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的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會議,有一個議題是頒獎典禮。
這是一次不同凡響的頒獎儀式,表彰的對像是:斯洛維尼亞2019年全國中學生散文比賽得勝者,他們的年齡是16-18歲之間,他們是:逖冷·尤阿燦斯(Tilen Jurcecic)、伊扎·赫里巴爾(Iza Hribar)、拉娜·卡爾蒙裡(Lana Krmelj)、米哈·康帕挺(Miha Kopatin)。
當今社會,是網絡的世界,每個人手不離手機,游弋在網絡世界中,碎片化的信息,網絡遊戲等充斥世人的視覺,而這些中學生是如何面對這個現實世界的,又是如何身處這樣環境卻在文學道路上起步的。廖天琪的採訪就從這些問題切入。
這幾位學生來自於斯洛維尼亞各地的中學,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閱讀,幾乎是每天擠時間安排閱讀文學書籍,而且喜歡傳統地捧書本,自覺抵禦網絡世界的誘惑。學生們也介紹了各自中獎散文作品描寫的現實世界領域,及他們一些獨特的思考。學生們也談了對中國認知與了解,有學生介紹,也知道台灣。
廖天琪與學生詳情的對話,了解他們的經歷與感受,請進入視頻觀看,這段採訪,應該說是我們能粗淺的了解斯洛維尼亞文學中學生的故事。
在詩人故居舉行讀書會
4月4日晚上,由主辦方安排,部分與會者來到烏爾巴村一座被時間磨損的舊屋舍,這是一位斯洛維尼亞享有盛譽的詩人故居,當地有關機構正在重新修復,在這裡舉行一場讀書會。
這是斯洛維尼亞的著名詩人弗蘭策·普列舍仁(France Prešeren),他是誕生在這座農舍。普列舍仁,1800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死於1849年。他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名牧師,但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的是哲學和法律,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首都盧布爾雅那(Ljubljana)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助理,但他始終未成為獨立的律師。
普列舍仁用業餘時間寫詩,他的愛情挫折,及好友詩人的去世,直接促成他創作了最著名的作品《十四行詩集》(Sonetni Venec)。十四行詩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結構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莎士比亞、普希金等也是十四行詩的傑出名家。
普列舍仁的詩《祝酒辭》(Zdravljica)中的第七節,自1991年後,被作為斯洛維尼亞的國歌。他的詩作特點,不是單純的多愁善感,被公認為是斯洛維尼亞詩歌界的領頭人,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普列舍仁在歐洲文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他也是歐洲最優秀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弗蘭策·普列舍仁死於1849年2月8日,這一天被稱為「普列舍仁日」,也被定為斯洛維尼亞的國家文化節。
在這樣的環境裡與當地村民舉行讀書活動,真可謂是有神(文學大師)相助,極有韻味。
廖天琪會長講了劉曉波劉霞夫婦的故事,並用英語誦讀了劉曉波詩《承擔》:
你對我說:
「一切都能承擔」
你頑固地讓眼睛對著太陽
直到失明化為一團火焰
火焰把海水全部化為鹽
親愛的
讓我隔著黑暗對你說
進入墳墓前
別忘了用骨灰給我寫信
別忘了留下陰間的地址
骨碴會劃破信紙
寫不出一個完整的字
碎裂的筆觸刺痛了你
燒灼中的不眠之夜
讓你為自己而驚奇
一塊石頭承擔了天地
以其堅硬猛擊我的後腦
白色的藥片由腦漿製成
毒死我們的愛
再用這中毒的愛
毒死我們自己
斯洛伐克的詩人邁蘭·裡怯特(Milan Richter),誦讀了他的《黑白世界》等幾篇詩作,保加利亞裔德國詩人裡加·特羅加諾維(Llija Trojanow),也誦讀了他的一篇長詩。提問討論時段,當地的文學愛好村民卻對中國特別感興趣,她們疑惑道: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但眼下卻又是一個世界巨大的專制集權國家。
活動結束後,故居管理員請我們在留言本上寫幾句,我們是這樣留言的:「文學先輩,詩歌沒有族裔之分,沒有國界之隔,它屬於整個人類世界,我們也來了… …。獨立中文筆會廖天琪、潘永忠」
從這兩個側面,給了我們深刻的感受,無論世界如何繁花似錦,千變萬化,斯洛維尼亞這片土地,在傳承歐洲傳統文化方面,依然是因地制宜,深入淺出的繼續發揚光大。有文章報導,斯洛維尼亞在原南斯拉夫分離國家中,政治經濟發展尤為出色,排名第一,在整個歐盟體系中也屬上乘之國。這是否說明了一個道理:文化是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和人的自身現代化的基礎。
詩人弗蘭策·普列舍仁畫像。圖/作者提供
故居誦讀會一隅。圖/作者提供
廖天琪與烏爾巴村部分文學愛好村民合影。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