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標舉「謀台灣文化之向上」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台北。1925年,文協於台中召開全島大會,會中決議籌設文化機構;在中部文協成員的努力下,隔年而有台中「中央俱樂部」的籌辦,期待藉此「普及健實之新智識學問,啟發高尚的新生活興味」,其創立趣意書云:
同人等有鑒於時勢之要求,想在臺中市籌辦一俱樂部,內設簡素食堂,靜雅客室,供清潔之茶食冰果等,為往來人士會談安息之所,加以普及良書,便利學徒之趣旨置圖書部,分售國文書籍而外並為不通國文或慣讀中文的朋友便宜計,特為介紹中文書報。置講堂、娛樂室、談話室等,時開各種講習、講演、音樂、演劇、電影等會,藉以增益學識品性,啟發高尚的生活興味,訓練協衷和樂的社交德性,而於花天酒地之外別建崇美健實之文化的歡樂世界。
懷抱崇高文化理想的中央俱樂部成員,於1927年初創立中央書局,地點設在台中市寶町三丁目十五番地(後為台中市中區市府路103號)。其後由於文協左右分裂、經費不足,俱樂部原本規劃的食堂、講堂、旅社並未辦成,只有書局流傳下來。
中央書局的主要發起人與靈魂人物是原籍鹿港的莊垂勝(遂性),創設資金除得到大雅張濬哲、張煥珪兄弟的鼎力相助(兩兄弟以及煥珪子張耀錡為往後七十年間中央書局的主要經營者),也透過募股的方式,匯集林獻堂、葉榮鐘、楊肇嘉、蔡培火、賴和、陳虛谷、李石樵、陳炘、林茂生等當時台灣著名文化人的支持。開幕後中央書局很快就成為中部文人活動的重要據點,尤其是1928年張星建擔任營業部主任以後,就常舉辦西畫講習會,曾邀請廖繼春等著名畫家擔任講師,或為郭雪湖等畫家舉辦個展。另外,張星建也常支持文藝雜誌的出版發行,1932年的《南音》與1934年的《臺灣文藝》就是由他擔任發行人兼編輯。
中央書局的主要發起人與靈魂人物是原籍鹿港的莊垂勝(左2長袍者)與葉榮鐘(右1)。圖/擷自中央書局臉書
1940年代前期,因戰爭的時局變動與日本政府的政治高壓,台灣的文化界漸趨沉寂,中央書局也不例外。1945年戰爭結束,1948年於現址重新開幕。1940年代後期,中央書局曾出版《新知識》與《文化交流》等左翼雜誌,不久遭到查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楊逵等人在中央書局進行「輿情調查」,莊垂勝(時任台中圖書館館長)因被市民推舉主持「時局處理委員會」而遭免職乃至關押。
1949年張星建被棄屍於綠川,對中央書局打擊甚大。
1950年代起中央書局與美國有相當程度的連結,如書局二樓曾經作為美國新聞處的圖書室,當時引進不少原文書與翻譯書,並開放一般民眾使用;1953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來台參加東海大學動工典禮,據說他也到過中央書局參訪並舉辦座談。另外,東海大學成立後,不少該校師生也是中央書局的常客,著名新儒家徐復觀與莊垂勝私交甚篤,而與中部文人常有往來,他的代表作之一《學術與政治之間》就是由中央書局出版。而在這之前不久,中央書局也出版了張深切重要的思想作品《孔子哲學評論》。這些著作的出版,可看出戰後台灣中央書局/莊垂勝省思儒教文化的努力。
然而,往後幾十年間,台灣的書局走向聯盟化,獨立書店的經營更加困難,中央書局在1998年結束營業,曾為舞蹈社、婚紗店,以及安全帽專賣店。2014年租約到期之際,幾位台中地區的文化人士如蘇睿弼、劉克襄等為重建中央書局奔走請命,之後由何壽川先生與張杏如小姐私人買下,捐給由張杏如小姐以私人名義捐助的上善人文基金會,經過數年努力籌畫,而於2019年11月試營運,開啟了中央書局的重生之路。
從日治到戰後數十年間,中央書局在中部地區有著高度的文化價值與深遠的影響,學者廖振富認為中央書局的文化意涵包括「知識與文化傳播的前哨站」、「文化活動與出版業的推手」,以及「具有地標意義的文化空間」等。而今得以重建,期盼20世紀的中央書局能風華再現(Rebirth),更期待重生後的中央書局能創造21世紀新的文化價值(Newbirth),而能「於花天酒地之外別建崇美健實之文化的歡樂世界」,重現台中文化城的風采,並啟動新世紀台灣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
左起:巫永福、吳來興、張星賢、張星建,攝影於臺中中央書局前。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1. 廖振富,〈知識啟蒙,文化深耕:中央書局的歷史回顧〉,收入廖振富,《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台北:玉山社,2020),頁213-223。
2. 方秋停,《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
3. 邱于芳,〈中央書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4. 曾明德,〈臺中九十年的書店:中央書局〉,《臺灣出版與閱讀》,7(2019.09),頁40-46。
5. 李威寰,〈高壓政治下的抵抗精神――中央書局與臺灣儒教文化的出版事業〉,《故事》(2019.11.12),擷取時間:2020.07.29。
6.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玉山社,2017。
7.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作者註:2020年9月6日,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與新文化協會合辦「2020 百年台灣 台中先行:台灣文化的搖籃 文藝復興胎動之地」活動,本文為筆者參與該活動時在中央書局演講的摘要,收錄於該活動之導覽手冊中,今略做修改而成。
※本文轉載自《【2020】百年台灣 台中先行 台灣文化的搖籃:文藝復興胎動之地 導覽手冊》,感謝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同意轉載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