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心態:唯恐天下不亂與要死一起死
在最近的武漢肺炎的防制過程中,爆發本土案例久違253天後的出現,使得大家大吃一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聽到藍營的楊志良與邱淑媞的發言,其中邱指稱指揮防疫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遭到網路對她的出征,而楊志良則說:「台灣在三個月內會惡化成日本」,這同樣地遭到許多網友的炮轟。本來,邱與楊都擔任過衛生局長與衛生署長,他們的言論也都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在疫情流行的期間,他們的言論會被期待能夠對疫情的防制有所幫助。只是他們的言論與實情差距很大,因此,大部分的人會將他們的言論解讀為是純粹的唱衰台灣,因而遭到出征、砲轟。
其實,很多年輕人大概不知道,在戒嚴的時代,國民黨對於政治異議人士、對於追求民主的人士,一律會將之貼上中共的同路人、台獨、流氓、……等侮辱人身的標籤,這種語言文化基本上源自漢文化中的政治定於一統的結構,凡是脫離這個框架的人就會被歸於禽獸之屬,只不過,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在民主化的發展過程當中,漸漸不敢使用人身侮辱之用語,但相對的則變成是:唯恐天下不亂,楊志良的言論就是典型,這就反映出傳統中國統治者的心態:反正我已失去天下,我也不讓你們這些原來是我的統治者得到,而像邱淑媞的說法就是台語的博臭(buatsau),反正我已失去,就把你罵到臭頭,讓你變成不是人,要死一起死。
二、往民主的前提—「統治者與被統治同一」前進
不過,從網站上的一般反應來看,倒是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網民能夠就事論事,而不會有五毛黨的抹黑、抹臭的言論,看得出來:隨著民主的漸漸深化,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能夠以自己的言論與他人溝通,進而受到執政者的重視。這與民主的前提:「統治者與被統治是同一的」之理想狀態」就會漸漸靠近,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共和精神是在形成之中。其實,這種民主政治的前提是從羅馬的共和主義演變來的,歐美諸國現今的民主政治可以說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發現羅馬的共和政體而逐漸形成的。這個共和主義於20世紀後期,就在美國被復興,其中最出名的學者就是桑德爾(Michael Sandels)。透過對共和主義的發展與理念的介紹,我想對於台灣的民主將會有一定的幫助。
本來,作者一直想把自己所念到的西洋政治理論盡量套在台灣現實的政治發展、社會發展來討論,可是由於自己的功力不夠,而且因為有些理論,台灣的介紹不是不多,不然就是沒有,或者是有介紹,但不易懂。因此,作者就直接在本文對於歐美的共和主義加以介紹。
三、共和主義的意義
所謂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是如下的一種思想,亦即:追求《國民基於公民的道德而進行自我統治》,而以這樣的想法為基礎來建構共和政體的思想。
(一)共和主義的意義
如果理解共和主義的特徵—「公民之德」、「自我統治」、「培養人民具有成為市民的人格」時,就可以理解共和主義的意義:
1、所謂「公民之德」是指個人在公的層面上所應具有的道德心與倫理觀,換句話說,就是個人在進行自己的社會之運作上,所應具有的道德心與倫理觀。
2、所謂自我統治是:並非個人把國家的運作委諸於他人、委諸於政府來做,而是自己思考「更好(善)的政治」,並將之加以實踐的態勢。
3、政治要培養個人具有成為市民的人格:人們為了具有公民之德以使自己積極參加政治,那麼就必須實施政治,讓人們能夠形成具有市民之人格。
(二)何謂共和政體?
