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社群媒體是在增進人類福祉,還是在摧毀社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社群媒體是在增進人類福祉,還是在摧毀社會?

 2018-03-11 17:05
「我們的社會正受到科技綁架!」  這是一群美國高科技公司前主管發出的警告,不久前他們展開了一項名為「科技真相」(Truth about Tech)的運動,參與者包括蘋果的福克斯(Lynn Fox)、臉書的莫林(Dave Morin)以及幫臉書創造「Like」鍵的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由於社群媒體對社會產生的衝擊,讓這些科技先驅者深表憂慮,他們的呼籲,引起廣泛的關注。(圖/創用CC授權)
「我們的社會正受到科技綁架!」 這是一群美國高科技公司前主管發出的警告,不久前他們展開了一項名為「科技真相」(Truth about Tech)的運動,參與者包括蘋果的福克斯(Lynn Fox)、臉書的莫林(Dave Morin)以及幫臉書創造「Like」鍵的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由於社群媒體對社會產生的衝擊,讓這些科技先驅者深表憂慮,他們的呼籲,引起廣泛的關注。(圖/創用CC授權)

「我們的社會正受到科技綁架!」

這是一群美國高科技公司前主管發出的警告,不久前他們展開了一項名為「科技真相」(Truth about Tech)的運動,參與者包括蘋果的福克斯(Lynn Fox)、臉書的莫林(Dave Morin)以及幫臉書創造「Like」鍵的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由於社群媒體對社會產生的衝擊,讓這些科技先驅者深表憂慮,他們的呼籲,引起廣泛的關注。

羅森斯坦非但挺身而出,而且表明,他已捨棄自己手機上所有的APPs,因為他對自己會不會上癮並無把握。他跟其他參與活動的人士一致指出,當今社會被科技綁架是一大問題,而科技巨人卻以此獲大利,如:YouTube、Facebook、SanpChat、Twitter,其產品設計旨在勾引我們上癮,分散我們的專注力,而「我們卻無法期待他們去做改變,因為這違反了他們的生意模式。」

這些科技菁英對社群媒體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憂心忡忡,因而本著人本科技的理念,藉此「科技真相」運動,喚醒美國55,000所公立學校的師生以及家長,注意社群媒體的負作用。同時他們也呼籲蘋果、三星、微軟重新設計其裝置,解決青少年「上癮」的問題。

「參與臉書的事業,讓我有很大的罪惡感!」

這是查馬思.帕利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發自內心的懺悔,這位斯里蘭卡裔2007年加入臉書經營團隊,後來退出的創投人士,去年11月痛批臉書對社會產生不良的效應,「我們已創造了撕裂社會結構的工具,此時此際人們需要努力去擺脫這些工具,我們所創造的短期多巴胺驅動的反饋回路(dopamine-driven feedback loops)正在破壞社會的運作方式......沒有公民論述,沒有合作,沒有真實的信息,沒有真理,這不單是美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正在腐蝕人們彼此之間行為的核心基礎。」

臉書創辦人之一的西恩.帕克(Sean Parker)也指責臉書建構了一些操縱人們思維過程的應用程式,利用人的心理弱點,引君入甕,一網打盡。帕克說,人們剛開始總是告訴他,他們重視現實生活的互動,不會沉迷於社群媒體,最後都成了臉書的俘虜。帕克坦言,對社交媒體,他是「良心的反對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臉書確實改變了人與社會以及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對兒童的腦袋,會產生什麼樣料想不到的後果?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扎克柏締造了一個社群媒體帝國,社群媒體對社會產生的衝擊,讓有識之士感到憂心,未來臉書的走向,舉世矚目。 (翻攝自扎克柏臉書)


如上圖所示,沉迷於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比例相當高,這不是美國的獨特現象,由於少不更事,不懂得保護自己,青少年常把個資與活動公佈在網站上。(圖:www.dogtrax.edublogs.org,獨傲村夫提供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副校長布雷迪(Hugh Brady)最近告訴《衛報》,年輕人上網時,總是想呈現「完美」的形象,鬱鬱不樂,也要裝作很快樂,給自己製造壓力,社群媒體已造成年輕人心理不健康的危機,這是全球性的問題!

