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月色照在三線路…中正紀念堂辦「東三線」特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月色照在三線路…中正紀念堂辦「東三線」特展

 2017-09-15 20:19
中正紀念堂「被古蹟」滿10年,舉辦「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圖為現場展出的台灣軍山砲隊基地與中正紀念堂。圖/唐詩翻攝
中正紀念堂「被古蹟」滿10年,舉辦「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圖為現場展出的台灣軍山砲隊基地與中正紀念堂。圖/唐詩翻攝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這首「月夜愁」是不少台灣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但「三線路」的歷史,有些年輕民眾並不那麼清楚。原來「三線路」其中的「東三線」,指的就是台北東門城(景福門)城牆拆除後拓寬的三線道路,而當年男女約會談心之路,也就是今日不少街頭運動常造訪的「中山南路」。

「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自9月14日起,至11月26日止,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央通廊(大孝門廳)展出,今(15)日舉辦開幕儀式,而明天正巧是中正紀念堂「被列入古蹟」屆滿10年的日子。在與會的文化部主任秘書陳濟民帶領之下,眾人將杯子裏的金粉灑在道具城門上,象徵金色的「東三線」風華再現。

談到策劃這項展覽的意義,現年36歲的策展人、西米創意設計創意總監蔡歐寶表示,「因為中正紀念堂的所在地就是在中山南路上,我認為中正紀念堂第一次辦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台北市有東、西、南、北四條三線路,而東三線比較少這樣相關的展覽」,因此在中正紀念堂辦這樣的展覽別具意義。

「現在中正紀念堂要轉型,從過去比較軍營的,變成藝文比較多的展覽,我們也想透過這次的展覽,讓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中正紀念堂」,蔡歐寶說。

蔡歐寶表示,這次特展從四月就開始籌備,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把「東三線」的老居民、老職員的記憶,花很多時間來訪談,收納、歸類後再展覽。現場也實地播放這些訪談的片段,受訪者包括已退休、研究台灣公衛50年的台大醫學院張秀蓉教授等人,而張秀蓉今天也出席了這項活動。

策展人蔡歐寶(左一)向文化部主秘陳濟民(左二)說明台北城「城牆石」的歷史。圖/唐詩

而展覽現場運用到很多的AR/VR(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技術,他解釋,「一條道路上有許多新、舊的建築,它就是一種在與不在的象徵,但老建築拆掉後,它還是有老照片,所以我們就想辦法,讓它們怎樣能共存」。

參觀民眾在現場只要戴上VR眼鏡,或拿起手機、平板,就可透過視野重現當年的街景,也能理解新舊並存的意義。此外,現場展出的除了在地的老照片外,還包括一塊清領時期的台北「城牆石」,蔡歐寶說,透過這樣的多媒體技術可讓民眾與這些新、舊的歷史場景共存。

而在今日的開幕儀式也有多位地方人士、文史工作者及台北市文化局代表出席,現場也安排了東門國小樂團演出「月夜愁」。文化部主秘陳濟民致詞時表示,這個展覽叫「東三線」展覽,這是清領時期在台北蓋了城牆,位置就是現在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及忠孝西路,剛好圍成長方型。而「月夜愁」所指的「三線路」就是拆掉城牆後的三線道路,當年有不少年輕男女在這三線道路上約會。「當年1930、40年代,年輕男女的媒妁之言已經開始發展到自由戀愛的年代。」


文化部主秘陳濟民指出,中正紀念堂被列古蹟滿十週年,舉辦這項展覽別具意義。圖/唐詩

他指著老地圖說,那時「三線路」上人車稀少,要約會沒什麼問題,現在大概有些困難,「而當時要有三線道路不容易,這大概是當時最寬廣的道路」,而到了戰後,「三線路」的東三線就變成中山南路,「中山南路有哪些值得回憶的?東門國小就是在台北的第一座小學,叫做『旭小學校』,當時第一間大間醫院,叫『台北病院』,就是現在現在台大醫院,當時日本駐軍的台灣軍『山炮隊』,駐軍基地就是現在的中正紀念堂」。


位在中正紀念堂旁的北市東門國小,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旭」小學校。圖/唐詩翻攝

「中正紀念堂因為位在東三線上,今天舉辦這展覽非常有意義,用自己的角度連結週邊的歷史」,陳濟民感謝受訪者口述歷史及專家,把歷史展現出來,相信展覽精彩可期,「我們比照歐洲是把9月第3個禮拜定為『全國古蹟日』,尤其明天是中正紀念堂被劃為古蹟,明天16日剛好屆滿10年,在『全國古蹟日』前一天舉辦這樣的典禮,我覺得別有意義」,他希望透過這項展覽,能喚起大家對文化資產的保護,也感謝各單位的投入和努力。

東門國小校長謝明燕則表示,東門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中正紀念堂」是我們的校本課程,「我們學生來東門國小就讀,不管是這邊的植物或展覽等等」。

謝明燕說,她是師大歷史系的,教授是台大歷史系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過去,他可能就沒辦法往前看,因為不知他處在什麼位子」,因此她告訴老師,「全世界離中正紀念堂這麼好的資源的小學是哪一所?就是我們東門國小,所以一定要好好的用」。

她說,這次展覽讓她很感動,「因為把我們學校的歷史都找出來。我一定會請我們學校的老師帶學生來看,因為文物是最重要的歷史遺跡和見證」,感謝大家促成這次展覽。


在地的北市東門國小校長謝明燕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項展覽,並表示會請老師帶學生來看展。圖/唐詩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0週年暨解嚴30週年,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今年二月分宣布一系列轉型正義措施,尤其中正紀念堂更是威權統治時期,為紀念威權統治者而建立,將進行轉型,目前已初步將紀念堂商店中威權統治者意象鮮明商品(公仔、文具、生活用品等)下架停售;個人剪影logo不再使用,改用堂體意象logo;停止發放涉及威權崇拜的文宣品及簡介;開閉館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

鄭麗君當時表示,中正紀念堂是威權統治時期,為紀念威權統治而建立的,在追求歷史真相過程中,基於「面對歷史、正式傷痛、尊重人權」,中正紀念堂有必要進行轉型。

而這次的展覽結合週邊的歷史空間與文物,堪稱是中正紀念堂辦展一項突破性的創舉,展覽完全是免費參觀,展出作品多達百餘件,除靜、動態文物展覽外,從9月17日起每週末還安排古蹟文史學者莊永明、美食作家焦桐、手語老師李美惠、古蹟文史專家凌宗魁、林一宏、李乾朗、鄭勝吉等人演講或導覽。

主辦單位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這次展覽藉由珍貴史料、口述歷史與科技互動展示手法,分別以教育、藝文與地景變遷等不同單元呈現,帶領民眾回顧從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乃至1980年代之台北城東發展歷程,期望透過本展及展覽期間的相關活動,讓民眾更加認識所居住的這塊土地,瞭解在地文化歷史。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展覽展區單元內容豐富,包括引言動畫;清領迄今的城東大事紀;城牆石實體展示,搭配各時代的城牆老照片;近8米長的情境版三線道,探看東三線上16間代表建物的今昔轉變;並打造一座縮小版造型東門,投放150秒手稿風格動畫演繹城東發展歷史場景。另外現場播放訪談多位文史專家、濟南教會牧師、東門國小校長、老師與校友、臺大醫學院教授、國家圖書館館長、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中正紀念堂員工……等21位學者、職人,藉由他們的口述歷史影像播放,從眾人的小故事見證大歷史。

影片:文化部主秘陳濟民現場體驗「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的AR裝備。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