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科技將主宰農業的未來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科技將主宰農業的未來

 2022-04-08 14:00
為了農業的永續發展,政府應該務實檢討問題所在,調整獎勵條件、獎勵金額、比率分配及考核機制等等,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為了農業的永續發展,政府應該務實檢討問題所在,調整獎勵條件、獎勵金額、比率分配及考核機制等等,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俄烏戰爭讓糧食供應暨安全問題再度受到全球關注。「農雖舊業,其命維新」,國內農業產值雖然只佔GDP 的1.6%,但是它對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糧食安全、民眾營養健康、生態永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當前台灣農業確實存在諸多難題,包括基層勞動力短缺、產銷經常性失衡、穀物產量不足需大量仰賴進口、國外市場開拓不易、農地大量流失等等,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科技研發與創新將扮演關鍵性角色。

只是科研項目眾多,且相關人力及經費配置有限,除了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研發工作外,如何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發動能以及列出國家農業優先發展項目,將有限的人力及經費做最有效的運用,才能在未來日益激烈的國際農業競爭環境中取得一席地位,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施政明顯不足。

中國大陸有14億多人口,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及疫情帶來的新挑戰,為了讓中國人民端牢自己的飯碗,需要有自主的科技包括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等,來確保糧食安全,以穩産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這些新科技的創新研發,需要龐大的研發經費及人才。為此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十三五(2016-2020年)」農業科研機構經費共投入610.19億元人民幣,比「十二五」增加51.23%,「十四五」估計會更高;而台灣農委會每年1400多億元預算中,科研預算僅40多億台幣,遠遠不足實際需求。

人才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關鍵所在,人才興,則農業興。目前中國大陸的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人才在結構、品質上,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尤其在部分領域科研人才斷層問題凸顯(研究人員年齡老化將影響創新觀點的嘗試,進而影響科學的進展)。如何打造一流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養成青壯科技人才,並促進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成為國家施政的重點項目。

總體來說,現今中國大陸創新能力仍然偏低、規模偏小,缺乏科技領軍企業,農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僅占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水準的46%,農業科技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超過80%),社會資金占比不到20%,需要鼓勵民間企業更多投入。

為培養及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究動能,中國大陸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1.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從簡化預算編制、下放預算調劑權、擴大經費包乾制(complete ratio ing system)範圍、擴大結餘資金留用自主權等入手,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為科技創新「減負鬆綁」。

2. 針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揭榜掛帥」制度:賦予「掛帥者」技術路線和科研經費調整自主權,自行提出經費需求,自由組建創新團隊,誰有本事誰就揭榜,讓更多有潛力的年輕科研人才盡情發揮,以促進科研重大突破。

3. 實施「賽馬」制度:採分散化、分階段資助方式,對同一科研任務允許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創新團隊同時獲得立項,引入同台競爭機制,採取不同技術路線加速創新步伐,提高科技投資效率。這些措施若能認真落實,將有助於中國大陸農業科技的研發和創新。

反觀台灣有關農業研發的主力,仍然集中在公家單位及學術機構,民間企業參與研發的意願及積極度不高。過去政府為獎勵農業科技人員,曾訂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農業實驗研究教育及推廣人員獎勵辦法」(後改為「農業發展有功人員獎勵辦法」)等,給予研發有成的個人及團體獎勵金,只是實施迄今效果有限,對產業的直接貢獻度不高,未能有效解決當前農業迫切需要克服的難題,亦即研發與產業無法有效結合。

為了農業的永續發展,政府應該務實檢討問題所在,就獎勵條件、獎勵對象、獎勵金額、比率分配、獎勵審查及考核機制等等做出調整,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同時,鑑於多年來台灣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傾向廣告化及浮誇化,往往言過其實,實用性不高導致農漁民對科研成果的信賴度降低,政府有必要建立科研誠信承諾機,採自律與監督並重,導正歪風,才能讓科研與產業需求做深度融合,帶動台灣農業技術的升級!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