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20年5月中,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一起白人警察勒斃黑人事件,引發全美國種族大動亂,暴民佔領西雅圖一小區,掛起革命旗幟,到了7月初,才勉強平靜,創下美國種族暴動最長時間,而且,這起暴動就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歐洲國家,改寫過去暴動持續時間最久,蔓延地區最廣的紀錄。
西雅圖、紐約,華府很多地方,上演警察下跪,和示威者禱告痛哭場面,沒錯,「暴力無法處理暴力,唯有愛可以化解暴力」,畢竟,黑人祖先來到美洲大陸,身分只是奴隸,但是,四百年來,因為傳教師努力宣傳基督教信仰,使黑白種族有了共同的信仰和語言,尤其是,遇到衝突,信仰就發揮了力量,但是,這場暴動背後因素太多,尤其是政黨和中國因素,扮演重要推波助瀾腳色,因此,美國國土安全部已經定位國內恐怖攻擊,問題是,是否需要軍隊介入,華府和國防部看法兩極,也重創川普威信。
暴動無法經由信仰平息的另一個原因,因為受害者佛洛伊德,並非基督徒,而是伊斯蘭信徒,整個故事必須從1991年說起:
1991年非洲索馬利亞,這一年,索馬利亞發生內戰,被美國支持的獨裁者巴雷,被反政府軍推翻,西北方的軍閥宣布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佔領產油區,獨立的索馬利蘭並沒有獲得國際承認,南北方的衝突不斷,造成嚴重飢荒,1993年,聯合國和美國維和部隊,基於人道精神介入索馬利亞內戰,1993年,美軍和軍閥在「摩加迪修」爆發戰事,好萊塢電影《黑鷹墜落》就是描述這場戰爭,這場戰爭之後,美國收容了3萬名索馬利亞難民,安置的地方就是明尼蘇達州。因此,明城有「小摩加迪修」稱呼。
明尼蘇達位於五大湖區,風景美麗,人口500萬,一半以上是來自北歐的移民,德國移民有150萬,信奉伊斯蘭的索馬利亞難民,變成極少數,首都聖保羅和明尼亞波里斯,合稱「雙子城」,發生事件的明尼亞波里斯,以索馬利亞黑人居多,所以有「小摩加迪修」的稱呼,照理說:明尼蘇達是人口密度低的「紅區」,普遍支持共和黨,問題是加入伊斯蘭因素後,種族問題加上宗教差異,使明尼蘇達變得很複雜,本來,來到明洲的伊斯蘭難民教育程度低,只能從事農業勞動,收入也較低,無法逃避變成社會最底層宿命,2001年,發生世貿大樓恐怖攻擊之後,伊斯蘭變成美國公敵,索馬利亞難民也被貼上標籤,而事實上,中東的「伊斯蘭聖戰士」組織,也把美國的索馬利亞難民鎖定,視為海外聖戰士招募對象,有不少難民離開美國加入伊斯蘭國,2013年,肯亞奈洛比發生百貨公司爆炸案,裡面有三名嫌犯就是來自明洲,這也為何今年初,川普當面斥責一名黑人女性眾議會議員滾回家去,這名議員奧馬爾,就是明尼蘇達選出來的索馬利亞難民。
明尼蘇達的警察很清楚這段歷史,也對明尼蘇達黑人另眼相看,因為,這些黑人極有可能,就是伊斯蘭招募的聖戰士,所以,面對黑人犯罪或涉嫌犯罪,採取的壓制動作,也特別用力,後來的驗屍報告也證實,只要減少壓制三分鐘,佛洛伊德還是可以活下來,若要認真分析:並非種族歧視造成白人警察的執法過度,而是警察恐懼面對恐怖份子,自然升起的過度防衛壓制。
