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本統治五十年,林獻堂不說日語、不穿和服、不更改為日姓。孰料,二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林獻堂卻赴日養病一去不歸,直至魂斷異鄉。為何在他人生最後階段,選擇遷居其對抗一生的日本?是什麼樣的原因,即使至親好友輪番探望勸歸、甚至遭逢摯兒病逝,林獻堂依舊選擇獨居日本,默默忍受思鄉之苦?
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台灣戲曲中心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大戲《當迷霧漸散》將揭開林獻堂波瀾一生,該劇由施如芳編劇,她說:「這是我第一次寫這麼貼近台灣土地的戲,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都確有其人,劇中指涉的主場景,歷經家道沒落和九二一大地震,至今矗立在中台灣,開放供人感知、撫觸真實不虛的台灣歷史。」
施如芳編劇生涯始於為歌仔戲團寫新故事,戲曲演的是古裝古事,所以,她自認二十多年來,不容易"遇到台灣人和台灣事",其首次編劇是姚嘉文委託她改編姚所寫的小說黃虎印(舞台歌仔戲),第二次是陳耀昌邀請她改編陳的傀儡花(入選公視旗艦大河劇),施如芳強調:但我更喜歡也更擅長的是自己原創故事,所以她說:「這是我第一次寫這麼貼近台灣土地的戲」。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大戲《當迷霧漸散》由施如芳編劇、李小平導演、該劇邀請演出團隊包括歌仔戲天后許秀年: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 國光劇團知名女老生鄒慈愛、 傳藝金曲獎得主黃宇琳及古翊汎、 音樂劇王子葉文豪, 與一心戲劇團雙小生孫詩詠、孫詩珮等共同演出。
林獻堂由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傳藝金曲獎得主古翊汎、戲曲新秀張閔鈞,三人分飾老年、青年及少年時期;許秀年扮演林獻堂的祖母羅太夫人,是全劇靈魂人物、安定家族人心的強大後盾。
《當迷霧漸散》該劇突破劇種與敘事的極限, 以魔幻寫實手法, 驚艷再現霧峰林家、台語電影、戲曲在歷史洪流中的電光交會。 用歌仔戲、京劇、音樂劇,譜寫林獻堂至死方休的生命壯遊。
《當迷霧漸散》將在3/28~3/31在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行,編劇施如芳及導演李小平表示,《當迷霧漸散》將窺探林獻堂於日本寓所「遁樓」的內在世界,解碼其望斷歸鄉路的最終秘密。全劇遊走於歷史、回憶、夢境與意識之間,所有情節都是晚年林獻堂的內心小劇場,觀眾將跟著他共同經歷一場瀕臨崩解的心靈風暴,在時局與人心的迷霧中,找尋生命意義的終極解答。
※施如芳/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以編劇為志業,取材不拘一格,擅於量身設戲,連接古典和當代,跨界觸角甚廣,在跨界的舞台想像中,揮發引人入勝的歷史況味,2007年為京劇和交響樂團跨界合作編創《快雪時晴》,2010年為「豫劇皇后」王海玲表演藝術生涯五十週年編創《花嫁巫娘》,2012年為唐美雲歌仔戲團創作《燕歌行》,2017年天下雜誌收三劇出版《快雪時晴:施如芳劇作三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教授稱譽三劇格局超出戲曲之傳統,「代表當代戲曲的深厚文化內涵」,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譽為「台灣當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
歷年作品,多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出版補助,入圍台新藝術獎、金鐘獎、傳藝金曲獎,包括國光劇團&NSO《快雪時晴》,唐美雲歌仔戲團《狐公子綺譚》《燕歌行》《黃虎印》《人間盜》《大漠胭脂》《梨園天神桂郎君》等,廖瓊枝文教基金會&NCO樂劇《凍水牡丹》,二分之一Q劇場崑曲《亂紅》《掘夢人》,臺灣豫劇團《飛馬行》《花嫁巫娘》《巾幗‧華麗緣》,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創作社《孽子》,上海越劇院《紅樓—音越劇場》,白鷺鷥基金會互動多媒體劇場《路》,好劇團《穿紅絲緞的少女》,兩廳院歌劇《黑鬚馬偕》、台中國家歌劇院《迷宮魔獸》歌詞編審,曾先後出版劇本書《黃虎印》(玉山社出版)、《願結無情遊》(聯合文學出版)、《快雪時晴》(天下雜誌出版)。近作為傳統藝術中心第二屆台灣國際戲曲節的旗艦節目《當迷霧漸散》。
(施說:深刻感受歷史人物的場景,都是現在進行式,歷史從來沒也真正過去,在戲中看到的很多感受或處境,現在台灣也在經歷,林一生做那麼多事,她覺得他最後是要守住他自己,但這句話沒有出(現)在我的戲裡面,,只是跟大家分享,我把這句話放在我的心裡……)
※「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1921年(大正10年)林獻堂等開始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要求設立台灣議會,展開長達14年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隨後並與蔣渭水等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也加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的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於1923年(大正12年)成立《台灣民報》,林獻堂後也擔任社長,另為了打破在台日本人及御用紳士壟斷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業的狀況,林獻堂也花了2年籌設大東信託株式會社(1927年2月成立,今華南銀行),林獻堂出任董事長,陳炘擔任總經理。林獻堂一生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林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並於《臺灣民報》連載,共刊載152回。
此外,台中一中為日治時期台灣第一所專為台籍子弟設立的中學校,也是緣於1913年林獻堂聯合台灣北、中部士紳向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學校的意願,兩年後(1915年5月)台中中學校(即台中一中前身)成立。(相關資料來源/維基)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一心戲劇團《當迷霧漸散》/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