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督教「神的國度」的文化主軸被偏離了,「祂的義」反而成了配角後,梅版的東海大學創校史,至今還是在「續貂」地傳遞著。即使新生代領導人上台,依然故我照本宣科,甚至加料演出。
東海大學為紀念一位上世紀在中國傳教的亨利・溫特思・路思義(Henry W. Luce)牧師,特別於他150歲生日(2018年9月24日)舉辦一系列活動:路思義牧師特展及讀書會(9/22),路思義牧師紀念音樂會(9/23),及路思義神學講座(11/3)。紀念活動由圖書館主辦,活動主題是「路思義為基督教與中國高等教育長達一世紀的事奉」。出版物除了音樂會手冊外,尚有特展專刊:「路思義家族與東海」。東海大學渾然在這活動軌道中歸入了「中國高等教育」之列。
一、忠僕路思義在中國的奉獻
一般人所認知的「路思義」,大都來自東海教堂的名字。它是六十年代著名的「時代」雜誌發行人Henry R. Luce,為紀念他的父親Henry W. Luce而捐獻給東海大學的大禮——路思義教堂,特別銘誌以「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那等候耶和華的人必新得力(They That Wait upon the Lord Shall Renew Their Strength)」,因為老路思義牧師在清末(1897)就到中國山東傳教,並創立了齊魯大學和協建了燕京大學,30年傳教生涯見証了經句所述的內容。周聯華牧師在世時曾特別為「勇往直前」漢譯版(1999)寫序,推薦這位於清末民初時期就到中國為高等教育奉獻的美國傳教士。
老路思義牧師除了傳教外,更是募款高手,1922年在美首創「中國大學聯合辦公室」(China Union Universities Central Office)負責經費籌措與採購,那是1932年成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協和董事會」(Associated Boards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ABCCC)的前身。至於鼎力協助東海大學建校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s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UBCCC,簡稱「聯董會」)則成立於1945,這是老路思義牧師1941年辭世後的後續發展。
二、魯斯家族對台灣的奉獻
東海大學於1955年創校,經費來源確與「魯斯家族」有關,聯董會(UBCCC)是主要的挹注單位。穆爾夫人(Mrs. Maurice T. Moore),Henry R. Luce的妹妹,任聯董會董事時就特別關心東海的創建,五十年代的大肚山曾留下她清晰的身影。六十年代初,她哥哥的魯斯基金會(Henry Luce Foundation)捐贈建造教堂之經費,那就是1963年奉獻的路思義教堂。她的亞洲基金會(Asia Foundation)更直接提供東海的學術研究經費,作為研究台灣環境與鳥類生態之用。魯斯家族對東海大學的創校期需要的軟硬體,的確是相當厚愛與支持。
從基督教「神的國和祂的義」的教義來看,路思義家族是以神的忠僕,彰顯了上帝的榮耀,造福過往的中國和現在的東海大學,所以老路思義牧師的第四代孫,路思客(Henry C. Luce),在紀念音樂會上的講題就是:「為基督教與中國高等教育長達一世紀的事奉」(Henry W. Luce: A Century of Service to Christian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虔誠地保守了基督忠僕:老路思義牧師的本色。這就是典型的基督教文化,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三、台灣「中」教對路思義的解讀
不過在台灣,在不同文化的詮釋下,對相同「故事」的解讀顯然就有所不相同。東海大學校長在這次活動中所發表的「序」與「言」,就有「穿越時空」和「瞬間位移」的特殊能力。
校長為專刊寫序:「路思義先生退休返美定居後,仍致力推動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組織運作,此聯董會亦即為延續在中國13所基督教大學之傳統精神,於六十多年前在台中大度山上創設一所新的大學,東海大學的經費支持者」。不過,「為延續在中國13所基督教大學之傳統精神」,這是聯董會祕書長芳衛廉所寫的聯董會傳記中都找不到的引申,校長確有「瞬間位移」之能。
東海新聞的校長表示:「路思義先生退休返美後仍致力推動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組織運作,為延續中國13所基督教大學精神,於1955年在台灣設立了一所新的大學,就是東海大學」(2018/9/24)。從ABCCC(1932)跳到UBCCC(1945),這也頗有「穿越時空」之效。
所以,這個「序」和「校長表示」的「言」,都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東海大學是老路思義牧師創立的,並且是在他逝世14年後,「為延續在中國13所基督教大學之傳統精神」而創立東海大學。
至於特展主辦單位的「策展人報告I」,對於「族恩滿溢」更有如「東海神話2.0」的表現面世:「1868年,滿清積弱不振,列強只想從中國獲益,一位嬰兒生在美國,他與他的兒孫,卻另外有一個使命,希望以信仰和知識幫助飽受創傷的民族,獲益最大的就是東海大學」。這是2015年「創校神話:東海大學的前世今生」發表以後,新的2.0版本:東海大學顯然在1868年就注定要由「一位嬰兒生在美國」的兒孫所創設,真是神氣活現。
據此,就足以在圖書館特展會場上領會「東海的中國道統」展示版的用心。即使它和「神的國」不同,和「衪的義」也大異其趣,但是,它主要在呼應的是以「編輯部」撰寫的〈「東海之東」的承繼者〉的「使命」論述,這也是「東海三十年」校史主筆者的基調。只是把台灣列入「飽受創傷的民族」而獲益,相信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黃武東牧師回憶錄根本找不到這段「創傷的歷史」。
四、回歸基督教的路思義。
兩天的紀念活動,校牧和貴賓路思客都在闡述「神的國度和祂的義」,這也是老路思義牧師自名「路思義」的含義:「義與思想之道」,也正如周聯華牧師在「勇往直前」序言所敘:「他終其一生都在一個尋求公義的人,都走在尋求公義的路上」。不過,當前東海大學的領導者面對對現實挑戰,卻在「他」的國和「他」的義中感恩和打轉,距離教堂碑銘「那等候耶和華的人必新得力」所叮嚀的路思義,似乎非常遙遠。
難怪,周聯華牧師生前就有所感地留下對東海的囑咐:「假如東海大學僅是台灣許多大學中的一個大學,豈非糟蹋了它的優勢,也辜負了路思義教堂作為東海大學「心臟」(司徒雷登語)的意義?」如今,東海的優勢已失,當下如此紀念亨利‧溫特思‧路思義牧師150歲生日,仍把重點放在重建虛幻的「東海道統」上,難免失焦。所以,校牧在紀念音樂會上致詞:「路思義150歲生日給東海大學一個機會,祝禱在紀念活動中可以啟發眾人去追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實在語重心長。
※附註:東海面對「生源危機」而主打「兩岸」牌;最近建中的「齊魯風‧兩岸情夏令營」成為新聞焦點,或與山東的「路思義」有關?「十月初假期」的東海校園遊客以中國學生居多,不知是否也是偶然。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