美國的種族問題,源自大航海時代的黑奴販運,英國是第一個宣布黑奴販運有罪的國家,用法律替自己救贖,美國則以一場戰爭,揭開了黑奴販運的不人道問題,但是,一直到現在,傷痕仍然無法完全彌補,即便是一場意外,都可能造成大衝突,只是,這一次的衝突,因為政黨政治歧見,和中共特務介入,紅色媒體鼓吹,已經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其中,ANTIFA「反法西斯組織」扮演重要的領導催化腳色,ANTIFA是一個共產黨組織,在美國發展數十年,這一次運動中受到中共的金援,用金錢鼓勵少數族群上街,不單是黑人被鼓動,很多拉丁裔白人,也加入這個暴動行列,終於使和平示威變調,到處發生搶劫事件,造成警方無法控制局面。
美國兩黨對種族問題,一向看法兩極,民主黨被視為比較同情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反對移民,基本上的歧見,就使問題增加了政治成分,暴動之前,民主黨的「藍區」反對「武漢瘟疫」太早解封復工,以此杯葛川普,但是,遇到黑人暴動,重傷川普威信,就鼓動群眾上街,這時候卻不擔心瘟疫傳染了,很顯然是基於政治的利益。
2016年,舊金山發生一件白人警察槍殺黑人嫌犯事件,當時,川普剛剛上任,舊金山美式足球49人隊的四分衛柯尼,開場時面對唱國歌國旗升旗時,故意下跪,引起騷動,毀掉這場比賽,美國社會認為下跪是對國家不敬,川普對這次事件談話,支持保守派所認為:下跪是對國旗不敬說法,因此,球賽變成政治事件,柯尼遭到禁賽處罰,事後,根據蓋洛普民調,支持川普看法的人有50%,認為自己會抵制球賽,但是,傾向民主黨支持者,只有25%認為會抵制球賽,但是,九成七的黑人認為,不應該把球賽扯進政治。
這次暴動剛好是在大選之前,因此,兩黨動作很大,一方希望暴動結束,趕快從中止血,一方希望暴動持續,最好可以演變成一場革命,顛覆美國政府,唯一這場暴動受害者,還是辛苦執勤的警察,他們既然是執法過度的引火上身者,更是執法的受害者。
美國電視連續劇《芝加哥警署》,有一句對白值得玩味:「我眼裡沒有看到黑白,只看到事件真相」。但是,這條偵探準則,卻永遠是警察的致命傷。
二、黑奴命運的開端
維吉尼亞州門羅堡,碼頭有一個不起眼的告示牌上面寫著:「首批非洲人登陸維吉尼亞」。
這裡所說的黑人,才25個,搭乘英國船「白獅號」抵達,變成第一批美洲的奴隸,這25人的命運相當奇特,因為他們本來的去處,並非美洲,而是位於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克魯茲。
故事要從非洲盧安達和葡萄牙一場戰爭說起,這場戰爭中,反抗葡萄牙殖民的「恩東歌王國」,被葡萄牙擊敗,5萬名俘虜成為奴隸,其中有350位黑人被西班牙奴隸船「聖胡安號」買下,準備運到南美殖民地,沒想到中途遇到英國海盜船「白獅號」,經過一場海上戰爭,白獅號從西班牙船艦中抓捕到25名黑人,這25位黑人被送到門羅堡,成為最早出現在美洲的黑奴,但是,另一種說法是,更早的1565年,西班牙的奴隸販賣船,早已經把黑奴運到佛羅里達,這些人比門羅堡的黑人來的更早。
維吉尼亞州門羅堡碼頭的告示牌,上面寫著:「首批非洲人登陸維吉尼亞」。圖/擷自網路
黑人的奴役血淚史,從此在美洲大陸寫下,其實,不只是美洲的黑奴,從加勒比海群島到到拉丁美洲,只要是歐洲殖民地,都可以看到黑人為奴的足跡,最早來到美洲的黑奴從事棉花和菸草種植,在加勒比海或南美洲,從事甘蔗園工作,有名的蘭姆酒,被稱為「奴隸之酒」,就是黑奴利用甘蔗榨取蔗糖後的殘餘,製造出來的酒。
1785年,英國受到教會的抗議,首先提出廢除奴隸販運的法令,歐洲很多殖民帝國也跟著放棄黑奴,但是,歷經百年的黑奴飯運,來到美洲大陸的黑人已經超過1千萬,失去黑奴擔任勞工,替補的勞力就是中國廣東人,簡稱華人移民工,又稱「豬仔」。