據統計,直至去年為止,全球有24億6千萬人使用社群媒體,2021年將增至30億人,臉書聲稱在全球有20億用戶,每天都使用的用戶達13億,超越Twitter、Instagram、Google+。在台灣,臉書的用戶約1,500萬,每日活躍用戶1,100萬,其中有850萬係用手機登入。

從2012年臉書上市以後,股價由25美元起跳,34歲信奉猶太教,一副娃娃臉的扎克柏(Mark Zuckerberg,坊間亦譯祖克柏),快速累積財富,身價百億美元。據《彭博社》報導,扎克柏手下有一票「文膽」幫他寫文章,還有一群專業的攝影師,幫他製作完美的照片,貼在他個人的網頁上,呈現他最美好的形象。《衛報》記者何恩(Alex Hern)寫了一篇報導〈為何社媒老闆不使用社交媒體?Why Social Media Bosses Don’t use Social Media〉爆料說,臉書與推特的高層主管,鮮少在個人網頁發文,盡可能不暴露自己的隱私。他們推銷自己的媒體時,100個讚!私下卻不贊成自己的子女,使用社交媒體,因為他們都知道數位科技會誘人上癮,有如電子嗎啡,尤其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

隨著數位科技無所不在,臉書日益壯大,社群媒體對社會的正負面效應,已逐漸顯露出來,是福是禍?難料!扎克柏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不可否認的,社群媒體展現了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威力。由埃里克.施密特與杰瑞德.柯恩合著的《數位新時代》(The New Digital Ageby Eric Schmidt and Jared Cohen,描繪了數位科技,創造一個虛擬與實體、烏托邦與歹托邦(dystopia)並存的世界。一方面人們藉著社群媒體,提出議題,結合志同道合的網民,創造了一個公民社會,發揮了集體參與的群眾力量,揭發政府貪污腐化,對抗不公、不義,引爆革命風潮。2012年北非青年揭「網」而起,藉由臉書展開了「阿拉伯之春」運動,北非極權政府紛紛垮台。2014年台灣新世代的「太陽花」運動,推倒了國民黨百年老店。社群媒體改變了政治生態,對促進民主確有其貢獻。但是,施密特與柯恩也不諱言,網路不乏有膽識、正義感之士,但也有不少酸民、暴民以及想出鋒頭一夕成名的投機份子,政治或社會運動因而變質;科技無法孕育政治領袖,在臉書設立粉絲專頁,如空有口號沒執行力,革命曇花一現,隨風而去。

施密特與柯恩論及新聞報導時指出,以往傳統媒體擔當報導、塑造輿論的主要角色,隨著社群媒體崛起,主客易位。社媒搶先報導,以致於報導品質日趨下降,新聞流於零碎而膚淺,缺乏深度與洞察力,劣質新聞以及假新聞充斥網路,氾濫成災,社群媒體掀開了潘朵拉盒子,引發了報導危機,誰來收拾媒體亂象?誰來評定新聞的可信度?

今年1月25日金融大亨索羅斯,在達佛斯論壇的演講中,嚴詞批評社群媒體靠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s)獲取利益,啃食廣告大餅,狼吞虎嚥,既不用付錢,也不須負責任。臉書、Google濫用其獨佔的優勢,主宰言論市場,對歐美這樣一個開放社會造成難以預料的衝擊,使得民主運作失去原有的功能,後果堪憂。

