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中正紀念堂轉型 應清除威權象徵、考慮受害者觀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中正紀念堂轉型 應清除威權象徵、考慮受害者觀感

 2017-12-29 22:43
「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計畫」的第4場願景工作坊今天舉行,參與者紛紛針對空間要如何改造、圍牆和堂體本身是否要拆除表達意見。圖/取自文化部直播
「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計畫」的第4場願景工作坊今天舉行,參與者紛紛針對空間要如何改造、圍牆和堂體本身是否要拆除表達意見。圖/取自文化部直播

由文化部和民間團體沃草共同主辦的「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計畫」的第4場願景工作坊,今(29)日下午展開,今天的參與者皆為專業領域工作者包括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學者、國會工作者等,從藝文、空間和政治三個面向進行討論,經過一整個下午的討論後,參與者皆認同中正紀念堂轉型應清除威權象徵,並考慮受害者觀感,改造後的空間應該從實用角度出發,加強親近性和公共性外,也方便民眾使用空間。

有參與者表示,中正紀念堂涉及都市計畫議題,他關心台北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而參加,也有人認為對於中正紀念堂的未來,應拋開政治的爭議,要從藝術空間及庶民需求切入,建築相關背景的參與者表示,中正紀念堂的設計雖然有些不良,但從近現代建築研究的立場來看,仍有歷史意義及保留價值,只要把政治的威權象徵去除掉,它確實是文化資產,但希望未來的空間設計能更具開放性,讓各個族群都可親近。

藝術工作者則認為中正紀念堂與國家兩廳院相連,整個園區是台北市很重要的藝文場域,現已有許多室內室外的展演及裝置藝術,期待未來能發展為更明確的藝文集散地,讓民眾可以全家大小一起來欣賞表演及看展覽,甚至吸引許多的國際觀光客來此朝聖,欣賞台灣獨特的藝術展演創作。

有關圍牆未來的規劃,有與會者認為圍牆不一定要拆除,也許可以改成簷廊,因為除了可遮雨,也有可在那裡自由跳舞、練習樂器等,讓空間更親民,另也有參與者主張,圍牆對於城市景觀和民眾進入都是阻礙,像是德國柏林圍牆也是拆除,將空間還給民眾,讓威權制度及統治者離開歷史的舞台。

經過一個下午的激烈討論,幾個小組分組提出各組的結論共識,有小組認為應該從去除威權的面向切入,讓「中正紀念堂」更名,空間的使用野要考量各種屬性的使用者需求,提高可親性、公共性和便利性,依照功能需求來引導硬體配合改變,但也要顧及文資法的規範及後續效應,而多數參與者也都強調史料完整保存及活化推廣的重要性,並認為轉型時的各項措施要考慮受害者的觀感。

會後文化部表示,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目前分為審議式民主討論與修法公聽會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審議式民主討論模式,包含擴大舉辦7埸願景工作坊與公民會議,希望促進公民之間的多元對話及深度討論,使社會大眾在釐清真相的同時,亦透過持續對話讓不同歷史記憶的民眾更加相互理解彼此,找到面對共同未來的價值基礎。第二階段則聚焦中正紀念堂組織法的修法草案舉辦公聽會,將開放擴大社會參與,文化部表示,期望透過兩階段的討論模式,從相互理解、多元對話,逐步聚焦未來願景,並形成修法草案,草案屆時將由文化部提送行政院將成立的促轉會審查決定。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