三、一個美國奴隸故事
1845年,一位來自馬利蘭州的黑人佛雷德理克․道格拉斯,寫了一本書:一個美國奴隸,這是第一本由黑人角度,描述黑人奴隸在美國遭遇的故事,這本書開始引發美國社會的人道呼籲。
佛雷德理克的遭遇,和其他眾多黑人並無不同,但是,他的故事變成很多黑人爭取自由故事的素材。
1818年,佛雷德理克出生在馬利蘭州一個農場,母親是黑奴哈力特貝莉,父親應該是白人,有人猜測父親很可能就是農場主人:雅倫安東尼,當時,黑奴女性在農場,經常被虐待或被強暴生下孩子。
佛雷德理克無法被親生母親撫養,因為母親有自己的工作,撫養佛雷德理克是外祖母貝蒂貝利,六歲之後,雷德德里克離開外祖母,被送往瓦伊菸草種植園,12歲時候,安東尼過世,安東尼的女兒托瑪斯把佛雷德理克送到住在奧爾良的兄弟修奧爾德的地方,修奧爾德的妻子索菲亞,開始教佛雷德理克認識字,這是佛雷德理克命運改變的開始,後來,佛雷德理克在書中說:「索菲亞真正把我當人看待」,但是,修奧爾發現太太教導佛雷德理克認識文字,立即發怒,並且終止這種行為,他說:「給黑人認識文字,會導致黑人叛變」。
有一天,佛雷德理克正在看報紙,索菲亞把報紙搶走,但是,佛雷德理克並不放棄,仍然偷偷學習文字,他認為「文字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1833年,托瑪斯把佛雷德理克從奧爾德手中要回來,租給另一位「虐奴者」稱號的柯威,佛雷德理克在農場暴受到虐待毒打,並且多次逃跑失敗,1837年,佛雷德理克認識一位自由女黑人安納莫瑞,兩人相愛,1838年,兩人在所謂「黑奴自由列車運動組織」的協助下,搭上巴爾迪摩火車,逃到麻省的新貝爾福德,這個組織專門幫助黑奴逃跑。
1838年,佛雷德理克加入非洲裔的錫安教會,1839年成為傳教士,佛雷德理克命運開始改變。
佛雷德理克一邊傳教,一邊宣揚廢奴,1843年,佛雷德理克加入「美國廢奴組織」,1845年,他寫的《一個美國奴隸》出版,很快變成暢銷書,並在在歐洲國家再版,佛雷德理克聲名大噪,無形中對他的廢奴事業有很大幫助。
黑奴的維權運動,最早要從英國說起,佛雷德理克成名後,曾經來到英國,當時,英國的廢奴運動來到高潮,英國最早開啟黑奴販運事業,卻也是最早終結黑奴販運,這說不定就是一種因果關係,或稱為基督徒的反省。
最早的反省來自貴格會,1783年,英國貴格會在倫敦成立第一個廢奴組織,1787年,貴格會成立「販除奴隸販運委員會」,到處宣揚基督精神,經過20年努力,1807年,英國國會才通過奴隸禁止販運法案,並且派出海軍在海上抓捕販運黑奴的船隻,只要抓到奴隸販運,找到一位黑奴,就要懲罰100英鎊,很多黑奴販運船隻被追查時,就故意把黑奴丟到海中,製造很多慘案,英國皇家海軍發現這種情況,1827年增訂一個法律,只要被發現故意處死黑奴,販奴船常要判處死刑,才阻止這種風氣,到了這個時候,黑奴販運雖然減少了,但是英國的蓄奴制度,並未被打破,1827年,「反奴隸制度」協會成立,1839年,英國才宣布蓄奴非法,給予黑奴自由身分,但是,除了英國以外,海外殖民地的黑奴解放運動,卻剛剛開始而已。
1845年,一位來自馬利蘭州的黑人佛雷德理克․道格拉斯,寫了一本書:《一個美國奴隸》。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四、黑奴籲天錄
黑人為自己的生命權利努力維護,屬於人性,但是,跨越種族的黑人維權運動主角是白人,影響的層面更加擴大。
