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2018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盛大登場 透過影像鑄下驚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2018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盛大登場 透過影像鑄下驚艷

重磅推出45部國內外藝術紀錄片、12位國際影人、7場論壇與講座

 2018-03-14 17:08
2018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圖/嘉義市政府
2018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圖/嘉義市政府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CIADFF (Chiayi International Art Doc Film Festival)今年正式走入第五年,持續聚焦於「藝術紀錄」領域,呈現影像紀實的多采面貌。嘉義市結合固有的「畫都」與「音樂」二大元素,並佐以「影像紀錄」的概念,從2014年起舉辦首屆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以藝術紀錄為主軸,拓展城市國際視野。今年2018以「找不到的我(Lost Pieces of Me)」為主題,聚焦於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連結,以藝術探尋自身價值的同時,為生命臨摹更準確之定位,呈現45部優秀之國內外藝術紀錄片,其中包含4部世界首映、12部亞洲首映和2部台灣首映。

本年度影展為了鼓勵於各展覽、藝廊、電視及線上媒體曝光過的優秀作品,首度開創「影展首映」之分類,並選擇共計15部作品,期望藉此鼓勵傑出藝術家與創作者,並敦促影劇界與藝術界之共進共榮。影展共由六大放映單元所組,依序為「人群摸索(Puzzled Mass)」、「揮灑大前程(Ultra Destiny)」、「地理漂流(Drifting Geography)」、「藝術螺旋(Art Spiral)」、「法國全景窗(Narration de la France)」以及「喀什海默爾大師專題(Behind the Master: Manfred Kirchheimer)」,並以多達12位國際影人來台出席創下歷屆影展之最,包含加拿大導演秋旻Doris Liu、印度導演Rafeeq Ellias、印度樂手Joseph Valerian Vessoakar、印度剪輯師Abhro Banerjee、荷蘭導演Stephane Kaas、荷蘭劇作家Rutger Lemm、捷克導演Marketa Tomanova、旅美台籍藝術家楊金池、香港導演馬智恆、香港攝影師黃瑋納、南韓藝術家崔旴嵐、以及重量級國際策展人湯尼・雷恩(Tony Rayns)亦破格獲邀來台。

其中,由印度導演Rafeeq Ellias帶來的作品《我的老喬啊What Man, Joe!》更是最新製作的全球首映作品,二度參展的導演本次將最新作品帶來嘉義,更顯現國際影人對於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的高度重視。該作描述印度籍喪禮樂手Joe的一生奮鬥,應邀貴賓除了導演本人更是邀請到該片的剪輯師Abhro Banerjee,以及片中主角Joe(Joseph Valerian Vessoakar),豪華來台陣容更是創下影展新紀錄。

嘉義市結合固有的「畫都」與「音樂」二大元素,並佐以「影像紀錄」的概念,從2014年起舉辦首屆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以藝術紀錄為主軸,拓展城市國際視野。今年更以社會關懷、藝術鑑賞、及個人探索角度切入,以「找不到的我」為主題,延伸主體性與外部環境的相互疊加,揉蘊出更為深層的觀影體驗。

而影展自創立起就不斷強調的「大南方精神」,更藉由本次大量的短片選擇更為彰顯,藝術總監黃明川表示,南方並非單純指涉地理上的南方,更同時兼具非主流、弱勢和被壓抑的南方精神,而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的使命就是不斷發掘這些進不了主流影展的優秀作品。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今年除了在固有的嘉義市立博物館播映之外,更與嘉義在地兩處特色店家共同舉辦合計六場次之教育推廣放映,分別為「25x40藝文空間」以及「承億小鎮慢讀」,其中兩處各有一場「搶先看」場次,挑選數部將有影人出席之作品進行搶先放映,讓觀眾能夠在影展正式放映時與影人有更深入的互動機會。


趙中慧《布魯克林長假》(2018)。導演於布魯克林,回憶分⾝與過去的亞洲。她的作品是時代的大跳接,以層層疊加的心境,呈現以下字詞:任航、艾未未、⽩糖罐、兒時記憶、夢、 ⾳地⼤帝、巴奈、三鶯部落、家庭歷史、絕望的抗議、沮喪的政治、⾃殺的朋友、 當代的愛情故事、搖滾樂巡迴、遷移時代、漫遊、混合錄⾳帶、超⼋攝影機、⼗六釐⽶、三⼗五靜照、DV、⾼解析、4K 、iPhone、數位相機、動畫、模擬、科技、紀錄⽚、實驗、網路、意識流、電⼦、舞蹈、後龐克、嘻哈、地下、懷舊、台北、北京、極東、美國、布魯克林、台灣等。圖/2018嘉義國際藝術記錄影展