索羅斯指出,社群媒體巨擘基於商業利益,不無可能放棄原則,與威權國家的政府結盟,助紂為虐,這種現象已經在中國和俄羅斯發生,現在中國的社媒,幾乎與美國的社媒並駕齊驅,它們全力擁護習近平,甚至企圖進攻國際市場。而美國的社群媒體垂涎中國龐大的廣告市場,2017年921億美元,預估2020年將增至1,323億美元,中共將以此為釣餌,釣美國社群媒體上鉤,與中方媒體合作,一方面竊取美國的先進技術,增強其對中國人民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公司,經由輸出產品,輸出中共的價值觀,滲透全世界,擴大中共的國際影響力


2015, 9/23習近平訪美,在西雅圖舉行美中互聯網論壇,參加的美方公司CEO,包括臉書的扎克柏,蘋果的庫克,微軟的聶德拉,思科的錢伯斯,IBM的羅米提,亞馬遜的貝佐斯。(圖:news.microsoft.com,獨傲村夫提供

霍夫林格(Mike Hoefflinger)在他的著作《成為臉書,Becoming Facebook》指出,扎克柏娶華裔太太,給自己的女兒取中文名字「明宇」,平日努力學中文,2014年10月22日在北京,曾全場使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對清華大學的學生演講,對中國市場覬覦已久,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在中國,社群媒體也有十幾家,QQ號稱有8.77億用戶,微信(WeChat)有8.46億用戶,中共僱用了10萬名網路警察,200萬五毛評論員,以金盾工程,阻擋自由世界的訊息,封鎖視為禁忌的話題,同時也加速發展臉部辨識科技,嚴密監控十幾億人的一言一行,使得整個中國變成奧威爾(George Orwell)所描繪的「1984」社會,中國社群媒體不為人民服務,淪為中南海權貴的御用工具,進一步鞏固了獨裁政權。

開放與封閉社會,資訊流呈不對稱關係,跟中國對比,台灣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中國則非,台灣無法透過媒體,對中國產生任何影響力,但是中國對台灣卻能無孔不入,收買王炳忠之流的第五縱隊,利用社交媒體散播假消息、似是而非的言論,打擊政府的威信,聚眾滋事,對台灣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儘管扎克柏一再宣示,臉書將確保用戶不再受霸凌和仇恨言論騷擾、避免國家干預。他也坦承,隨著少數巨型科技公司崛起,以及政府使用科技監控其人民,現在許多人相信科技只會加強集權,並非分權。既然他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應該對中國市場,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過去2年來,臉書、Google、Twitter,頻頻遭到指責是散播假新聞的幫兇,影響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把川普送進白宮的推手。評論家認為,社交媒體須為假新聞的散播負責。針對上述批評,臉書做了回應,已聘請外面的專家學者,研討臉書的效應,也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角色,正努力謀求改善之道。

根據PEW所作的調查,美國人泰半由社群平台得知新聞(如下圖所示),eMarketer網站估計,在美國有6成以上的成年人,每日花41分鐘上臉書平台,其中有近半數從臉書獲得新聞。哈佛學者蓋利.金(Gary King)的研究報告顯示,社群平台確實放大了來自傳統媒體的新聞,助長社會兩極化,有關政治議題,自由派鮮少上保守派的網站,而保守派也不太可能連結自由派的部落格,結果兩極對立,毫無交集,政治人物立場越鮮明,在臉書上的追隨者越多。美國如此,台灣亦如是。


過去大多數美國人是直接從新聞媒體獲得消息,現在則是經由社群媒體,以臉書比例最高(45%),YouTube次之(18%),推特(11%)。(資料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獨傲村夫提供)

2013年扎克柏聲稱,臉書將提供用戶最佳的個人化套裝新聞,其實這種做法只會使人偏見更深、視野更狹窄而已。去年底臉書用戶每日使用的總時數,下降了5千萬小時,面臨危機,扎克柏表示,臉書將進行重大革新,以呈現值得信賴、告知性以及地方新聞為優先,未來臉書將依據用戶的調查結果,來決定動態消息(News Feed)的優先順序。意即臉書不擔當新聞仲裁的角色,而是讓用戶來自行評定、排序新聞的可信度。問題是:網民是否有那麼高的集體智慧,判斷新聞的可信度?每天都要閱讀十幾份報紙的知名語言學家杭士基(Noam Chomsky)曾經指出,除非你夠聰明、夠用功,否則你要看穿假新聞或判斷新聞的可信度,沒那麼容易!

