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母」,充滿意象的字,裡面上下兩點,代表乳汁滿溢的乳房,延伸出「哺育」的意含。哺育著生命能夠生生不息。那生命是子女、是民胞物與、是思想啟迪。如此,「母」不必限定「性別」、「性向」。
《民報》推出「不一樣的媽媽」系列,呈現「另類」與「跨類」的母親身影,打破刻板框架,把「母親」釋放出來,還給他/她們「自己」,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類型的母親們,都值得一句:母親節,快樂!
拜訪「甯媽媽」那天,她穿著護腰,一問之下,原來才動過脊椎囊腫手術,但是,手術後一個月就急著出國去玩耍,採訪前一天才從新加坡回來,卻容光煥發、不停走動,一會兒秀出剛畫完的油畫,一會兒搬出她剛雕刻完的作品,熱切分享。小女兒甯瑋瑜說,高中起,就經常處於「媽媽不在家」的狀態,當年網路和通訊沒有那麼發達,有時10天、半個月連繫不上,突然會接到媽媽發回來的「電報」,拍上3個大字:「平安,媽。」才能放心。她說:「我常叮嚀我媽『早點回家』,提醒她要多小心,我覺得我比較像她媽!」
75歲的「甯媽媽」、本名黃宜儀,有4個女兒9個外孫,早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定義65歲為老年人的年紀,可是全身上下看不出她有「老」的氣息,活像單身貴族,渾身散發「青春活力」,恣意快活。造型超時髦,蓄著短髮、但後面拖條小辮子;最酷的是,袖子一拉開,手臂上刺著以色列的六芒星、火焰和戴著墨鏡的骷髏頭刺青。
黃宜儀不僅行萬里路、更讀萬卷書,拿過兩個碩士,書櫃上擺的不是養生書,而是一整排推理小說,是全家去過最多國家,也是學歷最高的人。小女兒甯瑋瑜說,「我媽媽給我很多啟發!」
1天搓成2天用 玩遍43國
有人形容,「很節儉的人會把10元硬幣搓成20元用」,黃宜儀卻是把1天搓成2天用的人,她捨不得浪費分秒,「每一天都要盡興,才對得起自己」。
黃宜儀的人生如果以45歲為分野,45歲之前的她是教職人生,大學唸社會系,畢業後在高中當老師,之後取得文化大學兒童教育研究所碩士,到中正預校當輔導老師,期間又到師大唸輔導研究所,一共拿了2個碩士,理應對職場升遷、薪資都有幫助,但她認為唸書是為了讓自己成長,不是要換取更多金錢,在中正預校任教8年後辭職。
辭掉穩定的教職,黃宜儀那時才45、6歲,沒有退休金,很多人託異她為何這樣做。她說,一方面可能是對台灣的教育環境不那麼欣賞,一方面是讀高中時唸到外國地理就一直想出去玩。「父親是軍人,沒有後台、也沒有關係,我也不指望外界也不指望別人,自己能做多少、活多少、愉快多少,都是靠自己,想做什麼就一步步來。」
為了學習出國旅行的技巧,黃宜儀年近半百跑到旅行社去打工,學習訂機票、規畫行程的方法,一步步打造旅遊計畫。「旅遊經費靠存款的利息,再添一點,從每年出國1次、2次,愈來愈多,2001年那年就出去12次,有時今天才到家,明天又出去。曾在國外待45天,一人從歐洲玩到美洲,又回到歐洲。」
到現在,她共踏足43個國家,其中許多國家去了好幾次,法國去6、7次,荷蘭、比利時、捷克都去了4次,保加利亞去2次,中國更是多次。國人較少去的古巴、黎巴嫩、敘利亞,以達爾文進化論聞名的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還有喜馬拉雅山,也都有她的足跡。
最近幾年,黃宜儀每年到中國「追花」,她一人從台北到麗江,麗江到彭州,彭州飛鄭州,鄭州坐大巴士到洛陽看了3天牡丹花,又到有「牡丹之鄉」稱號的山東荷澤,拍回許多花,把花畫成一幅幅美麗的油畫。
名片印著「地球旅者、人間過客」頭銜
黃宜儀說,「我屬馬的,天馬行空,心猿意馬,馬不停蹄…這些形容詞,我都有。」她不只騎馬、騎騾子、騎牛,也愛騎重機,至今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重機駕照,「當年開放重機進口,我立刻要去報考駕照,結果報名的人太多要等半年,半年後我已經超過60歲,沒資格了。」否則她真想騎著重機環繞大半地球。
