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藝術與人權座談/用藝術創作不斷提醒 防止政治悲劇再發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藝術與人權座談/用藝術創作不斷提醒 防止政治悲劇再發生

摘自「從二二八紀念美展探討台灣藝文翻轉正義」座談會

 2017-03-19 08:39
蘇振明。圖/郭文宏攝
蘇振明。圖/郭文宏攝

我個人在小學任教5年,大學任教35年。我感受人權是藝術一種最基本的理念,是從2001年,我和蔡丁貴教授及一些教會團體共同來做了「藝術與人權展」開始,配合228美展從高雄、台南到台北。經驗告訴我,如果我們是用歷史和政治回顧,那是找出悲劇的因,但要怎樣向前,看出未來的希望?如何對歷史這些受害者安慰?

之後我也開始研究美術和雕刻的歷史,這就牽涉到228事件受難者,台灣第一個以油畫在日本得到大獎的陳澄波,我把相關於他的研究寫成論文,在學術上建立一個主張,讓政治或藝術史的研究者來開始思考這件事。這是我從2000年開始對228的反思。

台灣過去228事件產生了一句話,就是大人、老師都警告年輕人不能講,「囝仔郎有耳無嘴」,「惦惦聽,不要問,才不會出代誌」,這句話變成對228的真相與因果不能去追究、理解,造成對頭腦裏的思想的控制與冷凍。228禁忌對教育、對人民做主、獨立思考產生很大的傷害。

圖畫是對抗強權與暴力的武器 

而我覺得藝術有一個安慰的作用,可以淨化人心,在悲傷時給予安慰,在要出力時給它加強。不管是美術、文學、音樂等種,都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性。有一句話說,「Art is power,藝術是一種力量」,這力量在帝王時代、強權時代、高壓時代,都會讓人覺得那是有錢人、讀書人,優雅的人在享受的,這和庶民沒有關係,但在全球的民主化之後,藝術變成是一種力量,這力量就是一種見證。

我們來看一些其他國家的例子。像是德國的表現主義的作家,在希特勒壓制創作者時,他們用人權版畫與之對抗,後來雖然被囚禁,但卻展現了反抗精神。又如畢卡索的畫作《格爾尼卡》(Guernica),裏面的黑色、灰色,帶一點點悲傷的藍,描寫1937年這個村莊被希特勒和佛朗哥背後的陰謀屠殺,這在1937年法國的萬國博覽會發表。他說了兩句讓人很震撼的話:「藝術是一種謊言,但謊言的背後有真理」。他說圖畫「不是掛好看的,而是武器,是要對抗強權和暴力」,所以他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二十世紀NO. 1的大藝術家。

除了德國的表現主義,西班牙的畢卡索、米勒、達利三位大師,都有畫作針對佛朗哥對「格爾尼卡」事件的批評。此外,墨西哥的人權藝術畫在學校、醫院、公共場所的壁上,讓你看到不得不立正,後來大家認為,墨西哥能獨立建國,是因為大壁畫在參與,產生了很重要的力量,我們的鄰國韓國種種的社會抗爭,已在釜山每一年都有藝術和人權的節慶。

228從過去不能講,到開始用藝術辦展,這要感謝1996年有一個人去打開這開關,這人就是台北市長陳水扁。陳水扁用行政命令交代教育局,要北美館馬上辦美術人權展,這是官方首度用視覺藝術(Visual Art)來辦的228展覽。相較馬英九,不管做總統或做市長,他完全是保護加害者做錯事的虛偽心態。

米勒《拾穗》明信片,寄給前線阿兵哥

也有很多人跟我警告說,228已經過去了,你不要一天到晚說要用藝術來畫228,再畫人物也是那些,我說這樣不對。希特勒對於猶太人的加害雖然已過去,歷史也已調查完畢,但之後還透過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透過舞蹈家的感動,再一次提醒勿再犯錯,期待明日光明的未來。

二戰末期,盟軍反攻諾曼第,雙方僵持,有人提出一個idea:請出法國的國寶名畫米勒的《拾穗》,做成明信片在耶誕節時寄到前線給阿兵哥。並在明信片下方寫下:「你們在前線打拼護國衛民,我們(拾穗的人)在後方努力生產勤儉支援」。這名畫並不是戰車或潛水艇,但卻協助前線的將士度過了苦戰。這再度說明藝術創作的力量。

二次大戰後,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30條,到今日全球化,要做為一個民主國家,必須要有這宣言做「總開關」。台灣在2000年時,陳水扁當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就宣示要「人權立國」,要設獨立運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並促請立法院通過國際人權的法典。然而,阿扁卻成為人權受害者,連要看女兒的牙醫診所開幕都受限。

此外,該做的工作不只是政治迫害人權的問題,還有很多攸關人權,例如影響到老人、小孩、男女性別等種種。面對228七十週年,這些都是未來的功課,也會是藝術工作者與教育者要深思的重要議題。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2017年/第17期(3月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