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的台灣,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岸邊遊客觀海、玩海、吃海鮮,但對於海洋生態的關注有多少?
七年級生黃紋綺畢業於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因為家族親人幾乎都在花蓮七星潭從事定置漁業,對海洋有著特殊情感,也因此觀察到台灣漁業資源和海洋環境生態等等問題。
2016年,黃紋綺決定放棄出國攻讀博士班的機會,選擇回到花蓮、重新擁抱海洋,結合專業與理念,和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親朋好友,在七星潭建立以海洋永續、食魚文化為核心的「洄遊吧 Fish Bar」,希望透過自己與團隊的力量,能讓更多人關注美麗海洋背後的環境與資源問題。
花蓮七星潭海岸線長達20多公里,碧海藍天、景色優美。
七星潭現場音:『哇,哇~』
藍天、碧海、嬉鬧聲,一望無際的海洋,這裡是花蓮的七星潭。湛藍海水,在礫石灘上激起白色浪花,也讓長達20多公里的月牙灣,有如一串美麗的圓弧珍珠項鍊,串起遊客的青春回憶。
遊客王先生:『大概上一次來是十年前啦,那個時候說實在,就是一群、一群研究所學生,就租了摩托車來到這裡,喔,好熱喔,看一看海,好漂亮。』
遊客彭小姐:『第一次的印象,那時候很小大概是十幾歲吧,主要是海很藍,對,然後很放空。』
七星潭現場音:『你看,那邊有網子,裡面有魚喔~』
聽浪聲、吹海風、曬暖陽,遊客享受跟海洋的親密時光,而不遠處海面上,定置漁網的點點浮球,隨著海水載浮載沉,也引起遊客的好奇。而談到當地定置漁業的發展,得先從七星潭的地理位置,開始說起。
花蓮七星潭為礫石灘,沿海優美的景致常吸引遊客到訪。
黑潮流經、漁源豐富 七星潭是天然洄游漁場
七星潭,位於新城鄉跟花蓮市的交接處,由於來自赤道的黑潮流經,加上海岸陸棚狹長,表層跟底層的海水對流旺盛,也形成渦流環境的天然漁場,終年都有鰹魚、曼波魚等洄游性魚類隨暖流而至,漁源豐富。長期投入海洋研究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說。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鬼頭刀,鬼頭刀現在資源也還不錯,或者是鰹,或者是鰆、或者是這個飛魚啊等等,牠是一直在水中水深洄游的魚類。』
「定置網」顧名思義,就是將網具固定架設在魚道上,誘導魚群陷入,跟澎湖「石滬」的概念相近,都是一種「願者上鉤」的陷阱式捕魚法,全台包括台東、新竹以及屏東等地都有設置。而其中七星潭的定置網歷史,則可追溯到日治時期。
「定置網」是將網具固定架設在魚道上,誘導魚群陷入的陷阱式捕魚法。
日人引進定置網 七星潭漁業發展蓬勃
根據史料記載,七星潭居民早年的捕魚法,主要是漁民乘坐竹筏或舢舨出海捕魚,再由人力拉拔上岸,直到日本人發現花東沿海有不少洄游性魚類,因此引進專門攔截與捕獲洄游魚類的定置網,而逐步發展成定置漁業,在全盛時期,當地漁場數量曾多達60多場,成為東部海域的特色景觀之一。當地耆老就回憶說。
耆老黃三泰:『我們這個地方喔,以前就是煙仔魚最多,炸彈魚啦,所以這種、我們這裡才叫做「煙仔罾」(即定置網),就是我們附近這裡都是作穡人啦、兼業,兼業在這抓魚,好比說閒的時候,大家都近海嘛,魚很多。』
耆老賴阿木:『炸彈魚笨笨的,(怎麼說笨笨的),牠就很多啊,隨便人家抓啊,以前魚很便宜啊,一斤才幾角而已。』
七星潭的居民,早年多以從事漁業跟農業為主,人數大約各佔一半。在漁業部分,除了定置網、牽罟、流刺網,還有小型圍網等捕魚方式,而抓捕的漁獲,除了是居民平日的餐桌美食,也是農閒時候重要的額外收入來源,尤其每年初夏,被稱為「炸彈魚」的鰹魚,更是水產大宗,甚至被製成加工品內、外銷,讓當地漁業蓬勃發展。
