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出現了兩位新臉孔的新聞主播,男主播新小浩出現於前,女主播新小萌出現在後,這兩位能坐能站、有手勢、有表情、有唇形變化的主播,係由新華社與搜狗公司聯合開發的「AI合成主播」,新小萌號稱是世界第一個AI新聞女主播。
新華社表示,這兩位主播將在其網站和社群媒體頻道每天播報24小時,以節省新聞製作成本,遇有突發新聞,就可馬上播出,非常有用。牛津大學教授伍德利奇(Michael Wooldridge)批評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兩位主播聲調呆板、無強調語氣、沒節奏感,看個幾分鐘就幾乎看不下去,主播必須是能讓民眾有高度信賴感的公共人物,用機器人當主播背離新聞傳統,不足為訓。不過,雪婓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AI與機器人教授夏基(Noel Sharkey)卻認為,假以時日,機器主播的缺點會改善,越來越像真人主播。
今年二月初紐約時報在一篇「機器記者的崛起,The Rise of Robot Reporter」的報導中,揭示了媒體採用機器人來撰寫、報導新聞的時代已經來臨!
新聞製作自動化改變傳統作業方式
隨著演算法新聞學(algorithmic journalism)興起,資料可以透過演算過程不需人力介入即可轉換成新聞稿,新聞製作自動化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方式。大勢所趨,不久的未來,在數位出版業與傳統報紙任職的記者和編輯,都有可能受到波及,淪為受害者,遭到裁員的命運。
據紐時報導,目前彭博社(Bloomberg)發佈的新聞稿,10則就有3則係仰賴一種稱之為Cyborg的軟體製作出來的,此軟體在剖析一家公司每季營收報告時,會吐出最相關的新聞報導,協助記者,快速而準確的將百分比、圖表和其他財務資料,融合壓縮成新聞。彭博意圖以Cyborg為利器,在金融新聞領域,與對手路透社,互別苗頭,一決高下,同時也有意跟使用AI提供最新財務資訊服務客戶的對沖基金公司,爭奪生意。
無獨有偶,美國主要的新聞機構,也陸續採用演用算法來處理地方新聞,美聯社與華盛頓郵報用機器記者來報導高中棒球和美式足球比賽,而洛杉磯時報則用來報導地震新聞。
此外,英國「衛報」澳洲版,今年二月刊登了一篇首次利用機器輔助製作出的有關澳洲政黨每年收受政治獻金的報導。「富比世」不久前也宣佈,該公司正在測試一種稱之為Bertie可以提供給記者使用的草稿與故事模板軟體。
創立於1846年有悠久歷史的美聯社,領先群倫,早在2014年即已採用AI來提昇新聞製作的效率,跟Automated Insights簽訂合約,這家專精「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的高科技公司,其軟體一年可以產生數億則故事。自從美聯社採用該公司的Wordsmith軟體後,如虎添翼,發佈有關企業每季營收的新聞,由原來的300則,擴增到3700則。
美聯社自從2014年採用新聞寫作軟體後,報導企業每季的財報的則數,比由記者寫出來的,增加了60%。
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使用一個叫作赫力奧格夫(Heliograf)的機器記者來報導里約奧運以及美國總統大選,赫力奧格夫寫了500則有關大選的新聞,還會使用「推特」,贏得50萬個「讚」。去年華郵因而獲得全球比吉斯獎(Global Biggies Awards)「機器人卓越使用」類別的第一名。猶太血統的貝佐斯(Jeff Bezos)靠全面自動化、採用機器人創造了亞馬遜上兆美元市值,2013年以2.5億美元買下這家對美國政界很有影響力的老牌報紙,華郵會使用機器記者報導新聞,實在不足為奇
華郵報導2016年里約奧運與美國大選,機器人同時扮演觀察者、偵測者、寫作者、發稿者四個角色,將即時資料轉換成新聞,流程極為快速。
華郵策略部門主管吉爾伯特(J. Gilbert)說,他們應用AI來區隔市場,向某些地區的讀者推銷具有地方色彩的新聞話題,如果談的都是全國或國際性的話題,有可能會失去一些只對社區發生什麼事有興趣的讀者。
