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首屆「生化人奧運會」 他們比的不是誰更快更高、而是誰更能控制身體和設備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首屆「生化人奧運會」 他們比的不是誰更快更高、而是誰更能控制身體和設備

「一個人永遠不會殘疾, 科技才是殘疾的, 科技是有缺陷的」,生化運動會歌頌「人機合作的力量和智慧」

 2016-10-12 14:33
「生化人奧運會」選手使用自己的動力輪椅、手臂、腿或外骼設備,挑戰如何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中雜務的能力,圖中動力腿項目的比賽,選手在石頭沙坑中行走。圖/取自Cybathlon粉絲頁
「生化人奧運會」選手使用自己的動力輪椅、手臂、腿或外骼設備,挑戰如何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中雜務的能力,圖中動力腿項目的比賽,選手在石頭沙坑中行走。圖/取自Cybathlon粉絲頁

每個人超越自我的定義不同,對「閃電」波爾特(Usain Bolt)來說,可能是挑戰19秒內跑200公尺,南非「刀鋒戰士」奧斯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則是想穿著刀鞋、站上一般奧運會場上盡情跑一回。

但對於許多重度障礙、半身或全身癱瘓者,他們想完成的目標,是可以自己開門、自己倒水、自己處理生活一切雜務。而這個難度,或許不輸給上述兩人。

瑞士蘇黎士舉行的第一屆「生化人奧運會」(Cybathlon)、也被稱為「仿生學奧林匹克運動會」(bionic Olympics),只要證明與促進一件事:人體不應有障礙、是科技還不夠完美!

人機合一 選手與工程團隊合力進行 

這是一項幾乎介於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與醫學獎、科技獎的競賽,上場的運動選手被稱為「領航員」(pilot),真正較勁的是他們身旁的技術人員、工程師與開發者。今年共有來自66組團隊、300位科學家、工程師、技術支援員工及身障領航員與會,瑞士和冰島分別奪下3面獎牌,是最大贏家。

比賽以六個競速項目為主,分別為自行車、下肢、輪椅、外骨骼及手臂假體,以及為全身癱瘓選手打造的腦機接口(BCI)競賽。選手使用自己的動力輪椅、手臂、腿或外骼設備,要挑戰的是,如何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中雜務的能力,像動力型腿的比賽項目,包括爬樓梯、徒步穿越布滿石頭的坑地;在動力手臂的障礙賽中,則要完成麵包切片、擰開罐子等任務。

最特別的一項是腦機接口(BCI)競賽,選手穿戴著電極帽設備,現場大螢幕上放映著他們大腦中出現的內容。選手要利用大腦活動特定的模式,引導螢幕上的標誌通過障礙物,標誌會由電極帽轉換成加速、躍過障礙或者翻滾過雷射等命令。而這項技術的意義在於,未來可能設計幫助身障人士靠腦部操控輪椅、游標。

「它不是比誰跳得更高、力氣更大或者速度快,而是比誰能更好地控制身體和設備。」生化人奧運會創辦者、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健康科技系主任羅伯特·雷納(Robert Riener)說,生化運動會想歌頌的是「人機合作的力量和智慧」。

目的在協助身障人士輔具系統發展

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頌揚運動員的表現並爭取平等不同,生化人奧運項競賽目的在替致力協助身障者克服日常生活障礙的科技研發人員創造競爭舞台,促進身障人士輔助系統的發展和科學技術交流、提高對身障人士輔助科技公共意識、幫助身障人士選手利用科技的幫助完成比賽。

仿生學(bionics)一詞大約在1950年代末期提出,其是一種生物學與設計之間互動的研究,藉由生物機械仿生學和再生學,修復大腦和身體的缺損;而由仿生學出發的設計,障礙者的輔具也不是外部的媒介、甚至可成為擬真的身體一部分。




圖/摘自Cybathlon官方粉絲頁

仿生科技 幫助波士頓爆炸截肢舞者重新起舞 

2014年受邀到TED發表《創新仿生學,讓我們重新奔跑、攀爬、起舞》演說的麻省理工學院( MIT )機械所主任修‧赫(Hugh Herr), 17 歲時一次攀岩意外,雙腿結凍壞死而截肢。但他認為,「一個人永遠不會殘疾, 科技才是殘疾的, 科技是有缺陷的。」這個強大的念頭召喚他致力改善科技,率領MIT媒體實驗室生物機械組團隊,建立新一代仿生肢與機器義肢。

他自己的仿生肢是裝置在體內,測量他的生物特性與功學運算出的數據,在人造皮膚裡植入感應和智能材料,且佈滿測量肌肉電脈衝的電極,讓他的仿生肢像肉與骨那樣靈活,他得以重回最喜的山林攀岩,甚至比過去更靈活。他們用這項技術協助了上千名在戰爭中受傷導致殘疾的退伍軍;而曾在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炸彈襲擊中失去左腿標準舞者雅芝‧哈斯戴維(Adrianne Haslet-Davis),不可思議的,在穿戴上仿生肢後,又能夠開始跳舞,是當次修‧赫演說中壓軸出場的實證者,也讓該場演說被列為當年度最受歡迎、且可改變人生的一場演說。

這便是生化人奧運會追求的「金牌」---以科技幫助那些人找回原本的人生。

2016「生化人奧運會」(Cybathlon)官方宣傳影片
 

波士頓爆炸案截肢舞者雅芝‧哈斯戴維重新起舞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