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離岸風電開發商面臨3大挑戰 政府如何接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離岸風電開發商面臨3大挑戰 政府如何接招?

 2019-08-30 10:37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是從無到有,儘管面臨諸多挑戰。示意圖/Jason Blackeye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是從無到有,儘管面臨諸多挑戰。示意圖/Jason Blackeye

政府離岸風電發展正處於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看似一切步上軌道,卻也隱含風險。開發商們近期紛紛對外透露遭遇諸多挑戰,尤其部分國產化項目恐難以達標,還有取得融資的難度可能提高、地方政府經政黨輪替後態度轉變等,都成為離岸風電順利開發的不確定因素,政府該如何逐一化解?

台離岸風電三部曲 示範風場最快9月亮相

政府以先示範、後潛力、再區塊等三階段來發展台灣離岸風電,其中示範風場方面,經濟部長沈榮津已向外界預告,首座離岸風場的20隻風機,最快9月份就會與國人見面,預計年底併聯發電。

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各家開發商也正如火如荼進行,7、8月期間,多家開發商也陸續舉辦記者會,宣布對國內供應鏈業者下單以滿足國產化要求。至於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初步規劃2026年到2030年,每年建置量要有1GW,目前包括歐、美、亞洲都有新的大型開發商表態願意投入,政府最快年底對外公告草案。經濟部長沈榮津說:『我們大概就是希望年底,因為現在我們能源局還在搜集廠商意見,好不好,給我們一點時間。』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看似已漸入佳境,不過,開發商在落實風場建置的過程中,卻也逐漸發現,挑戰是接踵而來,且足以影響風場開發的資格、期程,為如期如質開發帶來變數。

開發商面臨3大挑戰:國產化、政黨輪替、融資

關鍵之一是國產化要求。除了第一階段示範開發外,第二、第三階段政府都要求開發商需肩負國產化任務,且是越晚商轉的風場,國產化程度就要越高,希望藉此帶動台灣本土的風電供應鏈逐漸成熟。

儘管理想性高,但得標的開發商們近期紛紛大吐苦水,強調願意配合政府,唯獨部分項目在實務面上難以完全達標,像是風機零組件的國產化項目至少15、16項,部分項目技術掌握在國外,光是國內的供應鏈難以自主供應,希望政府務實看待。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說:『(英文原音)風機有些零組件是很難找到台灣製造的,雖然有政府政策支持,但有部分鋼鐵架構很難百分百保證可以由台灣建置。』

除了國產化是一大挑戰外,開發商也面臨到地方政府政黨輪替後,態度轉變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取得融資時,因過去已有幾個風場融資案通過,開發商也憂心後續要取得融資的困難度拉高、金額可能有限。海龍風電投資方之一的玉山能源科技執行長陳聰華說:『因為我們這陸陸續續幾個案子下來,需要從國內支持的這些融資額度慢慢會用掉,那對我們比較後面的計畫來講的話,我們可能要再從銀行拿到的融資額度,可能就會相對縮小。』

政府以溝通、協調突破關卡 確保風電開發

針對開發商所面臨的挑戰,政府都有注意,經濟部能源局每個月召開會議要求開發商回報進度,掌握開發時程,就是要協助掃除各種阻礙,尤其國產化方面,不只開發商有意見,國內供應鏈也向能源局反應,開發商將諸多責任加在他們身上。

就政府的立場而言,則是以聆聽各方說法,來做協調,進而找出折衷之道,例如國內能量若真的無法滿足國產化要求,也可以試圖透過合資方式來做解決。經濟部能源局能技組組長陳崇憲說:『有沒有一些合資的方式,業者看到的東西,他的一些價格、品質他也都能滿意,國內業者也能夠有參與機會,也藉由這個過程當中,把這方面的經驗、這方面的技術都能夠學到,我覺得真的是要坐下來有個平台來做溝通。』

至於地方政府態度,能源局強調,地方首長新手上路,要給地方一點時間了解全貌,且中央會跳下來做協調,若地方有足夠的了解,態度就會更開放。而在融資方面,官員認為,先前已有部分民營銀行參與風電融資,會透過成功案例將經驗擴散出去,同時政府也在今年6月帶著公股行庫赴歐實地考察,相信都可慢慢帶動金融機構從事風電融資的意願。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是從無到有,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政府須以務實態度,與民間多加溝通、共同化解難題,才能讓風電政策順利落實。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