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的時間流淌,為苗栗的蘆竹湳聚落敷上一層濃濃的歷史感,難得一見的古樸敦厚。一群有心人,努力保存聚落,以音樂與藝術滋養,添加元素而不掩蓋它原有的風采。
時光走過的痕跡,留在古厝的紅磚牆上,每個轉角,都有讓人驚喜的小風景,舊舊的,卻令人著迷。空中的白煙,牆角的雜草,都遮不住這歷經滄桑的歷史美,整個社區保有五十多座閩南式的三合院。然而,順著屋頂望過去,隔壁工業區的大煙囪,不時吐出陣陣白煙。蘆竹湳因為在1970年被劃入頭份工業區,不能任意改建,意外的保住了最初的面容。
有些老屋人去樓空,頹圯敗壞,在地人不忍心家鄉就這樣凋零,在2007年成立了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打造古厝風情館,擺進數十年前的日用品,呈現農業社會的點滴,也動手整理社區角落,營造乾淨舒服的休閒空間。
總幹事陳世政是位陶藝家,使用無煙的環保窯製作柴燒作品。長期投入藝術的淬煉,陳世政明白蘆竹湳的價值在於古厝與整體空間的氛圍,他發起了一人一瓦救屋頂的倡議,希望透過舉辦導覽活動,籌措修復屋瓦的基金,因為這裡的三合院,許多改成了鐵皮屋頂,他希望能把傳統面貌找回來。
協會每個月固定舉辦共食音樂會,邀請居民上台高歌,讓大家齊聚一堂。逢年過節,也會舉辦大型活動來凝聚人氣,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元宵節。陳世政的好友,出生在蘆竹湳的企業家林光清,長期支持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即使在外地打拼,元宵節一定回鄉。「離開故鄉越遠,牽掛就越多,我們回不到小時候,可是希望回到老地方。」他說。
協會每個月固定舉辦共食音樂會,邀請居民上台高歌,讓大家齊聚一堂。圖/公視《我們的島》
今年他們邀來朱宗慶打擊樂團、知名導演李小平與藝術家曲德益等人,以聚落空間為主角,準備營造一個不同以往的元宵節。「主軸是老建築,還有破敗的時間痕跡。」李小平說。
把整個聚落當成大舞台,而又不打擾居民生活,協會首先著手美化閒置空間。社區裡,大面積灰撲撲的牆面,裝置藝術家眼蟲計畫,畫上蘆竹湳的傳統元素。畫家林書楷則是融合對聚落的未來想像,在社區角落畫出蘆竹湳的新世界。
蘿蔔燈是蘆竹湳與眾不同的習俗,早年沒有能力購買燈籠的家長,會拿農作物來製作燈籠,白蘿蔔的台語「菜頭」,有搏好彩頭的含意。發起人林光清特地製作陶瓷蘿蔔燈,與藝術家Asobi合作,結合狗年元素為社區添加犬報好彩頭的意象。竹編藝術家游文富在社區牌樓的柱子上,製作各五個竹編蘿蔔,賦予五福臨門、十全十美的祝福,另外也結合社區一棵老樹,打造可以坐下休息的空間。
蘿蔔燈是蘆竹湳與眾不同的習俗,拿農作物來製作燈籠,有搏好彩頭的含意。圖/公視《我們的島》
元宵夜,顏色豐富的燈光,讓古厝絢麗起來,遊客提著親手做的蘿蔔燈,走進蘆竹湳,跟隨居民遶境,祈求平安與好運氣。居民唱出蘆竹湳之歌,當地小朋友也在朱宗慶打擊樂團幫助下,第一次用音樂表現蘆竹湳。提蘿蔔燈繞境的傳統,結合音樂、彩繪與裝置藝術,讓蘆竹湳不一樣了。
熱鬧過後,回歸日常,面對的是更艱難的挑戰。總幹事陳世政表示,如果太過商業化,這邊的味道就會跑掉,最重要的是要把老聚落保存下來,寧願慢慢的,腳步不要太快。
接下來,重要的是如何保持這份寧靜與溫暖,讓蘆竹湳成為快速變遷社會中,一個永遠美麗的存在。
公視《我們的島》妝點蘆竹湳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妝點蘆竹湳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