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興濱街町老屋活化「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首展「非藏。日常」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興濱街町老屋活化「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首展「非藏。日常」

 2017-09-16 18:31
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街角圓弧造型、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燈座作圓形飾、內外柱貼滿當時流行的馬賽。(圖/陳俊廷)
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街角圓弧造型、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燈座作圓形飾、內外柱貼滿當時流行的馬賽。(圖/陳俊廷)

哈瑪星是高雄發源地,也是最早現代化的街區,興建於1950年代,登山街35號莊宅完成老屋修繕,化身為「哈瑪星再生基地」,今16日(六)起以「非藏。日常」主題展揭開興濱街町老屋保存活化序幕。

高市府105年獲文化部補助「興濱計畫-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以「山、港、鐵、町」四大主軸分四年展開哈瑪星歷史場域再現工作,高市都發局長李怡德表示,一座城市的「非常」往往是由「平凡」的日常生活所累積起來的,因此開幕展以「非藏。日常」為主題,嘗試探索哈瑪星日常的底蘊並尋找其中的非常意義,透過展覽的角度從微觀到遠眺、從隱匿到面對,帶領大家一路從哈瑪星的歷史之門、街廓之美,走進常民的生活之中。

哈瑪星積累了不同時期豐富多元的歷史痕跡及建築元素,都發局表示,「興濱計畫」中街町老屋保存與活化是相當重要的工作,讓民眾能重視老屋的價值,重拾不同年代建築語彙之美,並提出更具創意與務實的再利用計畫。

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街角圓弧造型、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燈座作圓形飾、內外柱貼滿當時流行的馬賽克,都是典型現代主義建築樣式,也是該時期哈瑪星常見的建築語彙,能保留至今十分難得。

該屋位於鼓波街與登山街轉角,是過去串連碼頭、市役所(今代天宮)、武德殿與登壽山的重要節點,選擇此處修繕更具特殊意義,都發局與屋主合作,修繕後做為「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供街町老屋保存與活化相關展覽、論壇及成果發表使用。

今首展「非藏。日常」以令人驚艷的臺灣傳統建築元素為主題,參訪民眾除可欣賞登山35建築特殊立面元素外,都發局更蒐集許多排列組合、圖樣及顏色變化多端的馬賽克磁磚供民眾觀賞,也提供磁磚拼貼工具,讓民眾可親手組合拼貼屬於自己的拼貼磁磚。

20170913165245-1.jpg

「非藏。日常」台灣經典馬賽克磁磚展。

此外,屋主也提供細心保存的檜木家具、高級訂製服及字畫等讓民眾觀賞,忠實呈現哈瑪星繁華興盛時期富裕人家的日常生活點滴。

「非藏。日常」展即日起至12月15日止,歡迎民眾前往體驗這場非藏私的歲月告白與對話。展覽地點為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5號,10: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