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海洋是台灣的唯一生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海洋是台灣的唯一生路!

 2019-04-29 11:12
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台灣稱不上是「海洋國家」,試問蔡政府對於漁權都無法確保,對漁民捕魚的權益和安全都無法維護,又如何奢談海權呢?圖/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台灣稱不上是「海洋國家」,試問蔡政府對於漁權都無法確保,對漁民捕魚的權益和安全都無法維護,又如何奢談海權呢?圖/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在千呼萬喚下行政院終於通過「海洋基本法」草案,並將於一年內提出海洋白皮書,內容洋洋灑灑,相信也參考了國外(特別是日本)的相關法案來制定。只是再好的法案,還是需要靠人、經費去執行,更需要找出具「台灣特色」的海洋發展對策,尤其海洋主管部門的位階,將決定國家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以及海洋發展的成敗。每任的總統在選舉時,都強調要打造優質的海洋國家,卻沒有中心思想,對於工商業甚至農業的關注遠勝過海洋(包含漁業)。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台灣稱不上是「海洋國家」,試問蔡政府對於漁權都無法確保,對漁民捕魚的權益和安全都無法維護,又如何奢談海權呢?

海洋是連結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要紐帶,也是當前全球關切的重點領域,現階段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發展開發海洋資源的高新技術(如海底探測、採礦等)。由於海洋蘊藏豐富的資源(如油氣、稀土、可燃冰、稀有重金屬、生物、醫藥…等),被視為未來數十年解決全球糧食、能源等危機的不可或缺要素,有望成為未來礦產資源爭奪的焦點,更帶起一股藍色(海洋)經濟旋風。而海洋經濟涵蓋範疇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工程製造、海洋油氣、海洋電力、海洋生物醫學、海洋休閒旅遊、海洋服務業、海洋科技業、海洋時尚業、海洋環保等規模更勝於綠色經濟;根據OECD預估從2010年到2030年海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可達到3兆美元,特別是海水養殖、海上風能、魚類加工、船舶修造等將呈現顯著成長,海洋產業也將提供超過4000萬個就業機會(全球參與漁業整個供應鏈人數達2億人),成為全球新經濟引擎。身為海洋大國但還不是海洋經濟強國的中國大陸,除了「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外,也積極推動海洋經濟,目前中國大陸的海洋經濟產值已經高達8.34兆人民幣,占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3%,其中海洋第一產業(漁業)產值3,640億元,第二產業(製造業)產值3兆858億元,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4兆8,916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為4.4%、37%和58.6%,涉海就業人員3,684萬人,並順勢喊出建立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大戰略(實踐萬海歸宗)。

建立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大戰略

諷刺的是,台灣領導人都說海洋對台灣未來很重要,也感性的說出海洋寫在台灣人的DNA裡,卻連最基本的有關海洋經濟統計資料,不僅老舊且缺乏完整性,也無專責機構,不知政府要如何制定海洋大政(包括海洋白皮書)?帶領台灣人迎向藍天蔚海?

台灣四面環海,又位居西太平洋的要衝,擁有發展藍色經濟的先天優勢,卻坐擁金山不自知,即便無法成為海上霸權國家,卻仍可以找到出路。過去台灣在海洋漁業、船舶建造、航運方面曾有相當傑出表現,惜未能與時俱進已逐漸被超越(如高雄港吞吐量從世界第三下滑到第十五名,漁業也退居到全球第20名),其他海洋經濟如海上遊憩、離岸風力發電、新能源開發、海洋時尚、海洋高端科技、海洋環保等領域,均相對落後;台灣海洋發展失去方向,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國家領導人還是停留在傳統的陸權思維不懂海洋,對海洋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知,在人才培育、經費挹注、政策推動、科研強化、海洋探勘上明顯不如其他產業。在這樣的前提下,根本無法找到台灣在未來海洋競逐上的利基,想要建立優質的海洋國家,恐怕也只能留在台灣人的夢裡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