1852年,一位白人女性作家寫了《黑奴籲天錄》,或稱為《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是第一本由白人替黑人人權吶喊的一本書,這本書也直接影響了南北戰爭的爆發。
1850年美國通過「逃亡奴隸法」,懲罰協助黑奴逃亡的人,並且限縮已經變成自由人的黑奴人權,當時,還在從事教職教職的伊莉莎白斯托,對這項法律感到憤怒,因此寫下這本書對抗惡法,一出版就在美國賣了三十萬本,後來成為僅次於聖經的暢銷書,作者在書中描寫一位善良黑人的遭遇,後來很多電影以這個黑人原型製作很多故事。
伊莉莎白坦承:他的寫作動機是來自一本自傳的靈感,這本自傳的作者是黑奴「橋賽亞亨森」,亨森是馬里蘭州一個菸草園的農奴,1830年,亨森逃到加拿大,變成一位自由人,並且展開對黑人同胞的幫助逃亡工作,亨森的故事給了伊莉莎白啟發,而伊莉莎白的努力也是重要素材,斯托居住在俄亥俄州,與持續蓄奴的肯塔基州,只隔著一條河,很多南方黑奴越過大河,逃亡到俄亥俄州,因此斯托從這些黑奴逃亡故事中,拿到很多素材,當時,有一批人專門以鐵路協助黑奴逃亡,所以稱為自由列車,電影中也出現自由列車故事。
亨森的故事以回憶錄的方式呈現,兩人也曾經見面,目前,馬利蘭政府博物館還在管理當時亨森所居住的小木屋,成為見證這段歷史的遺跡。
斯托相信:基督的愛可以清洗黑奴所承受的悲劇,這是他寫書的最原始動機。
這個故事所以感人,因為充滿人性的啟發,故事情節如此真實:好心的農場主人,壞心的獵捕黑奴獵人,逃亡路上的遭遇,以及人性善良的呈現,使這本大河小說無比感人,也因為斯托的小說,更多基督徒投入廢奴運動,但是,美國南方和北方,工業化程度不同,對勞力的需求不同,這些無法彌補的差異,最終引爆南北戰爭,南方政府決定獨立,持續蓄奴政策,並脫離北方政府,但是,林肯相信美國不能分離,最終由上帝和戰爭決定未來,為了自由,黑奴也投入戰爭,戰爭的悲劇也埋下日後美國黑白衝突的種子。
1961年,南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打了四年,反對蓄奴的北方勝利,黑奴終於自由,但是,無法彌補的黑人勞力需要填補,這個時候,華工取代黑奴走進美洲大陸。
最早華工進入美國是1848年,舊金山發現金礦,有數百名華工引進美國,到了1863年,太平洋鐵路興建,更多的華工進入美國,也因為華人吃苦耐勞,最終引起排華法案,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五、種族歧視並未消除
1863年,林肯宣布奴隸解放宣言,其實政治意圖大於實際,北方政府企圖用這個方法吸引黑人,加入北方聯邦,補充兵立,戰後,很多黑人變成自由人,卻失去工作,反而製造另一個問題,美國雖然正式廢除黑奴,但是,黑人地位並未提升,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之下,黑人還是被視為次等人,黑人沒有選舉權,受教權,連生活起居也被隔離,因此,黑人維權運動仍然持續發展。
從奴隸解放宣言到黑人民權運動興起,足足等了一百年。
1896年,美國聯邦法院作出判決:「隔離但是平等」的政策措施合法,這個判決給南方生活的黑人陷入不平等境遇,這條法律經過58年,1954年才被大法官厄爾沃倫打破,沃倫認為種族隔離並沒有給予黑人平等待遇,因此所有公立學校必須採取種族混合,也就是黑人和白人可以一起上學,這是黑人民權運動的開端。
這個時代出現一位代表性人物:馬丁路德金恩。
