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除去殖民符碼 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除去殖民符碼 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

 2019-03-18 13:50
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此為民主的再深化,是台灣人從自我覺悟到自決的關鍵步伐。(圖為獨派青年潑紅漆)。圖/民報資料照
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此為民主的再深化,是台灣人從自我覺悟到自決的關鍵步伐。(圖為獨派青年潑紅漆)。圖/民報資料照

除去威權符碼舉世皆然,文化部長卻因此遭暴力,郝龍斌等更將轉型正義的深沉意涵,以「去蔣化」、「去中國化」等政治語彙操弄之,將其汙名為「不見血的血滴子」、「刨根」。馬英九更理直氣壯:「蔣介石功大於過,建個紀念堂也不過份。」

中正廟之轉型因涉及認同問題,此為意識形態之戰,極為艱難但卻非做不可。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一月底表示:行政院將在農曆年後正式啟動跨部會討論,不過因涉範圍廣,政院不預設立場跟時間表。目前兩案中正紀念堂都不會拆。

猶記蔡總統就任初曾透過文告強調:「台灣曾走過族群對立與國家認同對立,提醒了過往民主之路的漫長啊!」是漫長,但走過了嗎?蔣廟去留一再掀起波瀾,扁政府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堂,馬執政後又改回,原地踏步,消耗國力,於今才提出中正廟轉型方案,文化部長即受暴力對之,何以如此?

生活中的文化符碼難脫殖民意識

台灣人原就是失根的民族。什麼叫刨根?郝氏父子看看我們的孩子幾乎不會說、不會聽自己的母語,國會地處於「天津」、「濟南」?不只是首都荒謬,原來台灣各地之地名都有其故事!現在全國各地都是中正、中山、中華遍布(路名、公園、學校、活動中心等),被剝奪的歷史記憶,使台灣人成為失根的族群,難怪明明是一個國家,卻整天在討論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究竟是誰是刨了誰的根?郝氏父子等能理解台灣人終究渴望作自己的主人?

台灣片土地上充滿了祖先打拼的血汗故事,四百年來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英雄烈士?這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凱達格蘭大道而不是介壽路?當然路名只是符碼之一,想想看:台灣人從小到大,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了多少不屬於台灣的精神圖騰、歷史圖像……?以至於今日台灣人民對自己族群的苦難普遍無感、無知?

一記耳光打醒了台灣人,誰刨誰的根?

四百年來的殖民史,台灣子民成了喪失歷史記憶的一群人,生活中接觸的錢幣、節日、路名、國花、國旗、國歌、公共空間存有的圖像……其文化符碼難脫殖民意識,呈現的是台灣人精神上的斷層。蔡總統一句「這不是我說了算」回應促轉會楊翠委員錢幣解殖,實為棄械投降,痛哉!今郝龍斌再提醒台灣人不能數典忘祖,得努力做個中國人,一切作為就是要抹殺台灣人的歷史記憶。請問台灣的主體文化或文化主體究竟是甚麼?本土政權能不戰鬥嗎?

我們珍惜今日這沒有經過流血革命的民主果實,台灣已漸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然而,台灣人擺脫奴僕做自己的主人就得被懲罰?這是民主倒退!文化部長挨的一記耳光,是打在台灣人臉上,打醒了台灣人的自覺意識,「根在土裡、根在腳下」中華文化只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本體在哪要搞清楚!

除去殖民符碼,生根土地走出自我

當總統出訪飛機上寫著CHINA AIRLINES,是向全世界昭告台灣就是中國的一省?台灣人的尊嚴呢?重塑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本土政黨不應棄守。如先從地方政府做起,去蔣銅像、改路名、重建台灣英烈史蹟等這都是地方政府能做的。賴清德於台南市長任內為湯德章故居舉行掛牌,並將他遇難的日子3月13日,訂為臺南市正義與勇氣紀念日,值得效法。只可惜全面執政時沒能把握,今儘管只剩下六個縣市,都應勇為表率放手去做。