影展期間亦舉辦相關講座與論壇活動,包括兩場校園推廣講座、兩場選片指南、一場大師專題講座和兩場藝術紀錄片論壇。校園推廣講座將於天主教輔仁大學及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兩所大專院校舉辦,前者邀請到輔大應用美術系廖繼坤老師,而後者則邀請到稻江管理學院表演藝術學士學程沈孟湄老師,兩位將分別與影展藝術總監黃明川導演進行對談,為兩所學校帶來富含活力及深度的影像鑑賞。而選片指南則邀請到策展人陳怡君及影評人游千慧,於25x40藝文空間、承億小鎮慢讀兩處,分享他們於本屆影展選片中的推薦作品。


秋旻(Doris Liu)《假孔子之名》(2017)。『假孔子之名』是一部歷時三年完成的一小時紀錄片。該片探討了中國政府耗資數十億美元打造的漢語教學機構「孔子學院」在國際上備受爭議,並受到抵制的現象。這部加拿大製作的紀錄片《假孔子之名》,由多倫多前電視記者秋旻歷時3年完成。期間秋旻走訪了加拿大東西海岸多所大學和教育局,探尋這些學校開辦或拒絕孔子學院的原因,同時也採訪了多位中國問題專家。圖/2018嘉義國際藝術記錄影展

藝術紀錄片論壇則以「跨境影像碰撞(From Borders to the Round Table)」和「從實驗到主流(Experiments Made to Public)」為兩大主題,邀請眾多藝術圈重要人士共襄盛舉。前者將以三位國際導演:印度導演Rafeeq Ellias、荷蘭導演Stephane Kaas、捷克導演Marketa Tomanova以及藝術總監黃明川導演擔任主講人,以全英文論壇的形式探討跨境影像的悠揚美學;後者則邀請到藝術家許家維、廖祈羽,電影導演吳靜怡、張博洋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人黃香凝,一同評析主流藝術及實驗型創作的相互交錯。本屆影展所規劃的大師專題講座以「藝術瞬間(Artistic Moments)」為題,更是邀請到亞洲影壇的教父級人物:策展人湯尼・雷恩。舉凡王家衛、楊德昌、侯孝賢、賈樟柯等亞洲影像巨擘,都曾與湯尼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而湯尼本次來到嘉義擔任大師專題講座之主講人,更將成為台灣影壇年度一大盛事。


馬智恆《岸上漁歌》(2017)。小島之上,黎連壽口中哼著輕盈自在的漁歌:「大船拋住沱濘頭誒,舢舨送郎賴氏州呀⋯⋯」隨興變奏,調子重覆,與海浪聲載浮載沉。塔門黎氏靠捕魚維生,漁歌自古口耳相傳,但現在已難覓知音。黎伯生於戰前,是香港少數精通漁歌的水上人。子女無一從事漁業,也未曾經歷飄洋過海的生活,對父親的歌藝竟然聞所未聞。有人以漁歌表演,在社區教育兒童;也有人以漁歌傳道,敬拜上帝。漁歌,成了這些水上人心靈的避風港。時日久了,漁民記憶漸退,漁歌從海上飄到岸上,沉澱成安撫心靈的淡然之音。圖/2018嘉義國際藝術記錄影展

「2018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活動辦理於3月17日起至4月1日期間,每週五至每週日於嘉義市立博物館1F放映室準時播放,教育推廣放映場次則於承億小鎮慢讀和25x40藝文空間巡迴放映,所有場次皆免費入場。更多活動詳情,請至活動網站活動官方Facebook查詢。邀請全國民眾前來嘉義市、欣賞優秀藝術紀錄片,並感受嘉義市獨有的藝術文化。


曹文傑《南光的眼睛》(2012)。《南光的眼睛》以台灣1950-60年代備受尊崇的領導者鄧南光先生為敘事主題。鄧南光與張才、李鳴鵰被稱為臺北攝影界的三劍客,攝影技藝高超,累積作品豐富,熱心參與早期的臺北攝影沙龍評審活動,替台灣寫實攝影立下根基,更是世代攝影者的典範。本片從鄧南光先生的作品出發,照見北埔過往的風土民情,隨著鄧南光鏡頭下的阿林姐(她被拍攝時九歲,如今已是一位九十歲的阿婆。)凝視今日北埔與當代影像發展。圖/2018嘉義國際藝術記錄影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