扎克柏當初成立臉書的宗旨,是要讓人們經由此平台,聯絡感情、分享日常生活經驗、傳遞訊息、表達個人看法、增進人類幸福。面對來自各方的批判與未來的挑戰,扎克柏誓言,臉書將改變經營模式,讓人們能「參與更有意義的社交互動」,增進人們的滿足與興幸福感,提升臉書的價值。

臉書是否能增進人的幸福感?據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臉書實際上使人幸福感下降。研究人員招募了82名年輕人,他們都有智慧型手機和臉書帳戶,測量他們每日使用臉書的行為與感受,為期二週,結果發現,受測者使用臉書越頻繁,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低,心情更差。相反的,直接與人交談互動,更讓人滿足、快樂。

主持這項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家克羅思(Ethan Kross)說,表面上臉書提供一個可貴的資源,滿足人們社會聯繫的需求,提昇人的幸福感。然而,研究並沒有證明如臉書所預期的,效果適得其反。

此外,由丹麥「快樂研究所」所作的研究,也證明頻繁使用臉書的成年人,並沒有比遠離臉書的人快樂。該研究所找了年齡16到76歲1,095名志願者,分成二組,有一半天天上臉書,另一半則遠離臉書,經過一週後,研究人員發現,前者感到快樂的有81%,後者是88%。遠離臉書者說,他們感到自己更有活力、更無孤獨感、憂慮更少,有更多的時間與親友聚會,反而更快樂,同時注意力也會集中,而上臉書者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羨慕別人的生活。

作家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在〈終結孤獨,The End of Solitude〉一文裡,論及網路與社群媒體時說,在這個彼此連結、聲氣相通的時代,人們由過去追求真誠、真實的態度,轉而追求能見度(visibility)。科技攫走了我們的隱私權與專注力,剝奪了我們的獨處能力,弱化了反省與持續的閱讀力,人們不懂得「安靜」的價值,企圖利用社群網路消除孤獨感,反而凸顯現代人的空虛與恐懼,靈魂在數位叢林裡迷失。不論對個人或社會,尤其是對年輕學子而言,缺乏孤獨的淬煉,在藝術、哲學、科學與德性,均難以取得卓越的成就。

誠如科技史家克蘭茲博格(Melvin Kranzberg)所言,「科技無好壞,但它並非處於模糊地帶」。日新月異的數位科技討人喜愛,但也具有危險性。扎克柏的姊姊藍蒂(Randi Zuckerberg)在臉書工作5年半,離職後到世界各國演講,寫了一本書《解開我們連線生活的結》(Untangling Our Wired Lives)。據她這位哈佛心理系的畢業生觀察,矽谷的天才能設計出一流的產品,對科技的含意卻不甚了解,天之驕子終日埋首於編碼、寫程式,往往忽略了科技的人性面,忘記科技世界外,還有凡夫俗子在過日子。科技是工具,不是目的!

藍蒂在書中觸及的不單單是臉書的問題,而是網路社會層出不窮的併發症。她以個人的體悟,告訴人們如何解開美好生活與連線間的死結,提醒活在數位世界的人類,人活在當下,別忘了離線留給自己一段時間,去聞聞花香、到海邊玩玩浪花。對於媒體、學界一直在爭辯臉書的功過與未來。她認為,科技與社群應保持平衡,而友情、行銷、企業關係、倡議以及慈善活動,就是臉書的未來。但願扎克柏,作為全球最大的社群媒體的掌舵者,不單單是為了獲利,負起社會責任,為促進正義與公益而盡心盡力。畢竟我們的社會要有情有義,人類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幸福與意義!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