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獨立運動的出現
長期以來,台灣獨立運動被與西藏獨立運動、東土耳其斯坦獨立運動相提併論。而若干中國統一論者會以西藏、新疆本非漢文化圈,而主張不能將三者相提並論,並以此為理由,主張台灣沒有獨立的理由。但是從現實的發展來看,在香港產生獨立運動以後,台獨運動者會產生《有了新朋友的感覺》,因為有一個相類似的漢字文化地區也想要脫離中國文化圈,而開始展開對中國政權的抵抗。而今天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紐約產生了所謂的上海獨立運動,因為這是從具有類似文化的土壤當中所產生的另一個脫離中國的運動,而且這個運動是有很清楚的主張的,而且非常先進的。根據八月十三日的報載,主張上海從中國獨立的「上海民族黨」,七月十八日已在紐約註冊成立,這個黨的宗旨是「反專制、反大一統」、「滬人治滬」和「脫華歸歐、全盤西化」。
根據報紙的報導,上海民族黨負責人是自稱上海外科醫師,並持有紐約州針灸師執照的何岸泉,而筆名為「變態辣椒」的中國異議漫畫家王立銘,也是該黨的黨員。他推文寫道,創建該黨旨在徹底顛覆中國乃大一統國家的虛偽概念。第一步是反共,並消滅中共生存的土壤;不僅要與中共為敵,還會成為所有自認為中國人的敵人,包括民運人士,並爭取更多中國人拋棄中國這層殼。
這個運動跟台灣獨立運動的最大不同是:台獨人士很討厭中國共產黨,但不會與中國人為敵。顯然地,台灣脫離中國人已百年以上,已形成把中國視為外國的思考,但上海獨立運動顯然是處在中國的內部,要從中國的內部脫離,所以必須要脫離中國這個殼。
其實,在中國最清楚主張將中國分解,而要使各省成為真正獨立國家的是毛澤東,這是非常矛盾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來回顧這一段歷史。
二、聯省自治論與聯省自治運動
毛澤東的理論是在所謂的聯省自治運動當中產生的。在1920年代,中國人對於軍閥混戰之絕望越來越深。當時北京政府與廣東政府雖然都主張以武力統一,但實質上是中國並沒有統一的任何希望,只有軍閥更加推動彼此的權力鬥爭。儘管大家都揭舉天下統一的大旗,但軍閥卻是越來越加深彼此的混戰,而中國也越加深其分裂,天下也越解體,其結果是中國將更成為列強的釣餌,而將更飽嚐亡國之苦。當時,要如何回避這個危機呢?
在這種背景之下,當時中國所出現的就是所謂「聯省自治論」的見解,這個見解就是:先捨棄傳統統一的思想,把中國改編成以「各省獨立的地方分權」為基礎的聯邦制,也就是要追求以「建立聯邦制的統一國家」為目標。當時在聯省自治論之下,主張由各省制定獨自的省憲法,再由省民透過選舉來選出省長,而這個具體的運動就是聯省自治運動。
這個運動雖然是由各省制定省憲法,但並不是以暴力的方式來宣言自治,而是在形式上採取省議會與省民選舉的民主、合法的程序,以確保自治的正當性,這與當時追求民主政治體制的世界潮流是互相一致的,而這是聯省自治具有魅力的地方。
當時,指導聯省自治運動的李劍農就說:北方爆發皖直戰爭,南方粵軍(陳炯明)回到廣州,兩邊都失掉統一的中樞勢力,由此就進入了軍閥的混戰時期。……所謂聯省自治運動是得時而興隆。因為,一般人士都認為南北皆無統一全國的力量,並抱持著「如果採用聯邦制,則可以脫離軍閥割據的混沌狀況而到達統一」的希望。
當時強力主張聯省自治的人物有胡適、梁啟超、章炳麟。但是把聯省自治的理論推到中國分解論的就是毛澤東,而毛的理論是與湖南的獨立運動有關的。
三、譚延闓與趙恆惕的湖南自治運動與陳炯明的自治運動
具體的聯省自治運動是譚延闓在1920年7月22日所發布的湖南獨立自治宣言時開始的。譚延闓本來是湖南出身的湖南都督,後來他的地位被加以剝奪,湖南就被北京派來的張敬堯所統治。後來,譚延闓以湖南軍總司令的身分回到湖南,把張敬堯趕走,宣布湖南獨立。後來,他被趙恆惕剝奪其地位,但是趙恆惕還是持續趕著去擬定湖南省憲法。
