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台灣,有大約六十萬名移工,平均每 40 人就有 1 位是東南亞移工,這個數字到現在還持續快速增長中,「比台東的人口還要多」One-Forty的創辦人之一陳凱翔笑著說,他今年28歲,在3年前決定開始透過非營利組織的方式,從移工的角度出發,透過教育、交流和分享,減低台灣社會與東南亞移工的隔閡,進而有機會了解、包容與同理彼此。
陳凱翔今(6)日在「未來思塾-新南向踏上旅程,台灣的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中,分享他開始非營利組織「One-Forty」的經驗,他以一位在台灣工作九年,現在已經回家的印尼移工Leena之故事作為開場,講述Leena因家境不好決定到國外工作,夢想可以幫助家裡買房子,讓弟妹上大學之外,還要回印尼開一間衣服店。
陳凱翔表示,其實很多人可能沒想過,這些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夢想,有求知和創造的企圖,來到台灣的理由各有不同,就像台灣人會出國留學、打工度假或工作,台灣人也會成為「外勞」、「移工」,他希望透過接觸和認識移工,讓台灣社會能夠更包容和同理移工的心聲和處境。
「外勞攻佔台北車站」、「逃逸」、「性騷擾」、「打群架」、「喝酒」,陳凱翔說,隨手用外勞當關鍵字去搜尋新聞,就可以發現大多都是負面的角度,台灣社會和媒體其實對於這群在台灣長期生活工作的東南亞移工還是非常不友善,有很多的偏見甚至是歧視,陳凱翔表示,也許是因為和移工接觸的機會太少,大多都是雇主與員工的關係,因此在缺乏互動了解的前提下,才會產生一些刻板印象。
陳凱翔表示,One-Forty的第一個任務是「移工人生學校」,幾乎每個週日,在北車附近租一個教室上課,最受歡迎的是中文課,吸引許多東南亞移工來報名,另外有基本理財或其他較為軟性的課程,鼓勵移工發揮創意和自信。「東南雅星期天」的活動,則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邀請台灣人和移工一起做菜、出去玩、野餐、逛街等等。
上個月,One-Forty 在台北華山園區舉辦「60萬個旅程,60萬個故事」展覽,並透過和圖文不符的合作「移工生活全圖解」,將他們過去研究調查移工在台灣的處境圖像化,讓更多台灣人理解移工,認識移工,他們舉辦「6分鐘面對面」的實驗活動,邀請上百名台灣民眾和移工沈默互看六分鐘,將語言的隔閡消除,藉此心理實驗的形式,打破彼此的藩籬。
說起One-Forty 的命名由來,陳凱翔說,他們開始成立非營利組織是在2015年,當時台灣平均每 40 人就有 1 位東南亞移工,所以以此為命名,希望從移工角度出發,幫助移工傾聽自己的聲音,經過了長時間的訪談和田野調查,他們發現許多移工其實有教育的需求,希望可以學習各種專業技能,因此One-Forty 從教育和交流的方式切入,盼能讓移工在台灣除了工作之外,也擁有其他豐富不同的生活內容。
陳凱翔也直言,雖然他接觸的移工當中,有不少人都希望回到自己國家後可以開店,但因為在台灣大多負擔家庭照護或是漁工等重度勞力工作,有不少人一個月只有一天休假,甚至一整年只有一天休假,非常辛苦,也沒辦法習得一技之長,導致許多人回國開店後失敗,又只好再回台灣打工賺錢,如此惡性循環。陳凱翔說,之所以選擇用上課、交流和分享,除了讓移工在台灣也能有一個歸屬感,更期待他們能在離開台灣時,也習得一技之長,回到自己的國家能順利展開未來。
陳凱翔表示,他自己開始接觸東南亞移工後,也重新思考「國際觀」和「世界觀」到底是什麼,因為過去大家理解的國際觀幾乎就是歐美國家,但他認為,所謂培養國際觀,就是常識和自己不同年齡層、不同語言、不同社經地位的人成為朋友,這就是認識世界的秘訣和成長的方式,他也希望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應該從移工開始著手,因為每個人只要從身邊的移工開始,試著和他們對話、微笑,這對台灣來說,就是國民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