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5月12日技職3.0網站〈面試直接磨刀具!自動化機械董事長:我寧願用50K請高職生〉一文報導,2014年台灣缺工人數為23.8 萬人,缺工率達3.15%;其中製造業缺工人數近10萬人。另一方面,失業率卻又離譜的高,2015年底爬升至3.9%。在產業難找人、人也找不到工作的現今,中小企業主指出,技職教育不扎實,是最大主因。
友傑自動化機械董事長鄧貴友揭開一個事實:技職教育訓練不出產業界所需要的專門技術人力;大量科技大學的出現,對提升技職體系畢業生競爭力幫助不大,甚至沒有幫助或幫倒忙。
不管從哪一個面向切入,技職體系的教育應以加強專業技能、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為大方向當著毋庸議。早期技職教育只有到高職(高工為大宗),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報考大學及二專、三專。當時選擇了高職,多數的學生也都認命且認分地在老師的引導下,加強專門技術基本功的訓練。在高職課程架構中,就筆者所熟悉的高工(下文中的高職均指高工)而言,實習課程(加強專業技能)每週多達14堂課。除此之外,每週尚有6~12堂不等(視各年級各行業之不同而異)的專業課程相佐。如是每週39堂課中,便有51.2~66.7%的時間,是在專業技能的磨練中走過高職生活的每一天。
到了暑假,學生更會在老師的輔導下,到相關工廠當學徒或打雜。汽車修護科輔導到修車廠,機工科輔導到機械加工廠,化工科輔導到化工廠等。不管任學徒或打雜,學生都沒有薪水,頂多供應三餐。但只要有實兵演練的機會,便能學得一技之長,高職生大多會萬分珍惜,全力以赴。
在那台灣錢淹腳目、台灣經濟起飛的1970年代,台灣有幸在經濟表現上,榮登亞洲四小龍(其他三小龍為南韓、香港、新加坡)之首。技職教育體系所訓練出來的、具有厚實專業技能的技術尖兵,堪稱居功厥偉。
如今三、四十年過去了,技職教育高等教育端,從當年位於台北市基隆路的一所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及位於新生南路的台北工專二專部(今台北科技大學)提供高職學生極少的名額,發展到如今林立各縣市的N所科技大學;然而,高職生卻從升學少數,變成就業少數。高職生升大學,成了主流民意與另一種全民運動。於是,原本是技術導向的高職課程架構,除了量變外,也發生了質變。
實習課從每週14堂大量縮減為4~12堂不等;實習課程也減少很多能讓學生有機會做扎實基本功的基礎訓練如:機械群的鉗工、銲工、磨鑽頭等內容,辦學更向輔導升學的方向嚴重傾斜。毛語錄說: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台灣則是天大地大都不如升學大,但凡升學不考的科目,不是不講授,就是挑選重點講授。所謂「重點」就是經老師提示,在段考或期末考會考的「重點」。多出來的時間,則用來加強那些升學考會考的科目與課程。
實習課從每週14堂被腰斬或大量縮減,因為升學考不考實作。但實習實作又是技職教育的重中之重,為彰顯其重要性,四技二專統測各類群的專業科目(二),便是以該類群實習課程作為命題內容。在一切為升學之路開綠燈的大旗引導下,為輔導學生升學,或為學生家長希望子弟能一圓大學夢的渴望,很多職校的實習課程變了味。縱使四技二專有考所謂「實習」,而且加權計分,但都侷限於紙上談兵。
於是我們看到:原本在實習工廠,老師認真傳授技術與技能,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與傳承,練就一身技術與技能的畫面在職校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老師拿著實習教材,對學生進行動口不動手的紙上談兵。這樣一來,號稱黑手的工業尖兵,經過大半天或一整天實習課程洗禮後,雙手依然潔淨如白。
不是老師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而是他們順著四技二專專業科目(二)的思路與命題方向,減少了理應體現技職教育精髓的實務操作的實習內容。高職技職教育便在實習課程的量變與質變中,消失了其基本技能,也消失了其競爭力。
筆者以上所述,乍看好像在說故事,這是因為沒有普查資料佐證筆者所言。但就筆者經驗與所掌握的資訊推論,此一現象是高職普遍存在的事實,而且若干有亮麗升學率的所謂明星高職尤甚。這些高職生一窩蜂要拿科技大學文憑,而科技大學也一窩蜂改制成立,甚至不少是濫竽充數。若說濫竽充數的科技大學是造成技職體系技術沉淪的禍首,誰曰不宜?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