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影音】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補記4)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影音】走過驚濤駭浪的年代—陳永興七十省思(補記4)

 2020-06-13 09:33
左起:林誠一、彭明敏、李登輝、陳永興。圖/陳永興提供
左起:林誠一、彭明敏、李登輝、陳永興。圖/陳永興提供

擔任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接民選,這是台灣人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人民自己選出代表台灣的總統,在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有其重大歷史意義!當時最被矚目的兩位候選人,當然是由執政的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李登輝和在野挑戰的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彭明敏。這兩位候選人年齡相近,有相同的成長背景,都是日治時代就受到良好教育、學有所成的優秀學者;但兩人的政治歷練卻截然不同,值得加以比較和省思,我有幸在人生過程中和兩位令台灣人敬重的前輩都有接觸的機會,更能獲得他們的器重參與他們所設立的基金會一起打拼過,值得留下一些紀錄給年輕人參考。

眾所皆知,彭明敏教授是戰後從日本東大返台的青年才俊,他在國民黨獨裁統治時代竟能出任台大政治系主任,當選為十大傑出青年,還被委予中華民國聯合國代表團顧問的職務,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但令人驚訝的,彭明敏教授竟與學生魏廷朝、謝聰敏共同於1964年發表「台灣人自救宣言」,呼籲國民黨政府放棄反攻大陸的不切實際想法,以台灣名義留在聯合國,並徹底實施民主憲政、軍隊國家化、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參政權,進行政治、司法、教育、文化改革……,這種挑戰獨裁統治的舉動得罪當道,被捕下獄後於國際壓力下軟禁期間,竟能易容逃亡海外,真的是國民黨權威統治時代的傳奇人物,也可說是代表台灣人民挑戰蔣家神話的象徵!所以在李登輝主政後解除海外黑名單,開放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接民選後,彭明敏教授終能返台,而在台灣人民期盼之下,代表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總統民選,真的是台灣民主發展史的一大傳奇!

當彭明敏教授返台之後,許多對他有所期待的朋友,就鼓勵他要準備參選台灣人的總統,但當時李登輝總統已是國民黨主席也是在位總統,手上當然資源豐富,而民進黨主席是許信良先生,當然也有意願出馬挑戰第一次的總統大選,而彭教授逃亡多年,在台灣也尚未參加民進黨沒有組織的奧援,確實是有相當的困難度!幸好,當時彭教授的三位學生,林誠一董事長、林敏生律師、鄭義和董事長每個人很慷慨的各捐了一千萬,用三千萬成立了「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讓彭教授有了落腳的辦公室,並展開總統大選的準備工作。

我很有幸,彭教授竟要我擔任基金會的執行長,等於是要負責基金會的實際運作,最後幸而不負所託,我們能在民進黨的初選過程歷經千辛萬苦贏得提名,彭教授能代表在野黨出馬與李登輝在電視上展開總統大選的辯論,這真是撼動人心的台灣歷史鏡頭。當然我們知道雙方的資源差別太大,而且李登輝總統的民主改革也確實獲得不少台灣人肯定,所以大選結果仍是由李登輝當選,但我和彭明敏教授這段患難之交和忘年之交的經歷,是終生難忘的台灣民主之戰,值得我永遠珍惜!


2017年參與彭明敏教授《寫給台灣的備忘錄》新書發表會。圖/擷自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臉書

建議成立 李登輝紀念圖書館

李登輝總統被稱為「台灣民主先生」,確實也是台灣民主發展的奇蹟!在國民黨戒嚴威權統治時代,他以農經學者的身分歷經農復會、台大到擔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副總統的從政過程中,謹守分際踏實地完成各階段任務,獲得蔣經國信任而重用之後,還得通過國民黨內嚴酷的政治鬥爭才能脫穎而出。掌握實際政治權力之後,他大刀闊斧推行民主改革,廢止動員勘亂,解除黑名單,完成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廢除國民大會,接見二二八受難家屬,興建二二八紀念碑,開放教科書推動本土教育,讓軍隊國家化、和平轉移政權促成政黨輪替,這些貢獻全體國人皆知。


李前總統於2011.4.30終止動員勘亂20周年紀念研討會中致詞。圖/擷自李登輝基金會網站

我很有幸獲其知遇,在二二八平反運動上相互呼應,又曾被他提名為最年輕的國是會議籌備委員及監察委員候選人。但真正與他近距離相處互相共事的,是他邀請我擔任「群策會」,後改名為「李登輝基金會」擔任董事職務。每次開會能和他面對面討論事情,也有機會參與其基金會許多活動,對他的博學多聞及文化素養深感嘆服,台灣有史以來的總統應無人比他更愛讀書,他的哲學思考及宗教信仰也是其他政治領導人身上少見的!現在李登輝總統年歲已大,較少有機會能和人見面了。我深感遺憾的是在基金會中,我曾極力主張應成立「李登輝紀念圖書館」,因為看美國歷任總統都有紀念圖書館,內容豐富極具歷史教育價值,台灣迄今尚無,真的很可惜!

我認為如果台灣能有總統紀念圖書館,最值得第一個成立的就是「李登輝紀念圖書館」,以李總統收藏之豐富及對台灣之貢獻,他的紀念圖書館一定最具歷史價值!

相關影音: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