共和主義本來是為了支持「共和政體」(republic)而產生出來的思想。
(三)共和主義與民主主義的不同
本來,在近代以前,幾乎世界的所有國家都是由國王加以統治的,這就是所謂的君主政體。相對於國王的統治,追求由國民自己來經營、運作國家(自我統治)而產生出來的思想就是共和主義,而被認為是理想的體制就是共和政體。因此,共和主義雖然是以自我統治為其理想,但是共和政體本來是:以貴族為核心而由貴族統治的體制之下所形成的政體。羅馬共和政體的開始,就是貴族與平民推翻王制,繼而由平民向貴族爭取權利而產生。
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民主主義(由國民自己來統治)與共和主義(貴族統治)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思想。相對地,近代以後,產生了民主主義,而受到平等待遇的人的範圍就不斷擴張,於是,民主主義就變成是理所當然的體制。結果,共和政體、共和主義就與民主政體、民主主義合成一體。
四、近代共和主義的歷史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市民人文主義
有一位政治思想家主張:共和主義在現代之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個政治思想家就是坡柯克(John Grenville Agard Pocock)。
坡柯克在他的著作「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一書中發掘了「市民人文主義」(civic humanism )的政治思想。坡柯克說:給與其後之時代影響的「市民人文主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產生的。所謂的市民人文主義是在當時的義大利被加以討論的一種共和主義思想。
當時,被認為是理想的共和政體是:(1)是從西元前6世紀左右起被維持近500年的古代羅馬共和政體,(2)共和政體是貴族政體、民主政體、君主政體的混合政體,這個共和政體是最好的政體。
換句話說,以古代羅馬的共和政體為模範的政治思想(共和主義)就再一次地在文藝復興這個時代具有影響力。
坡柯克所注意到的是:馬基維利對古代羅馬之共和主義的繼承。馬基維利在Discorsi一書中,就其具體的政治思想加以談論,他主張共和政體比起其他政體優秀,並認為:
1.共和政體只有在具有高度的「市民之德」(civic virtue)的時候,才能夠被加以維持;
2.市民為了具有高度的「市民之德」,參與政治的市民必須要擁有生活的基礎,而且必須不會汲汲營營於追求自己的利益。
換句話說,共和政體所必要的前提是:個人在經濟上擁有安定的生活,而且在這個基礎之上,個人擁有市民之德。
坡柯克認為這個共和主義的思想就給予英國的清教徒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帶來影響。
坡柯克(John Grenville Agard Pocock)在他的著作「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一書中發掘了「市民人文主義」(civic humanism )的政治思想。圖/擷自prabook.com,民報合成
(二)美國的政治傳統是共和主義,但後來移轉成為自由主義的社會
共和主義以最明確的形態帶給影響的是美國革命。現在的美國被稱為是自由主義之國,但是從美國的建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左右,美國是深深地繼承共和主義之傳統的國家。
1、從共和主義的傳統化成自由主義
本來美國的憲法並沒有就個人的權利加以規定。換句話說,美國本來並沒有用法律來保護個人的權利。但是後來,在1867年所通過的憲法增修條款第14條,就把《個人的權利保護》明確規定在憲法裡頭,以此為一個開端,州的法律如果是侵害個人的權利,在審判上就會被判定為違憲,而這樣的判例就跟著增加,於是在美國就產生了自由主義(保護權利)的潮流。
如此一來,在1940年左右之前,《保護權利的自由主義》就成為優越的思想,這種自由主義的內涵就是:國家不能剝奪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的自由,並要為此來制定各種的規則(rule)。
2、自由主義主前提:「政府要對個人的價值觀採取中立」的態度之形成
自由主義思想的特徵是:政府對於個人的價值觀(善)採取中立的態度。換句話說,個人無論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政府並不加以干涉(既不肯定,也不加以否定)。這只要看國家對宗教的態度即可清楚。
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主張:政府對於宗教應該是中立的。換句話說,就是政府不可對特定的宗教加以優待。當我們想起美國是由《反對英國國教,追求宗教自由的人》遷移過來而建立的國家時,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樣的看法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國家對於宗教的中立性格明確成立是在1975年的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
以這個判決為一個契機,《個人的思想與信仰、行動是應該自由的,政府必須保護這個權利》的思想就滲透到戰後的美國。於是美國的社會就變成是自由主義的社會,亦即:在美國的社會,個人不被特定的價值觀所左右,能夠自由去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善),能夠自由思考、自由行動。
3、共和主義之傳統在美國產業界的變化
現代的國家之主要課題是使「經濟成長」與「財富重分配」(矯正貧富之差距)能夠同時並存。但是,美國在建國當時的經濟課題卻是共和主義的政策。換句話說,當時所討論的是:怎樣的經濟政策會與「市民之德的培養」、「人格的形成」、「自我統治」有所連結呢?
以下,我們從工業化與勞動的兩個部分,來看當時的討論:
(1)有關工業化的討論
具體來說,被稱為建國之父的人物們對於工業化是具有如下的想法:
1.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他認為農民的生活能夠形成自我統治與公民之德,因此要重視農業。產業化並不能形成公民之德。
2.麥迪遜(James Madison):他認為使利害互相抑制的權力分立機構會帶來自由。但是,建立《與「自我統治」、「人格形成」會有所連結的政治》是必要的。
3.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他認為工業化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共和主義的思想也是有必要的。
如上所述,當時的建國之父們對共和主義的必要性是具有共同的認識的。不過,在具體的經濟政策方面,他們的意見分歧,傑佛遜與麥迪遜主張要維持農民的生活,而組成「民主共和黨」,相對地,漢米爾頓則組成「主張推動工業化的聯邦黨(Federalist)」,而與之對立。
傑佛遜等民主共和黨的主張就是:當人們推動工業化,而使《以工業勞動為生活資糧的勞工(無產階級)》增加時,他們就無法做獨立的判斷,換句話說,不具有公民之德的市民就會增加。
顯然地,工業化如果一直發展下去,市民們就會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放棄公民之德,不追求「自己來統治國家」。後來時代的潮流就變成無可逆轉,使得工業化發展起來,但是在開始時,製作出「能夠實現共和主義思想的社會」還是在經濟政策上面被加以討論。
(2)有關勞動的討論
更且在後來,人們對於如下的問題也做了討論,亦即:要實現共和主義的社會,工資勞動(wage labour)是否適合呢?