她用「地球旅者、人間過客,暫棲台北市…」來形容自己,遊歷四方,人生觀也灑脫,她說:「人生哭著來、要笑著活、臨終時靜靜的走」。她跟孩子們說,「到時我眼睛一閉,大家不要哭,乾淨俐落。」死要「好死」,在世時只求快意,希望孩子不干預她,她也不增加孩子麻煩。
黃宜儀用旅遊寫人生,走遍了世界43國。圖/黃宜儀提供
曾穿「洞洞裝」上夜店 最愛蒐集「骷髏頭」
深刻體會人生無常,可能與小她12歲的妹妹早逝有關。「我就一個妹妹,妹妹走時才39歲,大腸癌,從發現罹病到過世只有3個月。」妹妹過世,幾年後母親、父親相繼離世,後事都是她處理,直到現在,黃宜儀都有收集「骷髏頭」的習慣,到哪個國家去看到喜歡的骷髏頭藝品就買回家,「因為幫家人撿骨時,看著父親母親的遺骨,感觸很多,這就是人生的結束,每個人最後都一樣的。」
2012年,她的二女婿、台視前攝影記者龐武豪心肌梗塞在中國猝逝,更讓她感觸,人必有一死,要好好活著。「我很多後事都交待好了,出門沒罣礙。」
在藥廠任職的小女兒甯瑋瑜說,「我媽很野、膽子比我們大,講起來,我還比較像老人」。她記得高中開始,媽媽頻繁出國,那時打電話很貴,久遊的媽媽會從國外打電報回來,印象中收過「平安、媽」的電報。「現在媽媽改寄明信片,有時搞不清楚她去哪裡,收到明信片才知道。」
媽媽愛玩的個性常讓常甯瑋瑜傻眼,她記得10多年前有中正預校的學生到台北找媽媽,一天晚上10點多,媽媽穿著「火辣洞洞裝」要跟學生們去夜店玩,她對著媽媽說「早點回來喔、要帶鑰匙喔」。「我沒去過夜店,很少晚歸,看這樣的對話,大家都會覺得我才像她媽媽吧!」甯瑋瑜笑著說。
刺青嚇壞老伴謊稱「貼紙」 「朋友」都是年輕人
不過,愛玩的媽媽疼女兒的心並沒有改變。甯瑋瑜直到現在還保留著民國80年媽媽用毛筆寫的一帖字,那時高中繳費四聯單被甯瑋瑜不小心丟到洗衣機洗爛,她很怕被退學,媽媽幫她「扛責」,寫下「我是笨家長,恕罪恕罪、不會再有下一次…」等悔過字眼,讓她帶去給老師看,讓她感念到現在。
甯瑋瑜說,「我媽媽和爸爸是截然不同的個性,我爸會認床,不愛出門,在軍中一待就一輩子;我媽有一顆驛動的心,沒辦法在一個地方待2個禮拜以上,一定要跑來跑去。」她記得媽媽剛刺青時,爸爸問說「這是什麼?」媽騙爸是貼紙,2年後還說是貼紙,爸爸生氣說:「這樣怎麼出去見人?」媽媽還留辮子、騎重機,根本很像是青少女的挑釁行為。聽女兒這樣說,黃宜儀在旁邊調皮一笑。
和別的媽媽不同,「我媽很多好朋友年紀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小,幾乎都是出國旅遊認識的,年齡很廣,反而很少年紀比她大的朋友,因為我媽太新潮了。」也因此,甯瑋瑜跟媽媽聊天天南地北、百無禁忌,開玩笑沒壓力、生死都可談,有次偶然間她跟媽媽提到安寧緩和醫療和器官捐贈的觀念,媽媽立刻簽同意書。
甯瑋瑜也說,「媽雖生了4個女兒,但其實她有一堆兒子,她當年在軍校當輔導老師,很多學生都跟她說心事,是老師又像母親。軍校學生都很照顧媽媽,媽媽離職後,還是很多學生會到台北找媽媽敘舊,到今天都還有聯絡。」
「我媽心不老,但身體已經是老人家了。」甯瑋瑜希望媽媽健健康康,每次出遊都平安。「媽妳要多小心啦」,她忍不住叨唸,「超誇張的,上次我媽去海牙(荷蘭的一個城市)亂搭車結果迷路,還好有人載她去車站,…」「她現在又愛上去中國追花,一個人到處跑會不會危險啊?…」女兒擔心媽媽的碎碎念模式又開始啟動。
從世界各地買回來的骷髏頭紀念品。圖/郭文宏攝
黃宜儀每一天都開心。圖/郭文宏攝
才剛動完脊椎手術,黃宜儀綁著護腰帶仍閒不下來,她也雕刻,興趣廣泛。圖/郭文宏攝
【系列報導】
《不一樣的媽媽/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我的母親是同志》
《不一樣的媽媽/鍾肇政給孩子們的信 哺育最豐美的台灣文學》
《不一樣的媽媽/因為「毋甘」,動物學家黃美秀又多了一個身分「黑熊媽媽」》
《不一樣的媽媽/天上聖母守護島民 媽祖已是台灣人共同的母親》
《不一樣的媽媽/從吐她口水到對她示愛 保育員吳姿樺:猿孩兒比我兒子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