解嚴後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殖民符碼該要一步步除去!如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如軍校校歌「黨旗飛舞」、國歌「吾“黨”所宗,以建民國」及在國際航櫃上的CHINA AIRLINES等都是殖民烙印!最近春節的華航罷工事件,更提醒本土政權必須積極面對轉型正義等結構性問題。

藍營政客是凝聚反動力量,並向中國表忠

郝柏村說:「台灣的未來由中國人決定。」郝龍斌說:「兩岸一家人」這些「昔日藍營蔣家軍,今日紅門習家奴」真是為了蔣廟的存否,不!蔣介石最痛恨的是共產黨,共黨若真來,定拆蔣廟。他們為的是向中國表忠。國民黨過去關殺台灣子弟,教台灣人反共,今徒子徒孫屈膝跪地無恥舔共,就是不惜出賣台灣,只為搶當買辦!

除去極權符碼是人權教育的核心,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國黨政客一向是政黨利益超越國家利益。視轉型正義工程為「血滴子」「刨根、去中國化、是數典忘祖」是不惜分裂族群賣力演出向中國表忠。猶扁執政時杜正勝部長強調植根於土地以台灣主體意識為核心的同心圓史觀,定根台灣、胸懷世界,也被當時的藍委冠上「去中國化」標籤,以遂行其政治鬥爭。

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是和解與體制改革

賴清德於辜寬敏先生的啟動制憲記者會中表示:「認同的問題不是哪一個黨能夠解決的,這是台灣大難題。」確實如此啊!在過去一甲子的殖民統治下,台灣歷史、文化、語言是徹底被斬斷,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工程浩大,然而越是困難越不可逃避,誠如辜先生所說:「如果一步步地做,社會共識應該已逐漸形成了。」

猶記得扁執政第二任時先將蔣介石請下神壇,至少中樞不再去中正廟祭拜。今文化部已規劃轉型方案,中正廟或可還原史實作為白色恐怖之暗黑地景,以民主紀念館展現白色恐怖所有史料,蔣之功過如何則自有公斷。找回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轉型正義之終極目標的和解與體制的改革或能完成。

除去「殖民符碼」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

在長達近40年的戒嚴中多少台灣菁英盡喪命於蔣下:蔣介石硃砂一批原處5年徒刑的徐會之「應即槍決可也」、「凡判決12年以上徒刑者一律改處死刑」、「父子一併槍斃也可」。看到這樣的檔案還不願還台灣人一個公道?

文化部長鄭麗君說:「要讓更多人瞭解土地的歷史;每回拿出二二八受難者家書,就會哽咽。」試問台灣孩子們知道湯德章、陳智雄、泰源五烈士……這些為了台灣民主及獨立犧牲的英烈?他們的子女甚至誤解,直到數十年後拿到遺書後才明白。

台灣需要一座民主紀念館,湯德章、泰源五烈士、陳智雄等死於228及白色恐怖的英烈,台灣孩子不能不知!相信烈士們可歌可泣的故事足為惕勵子孫之典範。父母師長應帶著孩子來認識台灣人苦難的歷史。

重建土地的歷史記憶,凝聚台灣主體認同

「記憶」是凝聚族群情感的膠著劑,也是重建主體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認同」最根本的思維基礎。找回台灣民族的歷史記憶,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人文圖像,是民進黨政府的歷史責任。德國將轉型正義列入課程,教育部早該進行之。

不能再年年勞動警察去逮捕學生、讓反改革的保守統派成為台灣疲困沉滯的根源。鄭部長強調中正廟去留不願意簡化成拆或不拆,因為這背後是價值問題。今天解決認同的價值問題,只有一步一腳印,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下一代才不至於再成為失根的一代。

而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當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此為民主的再深化,是台灣人從自我覺悟到自決的關鍵步伐,鄭部長再辛苦也應堅持到底,切勿憂讒畏譏,畏首畏尾。至盼  建立「台灣主體論述」,海鯨、跳躍、新世紀,期待咱海洋民族,打開全新視野與世界接軌,在創新與多元並存的文化中不斷前進。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