趙恆惕在1922年1月1日公布「湖南省憲法」。在公布「湖南省憲法」之前,他在1921年12月時,舉行全省投票,贊成者1815萬8875票,反對的有57萬5230票。換句話說,趙恆惕是採用公民投票來制定省憲法。這個憲法當然沒有得到當時的中央政府的認可,但是這個憲法的公布是透過公民投票,以民意為基礎來制定憲法,這是在當時的軍閥政治當中所無法看到的先進性。
湖南省憲法規定「湖南省為中華民國的自治省」,並規定「省自治權屬於省民全體。」該憲法並從主權在民的觀念,規定了20條與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有關的條文,其中最有特徵的部分是省長與省議會議員由全省公民透過直接選舉選出。省議會的省議員是以縣為單位來進行選舉,跟著再進行省長選舉。在第一次選舉的時候,因為準備的不夠,就由縣議會的議員來選舉,結果,趙恆惕獲得1518票,譚延闓獲得885票,趙恆惕就擔任正式的省長。
當時,除了湖南之外,浙江省與廣東省的聯省自治運動是很有名的。
陳炯明在1920年11月宣布廣東自治,同時批判全國的統一。陳炯明的地方自治論的特徵是以縣為單位,由人民選出縣長(不過,實際上是透過選舉選出三位候補,最後再由省長陳炯明從三位當中任命其中一名為縣長),這可以說是由下而上的民主。1920年12月,陳炯明發表廣東憲法草案,這個草案與湖南省憲法不同,省長並不是透過直接選舉選出,而是由縣議會的議員與特別市的議員選出。
四、毛澤東的中國分解論
毛澤東在聯省自治開始高昂的1920年秋天,倡導湖南獨立論,他的獨立論之特徵是以民眾為基礎的獨立運動,而不是由軍閥自上而下所推動的自治運動。毛澤東強調:湖南自治運動應該是由「民」而起的運動,他斷言:如果由軍閥與政客來推動的話,這個運動不會持久。他說:長達九年的假共和大戰之經驗,不得不使人們覺醒,人們會注意到全國的全面性建設在某個期間是完全沒有希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斷然地不要去想做全面性的建設,而是要斷然地分裂,去謀求各省的各個建設,實行各省的人民自決主義。由於有22個行省,3個特區、2個藩地,合計27個地方,所以分成27國是最好的。毛澤東主張:把中國分解成27個共和國,而由湖南人在湖南的土地上建設「湖南共和國」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在毛澤東的看法裡,並沒有由獨立共和國結成聯邦的想法,他的主張其實是超越聯省自治論的中國分解論。
五、在中國,民主與國家分離是必要的
在西力東漸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嘗試著如何建立以民為主、由下而上的政治體制,但是像孫中山、毛澤東等到了後來,都變成是追求國家解放而不是追求個人解放的革命人物。從鴉片戰爭以後的百年史發展所創造出來的是:一個比起過去的王朝更集中權力來管理、統治人民的共產黨政權。中國人要能夠成為真正民主的主人如果是以統一為前提的話,那麼這個嘗試已證明是失敗的。
從上海民族黨的主張來看,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要解決中國大一統的夢魘,就是要從文化上脫華入歐,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是要先脫離中國這個殼,才有可能使個人自由的土壤形成,中國這麼多年的嘗試告訴我們的是:中國要有民主、自由、人權,那麼李登輝前總統所講的七國論的基礎——中國分離論將是新的運動方向,這並不是為了使中國衰敗而提出的分離論,而是要解消極權的怪獸=國家所必要的手段。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