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綿曾在工業製程中被大量使用,被暱稱為「神奇礦石」;然而在1970年代被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勞工、消費者因石綿而罹患疾病的問題不斷浮上檯面。「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19)日於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舉辦《致命粉塵》新書發表會,指出石綿污染已經是亞洲的危機,也點出國家對於此類職業傷害的保障制度嚴重不足,呼籲醫療、政府相關單位及社會大眾正視職業病問題。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表示,過去只看到石綿用途便利,普遍使用了幾十年後,才發現石綿對人體健康的重大危害。石綿危害不同於傳染病,是一種慢性污染。目前石綿疾病罹病者,由於潛伏期漫長,要獲得制度性保護與職業病補償都很困難,也突顯了目前職業傷病補償救濟制度對此類疾病的忽略與排除。如果不建立更周全的制度,未來再面臨類似的問題,大家都可能是受害者。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鄭雅文指出,石綿爭議不只是勞工的職業病、環境污染,還有政治與商業利益。工業發展往往將犧牲勞工的健康視為「必要之惡」,而台灣政府更是長期忽視勞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犧牲。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提出警告,石綿是亞洲的當代問題,許多東南亞國家目前仍在生產、製造與使用石綿,透過貿易,這些含有石綿的建材也可能進入台灣,政府必須嚴格把關。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彭保羅指出:法國認為,雇主讓員工暴露於石綿的危害中,不是普通過失,而是令人憤怒的不當行為,甚至應被視為故意犯罪,是「不可原諒的過失」。依法國為石綿罹病者所設立的補償基金制度,若因石綿導致相關癌症死亡者,可獲得約台幣600多萬元的補償;反觀台灣目前的職業病求償,如RCA訴訟案件,法院僅判決每人約100多萬的補償,顯示台灣社會看待勞工的健康犧牲仍過於廉價。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表示,他在學生時代時,台灣還在製造石綿相關製品。當時這些石綿工廠經常是瀰漫粉塵,勞工直接暴露於石綿之中,所產生的職業病問題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承擔;而石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會危害一般民眾。
新北市勞工局長謝政達表示,新北市過去有不少石綿工廠,可說是石綿危害的重災區。除了去年和台灣職安連線合作拍攝紀錄片,讓一些民眾了解石綿對健康的危害外,同時和工務局合作,在各個拆除工程進行時,發出危害通知,提前做好防護措施。
勞動部職業安全署副組長張國明表示,去年起勞動部開始針對一些高曝露的族群進行宣導,也和衛福部、勞保局、勞研所等相關部會合作,希望能加強曾有石綿曝露者的健康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