1954年,馬丁路德金恩來到蒙哥馬利市擔任牧師,當時,這個城市正實施黑白隔離,黑人搭公車不可以和白人同坐,為了抵抗這樣的歧視,金恩發動拒絕搭公車運動,很多黑人以走路或一起搭自家車,互相合作,經過一年抵抗,終於迫使市府低頭,這項抗爭成功使黑人受到鼓舞,但是,更大的運動是1963年,金恩號召25萬人聚集在華府特區林肯紀念堂,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說感人熱淚,金恩在演說的結尾說:「我夢想有那麼一天,我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以膚色,而以品德優劣判斷標準的國家」,金恩的演說可能觸動很多人的良知,因此,聯邦政府被逼迫必須認真對待這件事,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大法官認定:種族隔離措施非法,並給予黑人平等的選舉權,法律上,黑白種族看來已經平等了,但是實際生活未必如此,黑人在起跑線上已經慢了一步,經濟能力,政治地位,處於劣勢,社會上仍然充滿歧視黑人的氛圍,只要從電影中就可以發現,美國社會白人至上主義或三K 黨仍然存在南方各州。
1967年,金恩深刻體會法律僅保護外表,黑人無法在經濟上平等,才是大問題,於是金恩發起使黑人脫離貧窮的運動,1968年,金恩遭受暗殺死亡,結束這個時代的黑人民權運動。
無疑的,從60年代以來金恩對黑人民權運動扮演重要腳色,而社會上自由主義興起,是當時背景,很多電影以黑白衝突為主題,慢慢深入人心,例如:薛尼包迪所演的「誰來晚餐」,「惡夜追緝令」,「密西西比河謀殺案」,探索黑白問題,突破禁忌,2019年拿到奧斯卡大獎的「幸福綠皮書」,描述一位黑人鋼琴家如何用勇氣突破南方的種族歧視環境,令人感動。
1963年馬丁路德金恩(中)參與向華盛頓進軍遊行。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六、用愛消除歧視
明尼蘇達事件爆發後,發生一件事,一位發生車禍受困於警車內的警察,被一位路過的黑人拯救,但是,這個小故事卻沒有引起太大重視。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黑白融合的教育,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的比率已經相對降低,根據皮尤民調在2019年所做的調查,反對黑人當總統的人口只有5% 上下,歐巴馬之所以當選總統,就是最好的證據,很可惜,一點點小的錯誤,都可能引發很大的暴動,從過去洛杉磯暴動,西雅圖暴動,芝加哥暴動,乃至於這一次明尼蘇達事件,每一次幾乎和黑白衝突有關,尤其是警察執法過當,黑人往往是犧牲對象,這裡面很多因素存在,不只是種族歧視而已。
皮尤中心的調查:支持共和黨的民眾比較反對移民開放政策,反過來看,民主黨比較支持接受移民,所以,政黨的取向,也是整個社會面對種族問題的不同態度,這是類似美國這種大型移民社會的常態,黑人又經常是經濟弱勢者,因此被另眼相看,也就難免。
美國多種族群聚集,也是一大問題,不同族群各自形成自己的聚落,表面上族群融合,實質上卻是族群疏離,若加上文化差異,就難免出現衝突,但是,經過這一次超過一個月的種族騷動,紐約警察感嘆:警察難為,紛紛辦理離職,這才是另一項個令人擔憂的美國風潮,法律是美國社會的基礎,但是,只有法律,沒有愛心,仍然無法維繫社會的和平,明尼蘇達事件是美國種族融合學習的開始。
※本文作者授權轉載2020年3月源雜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