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是引領社會前進的正向力量,台灣在各領域都有典範人物,然而台灣人卻對典範無感。
國幣是國家的名片,鈔券上的肖像是人文的表徵,但央行發行的千元大鈔以小朋友做圖像,迥異於先進文明的國家,這是台灣社會對典範無感的一個例證。
意識形態嚴重對立的台灣,需要典範樹立共同的精神信仰標竿,本書《典範》,是振聾發聵的處方箋,收錄理容發表在《民報》的文章,涉獵人文、音樂、戲劇、醫學、時事、歷史,博古論今,觀察銳利,動見觀瞻,令人深思發想,立論中有感性,感性中洋溢文采,文采中蘊含學養,讀之如飲甘泉;尤以書中傳主,如吳阿明、阮美姝、李遠哲、張炎憲、高瑞錚、高志明等,因理容的牽成或因緣際會,得以親炙,猶如風範在眼前。
《民報》由人權醫師陳永興發起,向社會大眾集資,傳承當年渭水先生創辦《臺灣民報》之精神。理容參與《民報》創立,該報也是理容傳承渭水先生仗義執言精神的載體。
理容是我的堂妹,叔公渭川的孫女,我們年齡相近,但我總覺得她比我更遺傳祖父渭水、叔公渭川的熱血與俠義。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成立12年,從創會開始至今,她任副執行長,我任執行長,她規劃能力強,實踐力十足,有理想又多才多藝,演講、寫作、承辦各種藝文活動、組織後援會,為基金會注入無比的活力。例如:她以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辦理文化講座、提升台灣文化的模式,規劃一系列的講座,邀請文化人士講談,聽眾擠滿二樓會場,還需連線轉播到一樓才能滿足聽眾!她規劃《古典音樂從殿堂走進校園》、《田中央的歌 唱到學校去!》等一系列校園音樂,邀請音樂家、演奏家、國民歌手走進校園。她以宏觀的視野與格局,愛鄉愛土的情懷,一步一腳印的默默深耕與播種,至於甚麼時候會收成,她不去計量。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宗旨是「發揚先賢提升文化之志業,為後代子孫留下足以傳世的文化遺產」。我覺得後者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她卻渾身是勁,把夢想視為理想,先做再說,在她的專業領域「音樂」,真正做到「為後代子孫留下足以傳世的文化遺產」。
理容慧眼識英雄,委託有潛力的青年作曲家石青如創作《破曉——大稻埕的天光》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何嘉駒譜作馬偕的名詩《最後的住家》。又發掘古典鋼琴即興演奏家黃渼娟創作《向典範致敬》系列鋼琴曲。,理容認為好的音樂必須經由不斷地巡演,才能深入人心,成為傳頌萬世的經典,因此在海內外積極募款,籌措表演經費。
她的熱情感動很多人小額贊助,積少成多,讓演出經費無虞。《破曉——大稻埕的天光》自2010年在國家音樂廳首演以來,至今已經7度大型的公演,2016年4月更蒙當時的準總統蔡英文蒞臨聆賞;《最後的住家》、《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等歌曲,也成為各合唱團熱烈要求授權演唱的曲目。
理容更認為好音樂應該人人共賞,沒有城鄉與地域的差別,到偏鄉開設舉辦《破曉–大稻埕的天光》欣賞會,巡迴放映演奏光碟,邀請作曲家現場開講,讓古典音樂城市與偏鄉零距離;更越過太平洋,授權台僑社團在美西等地演出;又跨界成為電影《大稻埕》配樂、電視連續劇「紫色大稻埕」的主題曲。
基金會的會務,雖然我倆都全力以赴,但是我個性與理容截然不同,內斂保守,瞻前顧後,步步為營,做些最基礎的文史整理、出版、展覽等靜態性的工作;理容則將這些素材點石成金,轉化成為文化講座、油畫、音樂、電影的素材。她將醫師詩人江自得以渭水先生「治警事件」蒙難的日記為基底,創作的長詩《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委請石青如改編成合唱曲在台北中山堂演出,繼之則將其譜成交響樂團伴奏的大型清唱劇,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成為氣勢磅薄的史詩音樂。
理容樂於做一位成就他人的伯樂,享受成就別人的快樂,她總是謙虛的說:「天公疼戇人,有太多的貴人相助」。她用音樂與文化改造社會,有如此的成就,卻捫心自省,認為依然沒有實現先賢的理想和期許,等於是交了白卷,但我不認為如此,她本身就是一個執著於理想,放膽去做,有志者事竟成的典範;我稱她為「行動派的理想家」與「深耕文化的農夫」應不是溢美之詞。
典範何須偉大,認真做好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典範。
蔣理容文論集《典範》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新書——《典範》,1月28日將以別開生面的「音樂講談會」形式發表。藉演唱、演奏及名家開講,營造一場溫馨、怡然且充滿人文光輝的聚會,歡迎大家親臨欣賞。
《典範》一書集結蔣理容3年來在《民報》發表的專欄文章,內容包羅人物、藝術、音樂、文學、政治、社會等面向,跨越國界,超越時空,呈現歷史,關懷社會,字裡行間透顯人文氣息與知性光芒。
1月28日的發表會,以音樂會取代簽名會,結合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製作的《向典範致敬》鋼琴曲與《台語當代歌謠新編合唱曲集》現場演唱及演奏。同時邀名家舉辦新書導讀暨心得分享,並由陳永興醫師主講《典範的追求》。
《典範》新書發表—音樂—講談會
時間: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下午2:30-5:00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 偉成大樓 15樓【台灣國際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