AI新聞學並非一具複製、閃閃發光的機器人來包辦作業,那麼簡單,雖然一有資料進來,系統馬上會寫出一篇稿子,但是新聞編輯室有很多事情要做,編輯與寫作者會精心製作了好幾個故事的版本,並附上不同結果的文本,判斷孰優孰劣。然而,機器產生的故事也不一定完全不會錯,例如,一則報導一家公司營收的新聞稿,系統有時候軟體會偏好選擇比較漂亮的數據來描述公司的營運狀況,而不是該公司保證無誤的數字。因此,記者必須有能力看穿機器的伎倆,糾正錯誤。
華爾街日報正在實驗利用AI來處理各項工作,幫助記者分辨由AI可能編造的假圖像。紐約時報則表示,目前雖無利用機器來產生新聞的計劃,但已經在實驗應用AI來個人化新聞通訊,幫忙審核評論以及將原始資料數位化時,派上用場,辨識圖檔是否無誤。
AI對新聞工作者是助力
「紐約新聞公會」組織部主任莫希特(N. Mohit)不認為AI對新聞工作者是一項威脅,但是他也注意到,傳統的新聞作業日漸被新科技取代的事實。華爾街日報研發部門主管馬可尼(F. Marconi)則指出,就像以前新聞業引進電話一樣,電話的誕生讓新聞工作者取得更快、更多訊息。科技日新月異,今天引進AI,說不定明天又要用更先進的科技,無論科技怎麼變,唯一不變的是新聞的專業水準。
美聯社的新聞主管麗莎.紀博思(Lisa Gibbs)說,「新聞是創造性的、說故事、挖掘內幕、監督政府、要有批判性思考、判斷力的工作。」她認為,AI對新聞工作者是一項助力,分擔了記者繁忙的工作,減輕負擔,反而讓記者有更多的時間去調查新聞事件背後的原因,寫出較有深度的報導。
Automated Insights執行長吉安次(Marc Zionts)表示,機器要取代有血有肉的記者與編輯,還有一段長遠的路。吉安次的女兒也在當記者,他雖沒勸她轉行,但語重心長的告訴她,「如果你不學現代科技又不調適自己,你的職業生涯就會面臨挑戰。」
記者被科技取代的可能性有多高?牛津大學開發了一種軟體工具,只要你輸入目前從事的行業,就能幫你計算出你的工作有無被機器人取代的風險,根據該軟體計算,記者面臨的風險僅11%,比快遞員的94%、業務員的25%,低多了。所以,記者朋友們多學點現代科技,大可不必太擔心了。
一般認為,AI與機器人是21世紀的主流科技,未來將衝擊各行各業,取代大部份人力。媒體是分秒必爭、競爭激烈的行業。未來台灣的電視台也不無可能採用機器人來節省人力成本,氣象、財經、體育新聞改由機器人來播報,而新聞稿則是由AI寫出來的。目前,我們的中央社也正在嚐試使用AI 來寫地震稿,未來股市漲跌的新聞稿可望由AI代勞。
再回頭看中國,新小浩與新小萌的出現,顯示他們在AI與機器人方面已取得不可忽視的成果。但是,對於一個新聞自由度世界排名176,倒數第5名的國家,有何足以向世人誇耀之處?中共將十幾億中國人關進一個巨型的網路古拉格 (Internet Gulag),牢牢控制新聞傳播業,記者寫的稿須受嚴格審查,電視台真人主播跟機器主播差不多,只不過是中宣部的讀稿機罷了!
人類精神必需凌駕科技
以往美國三大電視台能坐上主播台的都是身經百戰、資歷聲望俱佳的資深記者,如CBS的丹拉瑟(Dan Rather),ABC的彼得.詹寧斯(Peter Jennings),NBC的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他們都須謹守新聞倫理、奉行民主自由的精神,向美國社會大眾負責。
愛因斯坦說過,「人類的精神必需凌駕科技,The human spirit must prevail over technology.」。在假新聞、假輿論泛濫成災、媒體亂象叢生、低頭族有手無腦的世界,即使科技再進步,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坐上主播台,說話表情維妙維肖像真人一樣,除了商業利益,又有何意義?
誠然,AI與機器人的發展未來勢必會改變媒體生態以及閱聽大眾的行為,禍福難料。然而,新聞媒體是公眾的事業,不是財團牟利、政府宣傳的工具。有良心的記者必須敢於揭發政府貪贓枉法、批判社會的不公不義、為公共利益發聲,發揮第四權功能,善盡責任,這是新聞媒體真正的核心價值,這是科技做不到的,同時也是機器永遠無法取代的。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