對於現代人來說,領取工資而勞動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當時美國仍處於工業化發展的途中,因此,人們就從共和主義的觀點來討論工資。
由於工資勞動是依賴於資本家的生活,因此勞工在經濟上與道德上會欠缺自立性,而很難形成自我的人格。當時的共和主義者們主張:獨立生活的自由農民與獨立工作的職人(手工業師父)與實習的勞工(手工業的學徒)是共和主義的市民,因此應該維持自由農民與獨立生計的職人的形態。
但是後來隨著產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共和主義的傳統就崩潰。
勞工們就捨棄共和主義的理念而在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的前提之下,主張:應該改善勞動條件,並提升工資。於是在建國當時所具有的共和主義的傳統,無論是在憲法與法律層面或是在經濟政策層面,就漸漸喪失,於是自由主義就成為優勢的思想。
五、桑德爾的共和主義論與共同體主義
(一)桑德爾的共和主義論
桑德爾認為當美國成為自由主義的國家時,市民就喪失了公民之德,變得不追求自我統治。但是,國民之中,還是有著追求道德心的精神,因此,雷根虛有其表的共和主義主張就受到人們的支持。而且,他認為國家因為不介入個人的價值觀,所以對於倫理上的主要問題(例如墮胎合法化與安樂死等等)就沒有辦法顯示出明確的答案,或是保持中立的態度,結果就造成國家是在支持特定的價值觀。
更且因爲國家無法展示出價值觀(共通善),所以差距就擴大,而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桑德爾以其共和主義論為基礎提倡所謂的共同體主義(Communitarism)。圖/擷自哈佛大學影片
(二)共同體主義論
桑德爾以其共和主義論為基礎提倡所謂的共同體主義(Communitarism)(國內一般翻譯為社群主義),作者於2016年10月23日的民報專欄〈桑德爾的社群主義對台灣人的意義〉有過簡單的介紹。共同體主義如果從其在政治中所站的立場來看,它被稱為是中間偏左的。它是介於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中間。如果人們認為共同體主義會被連想為是具有近代以前舊態依然的價值觀,而認為這是一種保守主義想法,那這是錯的。
1、中間偏左的立場
共同體主義是在與自由主義的論爭當中,對於「liberal從哲學上對於『自由』所做的掌握」加以批判而形成的思想,因此它在政治上至少是中間的立場。
如果我們從如下立場來看,就可以知道共同體主義被認為是比較偏左的:
(1)追求平等、公平的社會(共同體)。
(2)支持福利國家的政策。
(3)重視對於共同體的善,亦即重視共通善。
2、共和精神的核心=共通善
對於共同體主義要加以理解時,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共通善」(common good)加以理解。所謂「共通善」就是:共同體成員一起所追求的,像是共同目標之類的事物。如果具體來說的話,這個共通善是會包括:對於人們的平等、公正有所助益的公共財(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安全保障、治安維持)、制度與習慣、法律、共同的文化、歷史、傳統乃至道德的良心、自由的意識、博愛、正義、善與惡之區別、正與不正的價值觀等(要注意的是:共通善的定義會因為論者不同而有所不同)。
由於共同體有共通善,所以共同體(與國家)才會成立。但是在近代以後的社會,個人是從個人主義的角度被加以掌握,而忘了共通善。特別是liberal ,輕忽了共通善,而認為:個人可以各自去找出自己的「善」,並合理地去追求「善」。
或許很多人經常會搞錯,認為共通善是為了把共同體的統治者與多數派的價值觀強壓給人們的東西,但這其實是錯誤的,所謂共通善是共同體的成員彼此合意、同意之物,而絕對不是被某個人強制、壓迫給共同體的東西。其實共通善的追求正是共和精神的展現。
3、共同體主義所主張的共通善的例子
共同體主義,一般來說,有做如下主張的趨向:
(1)家庭:重視雙親對小孩子的教育,主張要擴充育兒之休假與彈性時間制度等,認為小孩的教育是共同體的共通善。
(2)地方:重視地方共同體的自治,主張以共同體為單位,實施社會安全與經濟活動、年金制度
(3)國家:國家也是一種共同體,因此並不否認國家。但是認為:國家做為共同體,應該重視共通善(例如固有的語言與歷史、文化、制度、法律等等)
換句話說,共同體主義一方面具有《重視社會平等、公正的liberal 的立場》,一邊則傾向於去主張:對於《到目前為止被培育出來的共同體之存在》要加以重視。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