耆老賴阿木:『那個一抓起來都好幾萬斤耶,抓很多啊,那個煙仔魚很多啊,如果做成柴魚,都是日本人跟我們買,你如果做成鹹平(鹽漬魚),就是說銷往高雄那邊,或是比較山上的地方這樣。』
花蓮七星潭定置漁業的補網、整理作業。
七星潭的漁民,早年除了乘坐竹筏或舢舨出海作業,相關的漁具也以土法煉鋼方式製成,包括漁網的下錨繩、粗網,或是牽罟的罟索等,都是砍伐植物「月桃」搓揉製作,而定置網漂浮海面的點點浮球,則是以竹子製作而成。
耆老黃三泰:『你看浮的這些以前都要買竹子耶,我們這邊砍竹子,砍一把一把的,浮重啊沒有這種東西耶,(以前沒塑膠) ,沒塑膠,浮重都要用竹子耶。』
七星潭現場音:『哇,好大,我要等大浪~』
經過多年演變,七星潭定置漁業的捕魚工具跟技術,早已進步,漁船搶灘出海作業,更是不少遊客到訪東部,必定尋訪的景點之一。
七星潭漁船搶灘出海現場音:『來,快快快~』
下午時分,漁民站在七星潭岸邊,看準海浪的拍岸時機,眾人合力將膠筏送入大海,準備從海中的定置漁場載回新鮮漁貨。當地耆老說,七星潭的定置漁業不從港口接載,反而從岸邊載運,原因其實其來有自。
耆老賴阿木:『油錢啊,你不划算啊,你的船去那邊(花蓮港)往返這樣要三、四千元啊,不划算啊,如果浪平平的,從這邊上來比較快啊。』
七星潭現場音:『海嘯吧~』
孩童的嘻鬧聲,充斥這片蔚藍海岸,只不過,這藍天碧海的月牙灣,景色、浪聲雖然至今不變,但是在早年戒嚴時期,地處台灣的海防重地,一般民眾根本難以靠近這美麗的海岸線。
耆老黃三泰:『它那個是圍的,圍鐵線網這樣一道,怕大陸人起來啦,留一個這個入口而已,船槳、引擎,後來引擎都要拿起來。』
耆老賴阿木:『以前海邊不能拍照耶,拍照會被捉走耶,以前戒嚴啊,你海邊不可以下水拍照,你如果拍照,一下子就有事了。』
七星潭現場音:『(欸,多拍幾張) 好,多拍幾張,一二三~』
沿海肅殺的氣氛,如今早已經被遊客的喧鬧聲取代,退休漁人乘坐岸邊涼亭,談天說地,增添悠閒的氛圍。這天,一位七年級的年輕女孩出現,頓時讓這平靜的漁村,多了點活潑氣息,她,是黃紋綺。
現場音:『爺爺午安,你們今天怎麼這麼晚,剛下雨,(無聊、無聊,來這邊坐)~』
放棄出國深造 返鄉建立海洋永續
而她和漁人們的故事,得先從三年前開始說起。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黃紋綺,由於外公跟舅舅都在七星潭從事定置漁業,每年寒暑都會回到花蓮,踏浪花、聽海聲,自然而然地親近海洋,對這一片大海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陌生。
漁青黃紋綺:『那時候舅舅就會把我們,就是用車子那個大輪胎,然後就把我們小朋友丟在、就直接放在輪胎裡面,然後我們就推到海裡面去玩海水這樣,所以其實對海洋就是會覺得,它其實就像一個,就是很親近,從小長大的一個、就是陪妳長大的一個很好的朋友。』
七星潭的冰涼海水、萬馬奔騰的浪濤聲,成為黃紋綺歡樂的童年記憶,甚至影響她後來的求學之路,刻意選擇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就讀,直到研究所畢業,還在校當了三年的研究助理,跟著老師,將理論化為實作,執行生態港等規劃案。就在黃紋綺以為人生將繼續出國攻讀博士的同時,卻沒想到記憶深處的那片海洋,也在對她召喚,決定走向創業之路。
漁青黃紋綺:『可是就會覺得就是,因為真的知道自己其實沒有,就是那麼喜歡做純學術的這件事情,所以思考說那有沒有可能是,回來就是家鄉,就花蓮這邊,然後有沒有可能其實是跟在地的,去串連人跟海洋的關係。』
黃紋綺(左1)從學術走向實務,想要串連人跟海洋的關係。
從學術走向實務 黃紋綺學習成為「討海人」
