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以海鱺養殖為例 為公部門的生物產業育種請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以海鱺養殖為例 為公部門的生物產業育種請命

 2022-04-09 14:00
2月間低溫寒害,澎湖箱網養殖業者損失慘重。圖/澎湖縣農漁局提供
2月間低溫寒害,澎湖箱網養殖業者損失慘重。圖/澎湖縣農漁局提供

據今年3月媒體報導,漁業署主秘率澎湖地方官員視察澎湖2月寒害,現勘後表示截至3月2日,依澎湖縣政府災損通報災損約新台幣3,165.6萬元,主要災損魚種為海鱺。由於澎湖已經連續兩年因為寒害箱網養殖漁業遭受嚴重損失,其中受創最重的魚種就是海鱺。

台灣自1991年由澎湖民間業者開發生產海鱺種苗確立完全養殖技術以來,到2002年為止都是領先世界獨占鰲頭。由於海鱺的抗緊迫能力強,適合高密度養殖,加上海鱺成長快速,年增重可達6〜8公斤,魚肉具優質蛋白質與脂肪,含多量的牛磺酸、離胺酸、甲肌肽、維生素E、EPA及DHA等機能性成分,海鱺一度是台灣海洋箱網養殖的主要魚種,集三千寵愛的養殖明星。


圖說:由於海鱺的抗緊迫能力強,適合高密度養殖,加上海鱺成長快速,年增重可達6〜8公斤,魚肉具優質蛋白質與脂肪,含多種維生素,海鱺一度是台灣海洋箱網養殖的主要魚種。圖取自農委會。)

政府於2004年舉辦「海鱺養殖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指出海鱺是我國因應WTO衝擊,由傳統邁向高科技海洋養殖發展典範的產品,企圖打造海鱺成為熱帶與亞熱帶海洋的鮭魚不言可喻。

然而台灣適合海鱺養殖地區侷限於離島的澎湖和南部的屏東、墾丁,養殖面積有限,年產量維持在3,000公噸上下;養殖過程魚隻反覆感染細菌疾病和寄生蟲的問題一直沒解決,且海上箱網養殖又受限於颱風和寒害自然災害,貨源不穩。

現今養殖業者手中的海鱺種魚,絕大部分是台灣開發海鱺養殖先鋒者在1991年所捕獲野生種魚的後代。30年來沒有引入外地新血,持續近親交配下,目前養殖產業包括公家機關的海鱺,族群個體間幾乎已經遺傳同質,導致受精卵卵質低劣、魚苗和仔魚畸型率偏高、魚苗飢餓耐受性下降、成長速度緩慢、飼料轉換率欠佳、抗病力降低、早熟等嚴重問題。

此外由於台灣海鱺的養殖族群與野生族群已出現遺傳嚴重分化,在養殖過程中,天災及人為破壞經常發生養殖海鱺逃逸到野外環境的事件,養殖海鱺會和野生海鱺競爭食物資源和棲息地,也會與野生海鱺交配基因交流,改變原有野生族群基因組成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

外國鮭魚和地中海鯛魚海上箱網養殖造成對生態的衝擊例子不勝枚舉,台灣箱網養殖逃逸的同質海鱺恐也有同樣困擾。日前農委會推廣溫度參數養殖水產保險保單對象,包括石斑魚、虱目魚、鱸魚、吳郭魚等四種養殖魚類,曾幾何時昔日集三千寵愛的養殖明星,類旗艦產業的海鱺現已淪為棄嬰。

這次寒害網路上出現若干反彈政府漁業補貼海鱺的言論。一昧消極補貼對來年海鱺再度蒙受寒害於事無補,但如果拿出今年業者加上政府補助的10%經費來選育海鱺,更能展現政府積極想解決海鱺面臨寒害的沉痾問題。因為2021受寒害存活下來的一批海鱺至今年仍存活,證明這批魚有耐寒能力,若以此批魚繁衍後代預期可育出耐寒品系。而且台灣海鱺已極度基因同質,若能用凍結台灣海鱺精液雜交外國海鱺,雜種強勢指日可待。

然而吾等積極想法反受政府單位質疑表示,耗時二至三代選育海鱺,可能需5〜6年以上。整體計畫需多單位合作,非由單一單位(研究機關)能完成,民間(或種苗場)技術也需導入,複雜性高。並且反問以前虱目魚也曾提出過此種方案,但至今仍無成功的案例,實務上是否有效果待驗證,代工生產種苗與抗寒育種試驗不同,參與單位也不同,不能相提並論云云。

公家找問題搪塞和民間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完全不同,吾等認為,(1)就算需5〜6年才完成選育,若只打嘴砲,6年後還在原地踏步。何況育種是漸進的,每做一世代就向前進一步,成果是一步一步完成的。(2)整合不同的多單位正是政府主管機關的職責,基層單位負責整合有難處,而高層居其位不辦事,更是豈有此理。(3)育種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工作,分進合擊。需長時間多年成熟的魚種,天擇育種需時更長,更需公部門長時間的計畫。

天下無免費午餐,中國戮力研究耐寒基因解決海鱺不耐寒的問題,才有今天海鱺養殖世界一哥的地位。台灣農委會尚且補助海大模擬冬季寒流低溫環境,篩選與驗證種魚抗寒基因並建立品系,選育出具有耐7℃低溫能力的吳郭魚耐寒品系。海鱺經過天擇篩選,已確認一批具有耐寒性狀族群,這些是難得的寶。台灣政府公部門不應短視近利,視育種為畏途,理應積極鼓勵接續繁衍育成耐寒品系,嘉惠全體業界,解決沉痾才是。


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