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對義大利的「同理心」到「有效利他主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對義大利的「同理心」到「有效利他主義」

 2020-04-10 09:29
義大利神父呂若瑟為故鄉向外界求援的訊息,短短幾天湧進滿滿愛心捐款。接下來可以透過民間口罩捐贈,讓國際社會明白台灣人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自然更加不會相信譚德塞謊稱台灣人罵他黑鬼一事。圖/取自羅東聖母醫院官網
義大利神父呂若瑟為故鄉向外界求援的訊息,短短幾天湧進滿滿愛心捐款。接下來可以透過民間口罩捐贈,讓國際社會明白台灣人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自然更加不會相信譚德塞謊稱台灣人罵他黑鬼一事。圖/取自羅東聖母醫院官網

愛心滿滿的台灣

上週在社群網站和報紙一再看到義大利神父呂若瑟為故鄉向外界求援的訊息。筆者當下判斷,根據台灣人的愛心程度,神父的募款一定可以達標。果不出其然,6天湧1.2億善款,神父還緊急喊卡,並說:「捐款真的太多了!這真是一個好國好民的好地方;這就是我一生都想留在這裡的原因!」神父喊卡後還再繼續湧進數千萬的捐款。

台灣人再一次展現無比的愛心,也得到真摯的感謝。台灣人這麼有愛心,是因為台灣人一向很有「同理心」(empathy),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當大家看到為台灣付出超過半世紀的呂若瑟神父落淚時,自然很不忍心,很希望能夠幫忙。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上週看到新聞時,就預測募款一定會圓滿成功。

台灣人能夠有這麼善良的同理心,總比世界上有人沒有同理心、冷漠對待需要幫助的人,甚至趁機發災難財,好上太多了。但是,筆者在感動之餘,也思索著:道德僅止於同理心嗎?筆者聯想到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的立論。他提出,雖然同理心經常催生善行,但他推薦的不是同理心,而是「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同理心」和「有效利他主義」究竟有何不同?

「同理心」有正反兩面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Paul Bloom 在《失控的同理心》(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一書中,將「同理心」定義成「感受你認為別人的感受」,這是一種「情緒同理」。許多西方哲學家甚至政治家都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像是英國啟蒙思想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就曾說過:「將自己代入他的處境…稍微讓自己成為那個人,理解對方的感受,體會對方的感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說過:「很多人跟我們不一樣,要試著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譬如挨餓的孩子、被資遣的煉鋼廠工人、因為風災水災流離失所的家庭。至要能這麼思考,練習擴展自己關注的範圍,同理他人承受的苦難,別計較是親近的友人還是遠方的陌生面孔,屆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很難不採取行動,很難不伸出援手。」

雖然同理心看似十分正面,但是也有心理學家指出,同理心有其侷限,因為同理心有選擇性。更明確來說,世界苦難何其之多,但一般而言人們只同理特定事件,為何如此?因為一個人要在同一時間同理兩個人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同理心是一個光束狹窄的聚光燈,讓我們只注意到我們注意的人,而將其他也在受苦的人排除到不受注意的昏暗中。也因此,當媒體大幅報導特定事件、凸顯特定受害者的具體形象時,就會造成「可辨識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於是焉,所有的關心,以及不可避免地,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特定人。這就會產生資源排擠效應,因為其他沒有上媒體、但需要被幫助的人會因而得不到幫助,進而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Paul Bloom舉一個極端的心理學實驗為例,說明同理心可能會帶來的負面效果。首先,心理學實驗的受試者先聆聽一個年僅十歲、勇敢聰明的小女孩描述自己的癌末病症,積極表達她想受到某基金會的援助。不只一個孩子正排隊等待接受援助,而受試者可以決定是否幫這個小女孩調整等待的序位。被操弄成高同理心的受試者,有高達四分之三決定要調整這位小女孩在基金會的排序,但是被操弄成低同理心的受試者只有三分之一願意犧牲其他排隊者的權益,將小女孩的順位往前移動。實驗結果顯示,高同理心者藉由更動排序讓小女孩得到援助,但是這對其他排隊者並不公平。此實驗說明了同理心有時會因為聚焦效應,造成資源分配問題,進而造成不公平的結果。

「有效利他主義」

職是之故,Paul Bloom主張,人不應該止於同理心,而是要進一步進展到「有效利他主義」。有效利他主義者相信人人平等,不應做國族區別,並透過理性思考,為眾人謀求福祉。Paul Bloom強調,他並不是呼籲大家別再基於同理心付出,而是希望每個人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不要只聚焦特定人,還要顧及其他也正在受苦的人。同時冷靜思考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換言之,Paul Bloom 希望能透過「有效利他主義」,矯正同理心可能伴隨的狹窄聚焦、資源分配不公的情形。

