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不該用line討論公共事務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不該用line討論公共事務

 2018-06-24 11:23
為什麼他們在line上討論那麼久,那麼廣泛了,還是對問題關鍵不甚了解呢?因為在line的討論,遠不如email或在報刊雜誌上為文,得好好想過。(line對話框翻攝圖,取自line@生活圈)
為什麼他們在line上討論那麼久,那麼廣泛了,還是對問題關鍵不甚了解呢?因為在line的討論,遠不如email或在報刊雜誌上為文,得好好想過。(line對話框翻攝圖,取自line@生活圈)

台灣這幾年,很喜歡用line當作是公共論述的平台。我想這很不適合,因為如此公私範疇區分混亂,又沒有真正有深度有力量的討論。

line討論侵奪大家休息時間。如以學校場域為例。學校校長和主任,為了表示公誠勤樸的樣子,幾乎都是隨看隨回。那他們何時休息呢?何時有大段時間好好思考呢?連帶的,班級導師也隨看隨回家長。不回的,可能就視為不用心,不夠努力,在積極處理學生問題不夠認真。可是,現在契約平等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容侵犯的私領域,不應該有那種隨Call隨到的血汗工作存在的。

再者其實在line上,河馬效應非常明顯,沒有真正討論,只會出現薪水最高的掌權者的回音,或附和之聲。如3年前反黑箱課綱期間,我知道,教育部的校長群組,討論此事很熱烈。其中有些集中在小弟身上。可是成效如何呢?等到談判時,只見吳思華一個人很辛苦的唱獨角戲。其他幕僚要不是近乎路人,就是提油救火。當下,我還有點同情,吳只能有豬隊友的窘境。

為什麼他們在line上討論那麼久,那麼廣泛了,還是對問題關鍵不甚了解呢?因為在line的討論,遠不如email或在報刊雜誌上為文,得好好想過。line就像買菜,喊來喊去,卻沒甚麼機會深入考掘。喊完後,看風勢不對,其實也不會為自己發言負責。Line群組上的人,往往只是用河馬的眼光看問題,以自己所揣摩的河馬語音說話。

Line上的公共討論,就不會出現蘇格拉底所說的公民辯論:好好透過公共論述來制定國家戰略、道德準則;透過論述來明辨是非,讓理性和智慧的光輝得以閃耀。

Line群組上看起來很多人,實際上,只有掌權者的回音,看不到隨機呈現的民意,也無法呈現深度的公共論述。這種表面看起來民主,實際上還是讓河馬擁有無邊的權力,也因此權力迷失在孤獨裡,失去了方向。

簡言之,台灣公共論述line化,某種程度上,也象徵政治論述能力弱化,公私範疇區分混亂的情況。省了吧!不要再用line討論公共事務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