引不少片商打算買版權改編成電影、電視,其中《傀儡花》一書,已由公視取得改作版權,將耗資1億5千多萬拍攝,希望成為台灣的大河劇。文化部長鄭麗君也表示希望透過「台灣人的戰爭與愛情」,讓台灣回到世界史,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在小說界初試啼聲,短短幾年,陳耀昌成了島內文壇最受矚目的新銳小說家,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福爾摩沙三族記》,一推出就入圍台灣文學獎,他的第二本長篇小說《傀儡花》,在2016年得到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他的第三本長篇小說《獅頭花》,也讓外界對「台灣花系列」福爾摩莎三部曲的最終篇,更加期待,陳耀昌醫師笑稱自己是「過動兒」,喜歡挑戰沒人做過的事,從醫界跨足政治,又以「最老新人」之姿跨入文壇,陳耀昌以做研究、寫論文的態度,寫出史詩般動人的台灣史小說。
「很多人都問我,我什麼時間在寫文章,因為我一個禮拜五個門診,還要開會、演講,其實剩下的時間無幾,所以我都選兩個時間寫作,第一個我睡得少,凌晨四、五點就起床,一直到上午六、七點,另外,沒有寫的時候,我也可以想。」陳耀昌精算,一天如果寫一小時,一本四十萬字的小說,差不多一年,每天寫一千字就有了。他表示,寫作都不用拜託別人,只要拜託自己努力一點,他非常的享受。
陳耀昌呼籲,台灣應該有個感恩節,補償原住民早期受到的迫害,對原住民表達感恩敬意,促成原漢關係更和諧。 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講求速度、效率,年近七十的陳耀昌,走起路來步伐相當敏捷,他笑稱自己有「時間強迫症」,每天行程滿滿,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費,他說「活到這個歲數了,還能夠跨領域,是人生很大一個樂趣,很多事都能觸類旁通,所以現在我常常跟學生說,不用什麼生涯規劃,你會遇到什麼都不知道」!
成為歷史小說家後,陳耀昌醫師西裝筆挺下,加上了件太魯閣族長老送他的傳統服飾,他說,300多年前明朝時,唐山過台灣大規模移民,到1949年國民黨戰敗撤退來台,到近年來台灣有許多新住民,台灣從古至今都是個「移民社會」。
他認為有一半的台灣人身上可能多少都流有原住民族的血液,移民跟原住民縱使過往有過衝突,他期望大家共同在台灣這塊土地不僅「共融」,更能「共榮」,他期待若在台灣有個感恩節,當天學校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家長帶著小孩,到過去原漢衝突之地,反省、瞻仰、沉思,「感恩原住民,讓原漢關係能永保和諧」。
陳耀昌堅信,雖然島上人民政治立場分歧、各有意識形態,偶爾會有紛爭;他說「但台灣是一個幸運之島,好運會一直繼續」。
公視台語人物深度專訪節目《頂真人物》
播出時間:2019年3月3日 週日 下午5:30
主題人物:為台灣史寫小說的熱血名醫陳耀昌
影音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