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回應張武修教授: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回應張武修教授: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

 2021-08-01 10:00
醫師如果能夠同理病人,有時短短幾句話彷彿標靶治療,精準地命中病人心靈深處的受器,就可以讓醫病關係的預後大幅的改善。示意圖/Pexels,Thirdman
醫師如果能夠同理病人,有時短短幾句話彷彿標靶治療,精準地命中病人心靈深處的受器,就可以讓醫病關係的預後大幅的改善。示意圖/Pexels,Thirdman

張武修教授是我景仰的醫界前輩,說來相當湊巧,文章中竟隱隱約約回答了我長年思索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增進醫病關係?」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對張教授而言,在病人面前「我」當然是個權威的醫師,但是在其他情況下「我」同時也是個罹患高血壓與心律不整的病人。

第二個問題:「如何增進醫病關係?」張教授用簡單自我揭露的方式,讓病人明白醫師也會生病,醫師開給我的藥,也是醫師自己在吃的藥,讓病人產生同理與信任。化解文中張教授坦言過去的自己認為「醫師要對抗疾病,要打擊病人身上的疾病,醫師和疾病對立,也似乎和病人對立起來」的困境。

通常在一個獨立個體身上只具有一種身分比較穩定,當一個獨立個體同時具有雙重且對立的身分不可調和時,困惑隨之而生。不過現代社會其實每個人都扮演多重角色、被賦予多重的任務。當醫師也是病人、甚至也是家屬的身分,對老一輩的病人而言或許是個新鮮的概念,對一般醫師而言早已是個存在已久的事實。

善用自身多重身分可隨時轉換的優勢,化解醫病對立的感覺,讓病人覺得張醫師「並不只是坐在對面椅子上看電腦,說著各種專業術語」的醫學專家,而是「張醫師坐到我這邊來,親像多年的好厝邊,用溫和的語氣對我說,他跟我罹患同款慢性病十幾年了,一開始跟我一樣心情有點沮喪,不過他每天吃什麼藥、加上每天運動一萬步,現在控制得非常好!」「因此張醫師開給我他每天吃的藥,也不斷給我鼓勵,讓我覺得我其實並不孤單絕望,而是充滿快樂與希望!」其實就是促進醫病關係很好的示範。

日治時代至終戰後的先生(せんせい)在台灣鄉間就是地方仕紳的形象,專業偉大、無所不知,絕不輕易生病,一生病也通常都被描繪成積勞成疾,像巨人般倒下,相當悲壯!時日今日,台北市醫學中心林立,一條捷運線上就有五、六間醫學中心比鄰,座落其中的教授院長級主治醫師,儘管數量不斷增加,權威仍然不容質疑。

台灣百年來經歷戰亂與瘟疫,不同統治者更迭,從農業社會發展成以工商業與半導體等高科技聞名於世。從2003年爆發的SARS,到這兩年武漢肺炎全球肆虐,再次引起民心動盪。不論社會的變化是如此劇烈,百年來台灣醫師專業「剛強」的形象,竟始終深植人心、歷久不衰。

盤點現代醫師要增進醫病關係,內科系的醫師沒刀沒槍,看似手無寸鐵,其實手邊還有很多零成本的精準武器可以使用,比方張教授跟病人坦言自己也會生病正在吃高血壓的藥;或者當病情快速惡化,診斷仍然不明時等醫療困境,有時硬著頭皮提出各種可能的假設,卻讓病人更加一頭霧水,這時適當地跟病人坦白醫療與自己的侷限,有時反而可以得到病人的諒解等等。醫師如果能夠同理病人,有時短短幾句話彷彿標靶治療,精準地命中病人心靈深處的受器,就可以讓醫病關係的預後大幅的改善。這些都是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讓第一個問題「我是誰」的答案成為第二個問題「如何增進醫病關係」的解方,適時調整醫師的角色,既有充分的專業表現、也適時表現溫暖的心與柔弱的一面,像武林高手過招,太極生兩儀、剛柔並濟、分進合擊,一次解答兩個重要的命題,讓疾病同時幫助醫師和病人一起成長。

附錄老人道德經兩篇:

1.老子道德經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2.老子道德經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