在分辨同理心和有效利他主義之異同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滿懷愛心的台灣人究竟要怎麼面對這場世界級的疫情災難呢?其實,看每天新聞報導歐美嚴重疫情,很多有愛心的台灣人想幫忙卻幫不上忙,心裡不免感到苦悶。因為這次疫情不是捐錢就可以幫得上忙,各國缺的是醫療物資不是錢。而且災情影響全球,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捐給誰。此時,義大利神父含淚站出來,台灣人苦無出口的愛心突然有了一個明確的對象,於是善款自四面八方蜂擁而至。這一億多元的善款不只代表對義大利的關心,其實還反映了台灣人民過去一段時間對所有重災國家想幫卻幫不上忙的無力感。

但是,當台灣人的愛心只找到這一個出口時,就會造成和同理心相仿的可能副作用。我們聚焦義大利,那其他國家呢?畢竟,並不是只有義大利神父幫過台灣。舉例來說,五年前,荷蘭捐贈台灣八仙塵爆受害者皮膚。為什麼台灣民間只捐錢給義大利,不捐給荷蘭?這就會造成看似不公平的現象。

當然,也有台灣人提出符合「有效利他主義」的行動方案,那就是效法政府捐口罩之舉,民間也一起來捐口罩。民間捐口罩,能同時提供給多個國家(不限於義大利),免除「可辨識受害者效應」。而且,此方案可以進一步達到資源分配平均的目標,並符合公平公正的理念。

此提議在網路發酵後,4/3蘋果日報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發現86%網友挺台灣政府捐口罩,78%願放棄自己1個月的口罩份量援助國際社會。自由時報也於4/7報導,鍾佳濱等數位立法委員站出來,呼籲唐鳳修改口罩預購系統,讓民眾可以捐口罩幫助國際社會。如果政府真能促成,台灣人民就能有一個符合「有效利他主義」的行動方案來發揮愛心。雖然筆者樂觀其成,但是4/5陳時中在記者會直接否定了這個方案。但基於以下數個理由,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要重新思考民間捐口罩一案。

民間捐口罩之必要性

筆者主張政府應該開放民間捐口罩的理由有三。首先,台灣人的愛心需要有出口,但是台灣民間只捐錢給義大利,若其他國家知道,其他國家可能會覺得不公平。如果能讓民間捐口罩給國際社會,將有助平衡這種不公平的觀感。

次之,民間捐口罩,將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雖然現在台灣政府因為防疫出色,又基於人道立場捐贈口罩給國際社會,塑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但是若能讓民間加入捐口罩的行列,世界各國將會進一步認識到,台灣不僅有會防疫、發揮人道精神的政府,還有非常善良的台灣人民。這對台灣形象將會是進一步的提升。

最後,台灣近期在國際社會揚眉吐氣,中共豈會任台灣昂首闊步?筆者知道,中共一定會透過其國際影響力,努力抹黑台灣。果然,昨天(4/9)報紙報導,WHO的譚德塞又開始無中生有醜化台灣了。誰不知道,後面的操盤手是中共?而且,這只是剛開始而已。接下來一定還會有一系列的動作。中共能夠在台灣無所不用其極攻擊台灣本土政黨,就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無所不用其極抹黑台灣形象。針對譚德塞的謊言,台灣外交部站出來澄清,蔡總統也出來說話,但這些都是該做的基本反應而已。政府不應該只是被動說明,而是應該主動出擊,認真思考應該如何進一步提升台灣形象,以增強台灣戰勝中共醜化台灣外宣的免疫力。

在行銷台灣方面,筆者相信,台灣政府自然不會如中共的大外宣,華而不實,謊話連篇。相反的,政府應該要盤點自身確實具有的特色,如實呈現讓國際社會認識台灣。而筆者認為,其中一項,就是台灣人民的善良。透過民間口罩捐贈,將會讓國際社會明白台灣人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如果國際社會真的了解到台灣人民的善良,自然更加不會相信譚德塞謊稱台灣人罵他黑鬼一事。也因此,筆者鄭重呼籲,台灣政府應該要正視民眾捐口罩援外的心聲。陳時中是醫學出身,並非外交專長,他從防疫角度否決的民間捐口罩的可能性。但是,面對中共的狼子野心,筆者認為政府應從外交角度重新考量此案,切莫錯過提升台灣形象這千載難逢的良機。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