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彰化快官紗帽山公墓的「時代」見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彰化快官紗帽山公墓的「時代」見證

 2017-08-08 15:41
1956年,嚴家淦下令清除所有台灣墓碑上「皇民」的刻字,理由為「以免喪失國家民族之觀感」。圖/李漢鵬提供
1956年,嚴家淦下令清除所有台灣墓碑上「皇民」的刻字,理由為「以免喪失國家民族之觀感」。圖/李漢鵬提供

位在彰化快官山的彰化市第七公墓,俗稱紗帽山公墓,根據《彰化縣志》記載,這座墓園為1749年(乾隆十四年)彰化知縣蘇渭生所捐置的「義塚」,至今已有兩百六十八年的歷史。

曾經聽一位朋友說過,人世間太多紛擾,有的時候他會選擇去墓園走走,想起人最終不免一死,心也就開了,而這位朋友最常去的公墓就是紗帽山公墓。

漫遊在紗帽山各個新墳舊墓之間,很容易就會遇見彰化歷史人物的長眠之所,如開鑿二八圳,對彰化開發史貢獻卓著的楊志申、中信辜家的起始者辜顯榮、磺溪吳氏家族的吳汝俊、吳蘅秋、省議員賴樹旺、花壇庄長李鵬儀、高賓閣創辦人王冰淇⋯⋯等人,無論生前的政治立場為何,死後皆同歸於善。


無論生前的政治立場為何,死後皆同歸於善。圖/李漢鵬提供

取代籍貫堂號的「皇民墓」

行走在紗帽山眾多陰宅華廈之間,偶爾也會遇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墳墓,例如在墓碑橫款上書寫「皇民」的古墓,這是1940年代皇民化運動高漲之際,日本人要求台灣人以「皇民」取代籍貫堂號的結果。

西元1956年(民國四十五年)三月,台灣省政府接獲彰化縣政府的公文通報,表示「本縣鄉村各地之墓場常有發現有日據時期建置遺留之墓牌,正面上方兩身邊刻有『皇民』二字,至今尚未改造者甚多,查『皇民』二字,在日本文詞解釋為日本國民,而臺灣被日本佔據時代,即將臺民變為『皇民』,並用強制手段禁止墓碑刻有祖先留下之名稱,必須一律刻『皇民』二字,茲臺灣重歸祖國甚久,墓地之墓牌仍有『皇民』字樣存在,實有未合,不無有礙國家民族觀念,請飭令糾正。」


刻有「皇民」二字的墓碑。圖/李漢鵬提供

台灣省政府在接到公文之後,隨即轉飭各縣市政府及陽明山管理局「各地當有同樣情形,應即令飭墓地管理人員切實查明設法清除,以肅觀瞻,而維國體。」在省府的命令發出之後,部分的縣市開始有所動作,但實際清理的成效卻無法得知。

其實,就算省府沒有發出通告,台灣人仍有「二次葬」的習俗,人死安葬的若干年,後代子孫會再擇日挖塜開棺,揀取骨骸,放入特製金斗甕(黃金甕)重新選地安葬,撿骨之後的墓碑,大部分被敲毀破壞!

「皇民」墓碑的存在,是皇民化運動的時代見證,也像一把鑰匙,指引我們深入探索戰後「去日本化」政策的歷史脈絡。

企劃編輯:林彥廷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