「串連人跟海洋的關係」說來簡單,但是從學術走向實務,究竟要如何讓大眾更親近海洋、關注海洋?這時候的黃紋綺,決定走入第一線,從最基本的漁業工作學起,每天一早,跟著舅舅到海邊,看漁人如何捕魚、抓魚,讓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討海人」,只是當學校圖鑑上的魚,活生生出現在眼前,還是免不了一場震撼教育。
漁青黃紋綺:『就是漁獲每次下來之後,那時候我在認魚,然後可能書都還沒有翻到,然後漁人就已經把、就是魚都已經冰起來,可是這是實際日常就是這樣,因為他們要做保鮮,對,所以其實那時候就是也是,現場的狀況跟就是過去學術的背景,它其實是、就是很大的不同,可是那也是它很有趣的地方。』
舅舅黃志憲:『她是一個個性很強的女孩子,她覺得該學她就去學,也穿著鯊魚裝,她也會穿著雨鞋就去殺魚啊,還滿不錯的,只是說剛開始,手啊什麼都會刺到,會抓傷,感覺就,欸,女孩子做這個要幹什麼。』
由於外公與舅舅都在七星潭從事定置漁業,黃紋綺(中)從小就自然而然地親近海洋,後來也跟著舅舅黃志憲(左1)學習成為「討海人」。右1為創業夥伴黃土人。
這時的黃紋綺,除了從第一線重新學起,同時也加入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接受解說員培訓,涉獵更多海洋知識。就在這一年多的準備時間,也讓她結識許多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朋友,夢想中的基地「洄遊吧 Fish Bar」也逐漸成型。創業夥伴就回憶說。
創業夥伴黃土人:『我就問她一個問題,我就問她說,妳是要推這個(海洋永續)理念,還是妳要賺錢?對,因為我自己經歷過這一段,我也有滿腔熱血的時候,可是後來走過了幾年之後,你就會漸漸發現這樣的事情沒有辦法長久,對,就是沒有需要賺大錢,可是妳至少要能夠養活妳自己。』
漁青黃紋綺:『洄遊吧其實可能很多朋友都會覺得,我們是NGO或是基金會,可是其實洄遊吧的定位,我們是一間公司,因為我們其實是希望去證明說,對環境友善,其實它是可以永續經營的。』
洄遊吧推廣食魚跟識魚教育,讓遊客親自觸摸、認識海洋魚種,證明環境友善,其實也能永續經營。
串連在地漁業 拉近人與大海的關係
體驗教育現場音:『有沒有發現鰹魚很特別喔,牠的背鰭是藏在牠的背裡面,你可以用你的手把牠的背鰭拉出來~』
一年的準備,讓黃紋綺累積了一定的人脈與資源,以自家的漁場為出發點,找資源、投計畫,在 2016 年正式登記為公司,並且結合漁業的一級捕撈、二級加工以及三級的觀光體驗教育,以「鮮撈、平台、體驗」3 個面向,建立特色,拉近人跟大海之間的關係。
體驗教育現場音:『好,來洄遊吧這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做食魚教育的這一點,所以來這邊不是只有單吃魚好不好吃,我們要教你認識一下我們今天要吃的魚~』
漁青黃紋綺:『因為過去其實消費者,我們可能接觸到的這些產品,可能我們就只能感受到說,欸,它可能好不好吃,可是一線的漁民,我們其實是看不到他們辛勞的這一件事情,那可是那種東西,它其實才是最感動,我們其實是希望讓大家看到更多不同漁業的面向。』
呈現傳統漁業的不同面向、找回人跟大海的關係,一如公司名稱「洄遊吧」一樣,黃紋綺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夠像大海的魚群一樣優游,以遊玩的方式重新認識海洋,這片在她童年歲月裡,跟她相伴成長的蔚藍海洋。
黃紋綺(右1)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像大海的魚群一樣優游,以遊玩的方式,重新認識海洋。圖為向遊客解說七星潭海洋生態狀況。
花蓮七星潭景色絕美,日出一景也常吸引遊客駐足拍照。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