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臺灣第3次政黨輪替後,要求美國政府重新審視對台政策的呼聲再起,美國國會議員近日也提出《臺灣旅行法》,希望以立法方式讓美國解除對臺灣高層領導人訪美的禁令。不過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台官方交往互動越是低調效果越好,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彼此的共同利益。
自民進黨政府上臺後,包括美國臺灣人社團、臺灣非政府組織,甚至美國國會人士都認為,臺灣民主深化的成就應該得到全世界更多認可,美國長期以來在與臺灣的交往上做出的許多限制,尤其是高層官員互訪的禁令早已不合時宜,應該重新審視相關做法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近日參、眾兩院議員相繼提出的《臺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即是這種呼聲的反映。
新成立的智庫「全球臺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本周稍早舉行智庫成立之後的第一場研討會,主題便是美國政府與臺灣交往接觸的指導方針--自1994年克林頓政府開始施行至今的《對台政策檢討》(Taiwan Policy Review)。
前美國國務院臺灣協調處處長的葛天豪。圖/取自美國之音VOA
與會的3位專家,曾任國務院臺灣協調處處長的葛天豪(David Keegan) 、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及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都不贊成全面審視《美國對台政策檢討》,洛曼認為那將打開潘朵拉盒子,可能引來更多干擾因素,但美國新政府上臺後可以考慮以包裹方式做一些調整。
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圖/取自美國之音VOA
洛曼說:綜合而言,調整做法是重要的,因為它發出的信號是美國如何對待臺灣。當然這樣做可能會遭到國務院律師的反對,因為原來的方針就是他們擬定出來並開始實施的。但事實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有些改變,例如臺北的美國在台協會可以懸掛美國國旗,就表示這些規定並不是刻在石頭上一定不能改的。
不過葛天豪說,對國務院官僚體系而言,美台之間的交往準則是越少引起注意越好,雖然這種低調方式並非最理想,但它們能夠促進實質關係,尤其是美台軍事接觸的方式更是越安靜越好。
葛天豪說:我們必須瞭解,在東亞海洋周邊一帶我們面對一個非常不確定的軍事戰略環境,所以我們必須與臺灣協作,我認為我們可以非常安靜地與臺灣合作,不過我們必須與臺灣和其他相關者(players)悄悄地協作,這樣我們才能確定所有人都在相同的理解上思考(thinking from the same set of understanding),這樣臺灣在做什麼,臺灣有什麼能力,臺灣要選擇取得哪些能力,都能夠符合那個環境所需。我們可以安靜的達到那個目的,我的直覺也告訴我,我們正在悄悄地這麼做。
卜睿哲也認為,美台之間許多往來都必須悄悄進行,高調不一定能夠達到提升雙邊利益的目標,《臺灣關係法》仍然賦予美國政府許多彈性,是否符合雙方的利益才是每個個案的衡量的標準。
1994年9月27日,時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的洛德(Winston Lord)在參議院外委會就1992年克林頓政府上臺後,針對美國對台政策進行全面檢討所做出的調整提出證詞,證詞的名稱即為“對台政策檢討”(Taiwan Policy Review)。
通過這個對台政策,臺灣駐美代表處可以使用「臺北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的正式名稱,而且美國首度表達將支持臺灣加入無須主權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對那些臺灣無法成為會員的組織,美國也將支援臺灣的聲音被國際社會聽見。
不過洛德在證詞中也強調,美國政府「強烈反對」國會試圖以立法方式,允許「中華民國」高層領導人訪美的做法,因為那將脫離美國歷任政府行之有年的基本政策軌道,導入一個毫無疑問會被中國視為美國與臺灣具有「官方」關係的元素。
本文及圖片均取材自美國之音〈全面審視對台政策?美專家:勿開潘朵拉盒〉,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